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史学大师陈寅恪有一个很著名的研究方法叫同情之理解("了解之同情"),陈寅恪先生认为今人只有站在古人的立场、以古人的角度来看历史,才能准确地体会古人的心境,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换句话说,就是要尽可能的回到"历史现场",尽量的接近历史真相,以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历史知识。而要回到"历史现场",就必须借助于史料。所谓史料,是指构成历史的材料,即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  相似文献   

2.
正早闻胡宗刚先生著有《中国植物志编纂史》一书,直至2016年10月才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拜读之后,发现此书内容丰富、脉络清晰、史料翔实,可谓中国植物分类学史之里程碑。对于中国植物学史钩沉,胡宗刚先生可谓集大成者,其致力于研究机构和主要人物之研究,著有《笺草释木六十年——王文采传》《胡先先生年谱长编》《静生生物调查所史稿》等十余部,本书更是其力作。作者以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详尽搜集档案资料,深入细致发掘史实,以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以来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一书以山东省梁山县为个案,在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级档案馆所藏档案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所得的口述资料、实物资料的基础上,运用"自下而上"、"区域社会"、"田野历史学"等研究方法和路径,细致描绘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图景,并揭示了其发生变动的历史主因、概况、特点、影响、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与以往的研究成果相比,该书在史料发掘、学术理念、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结论等方面均有较大突破,是共和国史、地域史和农村社会生活史研究领域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力作。  相似文献   

4.
忠义村"摆字龙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对于"摆字龙灯"历史发展的相关研究却较为贫瘠。在口述史研究方法的帮助下,笔者通过对民间传承艺人的访问,整理了"摆字龙灯"舞蹈民间发展的口述传说和民间表演历史脉络。期望通过本文能够提供传统舞蹈艺术传承方法,为更多的传统艺术的传承服务。  相似文献   

5.
<正>本刊讯自2013年下半年开始,农村中心组织开展了"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方法史"战略研究,为进一步修改完善战略研究报告,及时总结交流创新方法史研究心得,农村中心创新方法团队于2014年3月28日在北京组织召开了"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方法史"战略研究推进会。来自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华南农大、浙江大学等单位的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在会议上,农村中心相关人员首先介绍了"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方法史研究"从构思到写作再到完善  相似文献   

6.
百味书屋     
《科学中国人》2010,(8):50-51
本书是一部视角新颖的中国古代史之作,系统介绍了从上古至公元1600年的中国历史。作者依据近年来令人目眩的考古发现和学术研究新成果.重构了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框架,认为传统中国并非孤立、  相似文献   

7.
“宁可劳而不获,不可不劳而获。以此存心,然后乃有事业可言。”这是史学大师顾颉刚先生抗战前书赠史念海教授的中堂上的话。60多年来,史先生以此为座右铭,孜孜不倦,苦心孤诣地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著述甚丰,成绩斐然,与谭其骧、侯仁之并称为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界的三位著名代表人物,名传中外。 一心治学为报国 史先生1912年出生于山西平陆县。1936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历史系。在校时受清代乾嘉学派的影响,对考据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四年级时,就撰写了《两唐书地理志互勘》、《西汉侯国考》等论文,受到了当时在北京大学、燕京大学讲授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沿革史的史学家顾颉刚教授的赏识,经顾教授介绍,加入禹贡学会。禹贡学会取名于中国古代《尚书》中一篇系统的地理著作《禹贡》,是历史地理研究的学术团体,  相似文献   

8.
引言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针灸医学,它是中国传统医学治疗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民族繁衍,人民的保健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如扁鹊救尸厥、华伦治风瘫、文伯下妊胎、秋夫疗狂癫等等,真是针到病除,效如桴鼓。这些治验事例,已成千秋佳话,载入史  相似文献   

9.
<正>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贤明君主,在其治下,国政清明,一境晏然,百姓安居乐业,并因此被后世奉为人君之楷模,以"尧舜"借称,其统治的时代也被称为"盛世"。在这些贤君之中,有一位身份比较特殊,他来自崛起于东北的女真民族,享国二十九载,治下的金国达到鼎盛,他就是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北国尧舜的金世宗  相似文献   

10.
"李约瑟问题"是一个启发式的主题论纲,借助它不仅可以展开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宏大叙事,还能引导人们对科学革命、现代化的途径、以及文化多样性与科学普适性间的张力等议题进行深入思考。李约瑟1964年出版的《文明的滴定》已经为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之结论做了铺垫,并藉此奠立了他作为国际跨文化研究先驱的地位。2014年,两位美国历史学家通过互联网发布《历史宣言》,由此在西方掀起一场有关历史学之功用的大辩论,我国史学界对此尚无积极的参与,而李约瑟的大问题和他的中国叙事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大历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当代中国科技史如同"两弹一星"史、农垦史、三线建设史一样,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社会主义特色,都是新中国历史的亮点。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几乎一片空白,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科技人员还不到五百人。但新中国成立后仅过了三年,人数就翻了四番,达到8000人;到1960年又翻了三番多,增至9万人;在改革开放之始的1978年,又翻了近两番,达到31万人;到2005年,仅科学家和工程师就合计多达136万人。  相似文献   

