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知道,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所  相似文献   

2.
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炼。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今天我们将要用心走进这一个诗情画意的世界。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直接流露感情,而是青在此而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这里的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这种“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 ,新诗的创作讲究含蓄、凝练。作者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倾泻 ,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 ,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 ,写景则借景抒情 ,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和所咏之“物” ,即为客观之“象” ;借景所抒之“情”和咏物所言之“志” ,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融合 ,即为“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 ,又是作者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伟大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我是你河边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唱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  相似文献   

5.
韩艳敏 《考试周刊》2012,(39):11-12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相似文献   

6.
一、导语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炼。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今天我们将要用心走进这一个诗情画意的世界。二、引出考点我国古典诗词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意象,而这些意象成为推动诗词发展和丰富的重要内容,在高考中,对意象的鉴赏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7.
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掌握了意象,鉴赏诗歌也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我们可以从意象出发走上一条行之有效的诗歌鉴赏之路。一、意象的含义和认识。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与“象”的关系,亦即“情”与“景”的关系。简单地说,意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一般来说,诗人多取大自然的景物借以寄…  相似文献   

8.
古典诗词常见意象集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 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 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 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 "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 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 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 "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  相似文献   

9.
陈文 《初中生辅导》2008,(Z4):24-28
在古诗词的创作过程中,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所写之"景"、所咏之"物",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诗词中的"意象"。它  相似文献   

10.
众所 周 知 , 诗 歌 的 创 作 十 分 讲究 含 蓄、凝 练 。诗人 的抒 情 往往 不是情 感 的 直 接流 露 , 也 不 是 思 想 的 直接 灌 输 ,而 是 言 在 此 而 意 在 彼 ,写 景则 借 景抒 情,咏物 则托 物 言志 。这里所 写 之 “景 ”、所 