12.
产生于我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中国青年运动史,移民史,乃至世界青运史,移民史上都留下了难以忘记的历史一页。其涉及人数之众,波及范围之广,社会影响之深是前所未有的。  相似文献   

13.
《中华医史杂志》是中国最著名的医史期刊。文章以该期刊1980-2010年期间发表的论文为中心,选取这一阶段中医史研究"内史研究"的经典路径:医史人物、医史理论、药物史、治疗方法这四个方面,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并思考了这一时期我国中医史研究的状况、特点以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科技风》2020,(26)
本文简述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历史和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首先分析本研究之目的,包含其重要性、功能以及意义;随即阐述了历史学科"史料实证"培养的必要性,接着对"史料实证"的培养策略提出了一己之见,最后以细致入微地讨论信息技术的价值以及使用方法终篇。教海无涯,蠡测成文,临纸匆忙,若益于同仁点滴,则是我之深幸。  相似文献   

15.
中古汉译佛经是研究汉语史的重要语料。选取了"毁破"、"毁犯"、"侵损"、"拘躄"和"煴"五个经常出现在中古佛经中的词语,力求正确解释其词义,并探讨其得义之由。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史是大学通识教育常设课程之一,在课程安排上,包括科学史、技术史和STS,然而其学科归属却是科学史。这种课程内容和学科归属的不对称源于"科学"概念之内涵的扩展,从古代科学的哲学家传统和工匠传统,到近代科学的哲学家传统定义,再到二战后大科学时代的来临,科学内涵从与技术分离转变为和技术合体,最后变为同一个概念"科学技术",而整个转变和发展的过程总是依循科学的历史发展和其社会建制形式的转变,故科学技术史是广义的科学史。  相似文献   

17.
"核电站"和"天皇制"——一个是民主制度下的高科技成果,一个是军部控制下的意识形态。为什么能够放在一起讨论?首先是因为这二者都出了事,导致了很严重的后果。而导致上述二者最终的出事,是因为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都有国家和相关人士在操纵一种必然会出事的工具——政治神话——在推波助澜。而政治神话所具有的破坏力不仅仅让创制者在一段时间内达到目的,最终还会扼住创制者自己的脖子。天皇制如此。核电站亦是如此。本稿是宫地正人先生在2012年2月11日召开的"第46届不承认‘建国纪念日'爱知县民集会"上所做的同一题目的演讲记录,由名古屋历史科学研究会以及爱知县历史教育者协议会整理打字,经宫地先生审阅后刊载于《歴史の理論と教育》138号(2012年11月,名古屋历史科学研究会)。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任职清华国学院导师期间,完成著作并讲授<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其中他首次确立"自然科学史"的地位,明确"自然科学史"与中国文化专史、学术思想史以及哲学史、史学史、社会科学史研究的层级关系,沟通科学、技术与新史学的内在联系.在明清学术史研究中,梁启超初步梳理中国科学技术史,从社会、文化的意义上检讨中国科学技术的历史与现状.他力求通过促进科学文化传播,实现建构中国"学术社会"的理想.这构成其科学文化学术实践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学科学术史梳理是一门学科理论研究中承前启后、有效整合理论资源的重要途径,对于揭示学科发展之来龙去脉、进展趋势,掌握学科发展全局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公开出版的情报著述进行历时性梳理和分析,全面考察1949-1999年期间我国国家安全情报学术成果,归纳其发展脉络与演变特征。[结果/结论]1949-1999年间,我国国家安全情报学术史可分为"基于政治意识形态的批判研究、历史范式主导的描述性研究、国家安全情报学术研究转型"三个发展阶段,研究路径呈现"域外引进→域外研究→消化吸收"的发展脉络,研究内容表征为"零散史料→汇编史实→系统史论/理论"的演变轨迹。历史范式主导的情报史实描述是这一时期我国国家安全情报学术研究的主要特征,其理论成就集中于情报史梳理与情报理论体系建构,学科发展尚处于萌芽起步阶段,学理化进程缓慢。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刘国钧、杜定友先生等的"要素说",并指出了"要素说"的来源、历史地位及价值。指出了现代图书馆是一个由各种信息资源、用户、更现代化的建筑、设备和工作方法等要素组成的动态的有机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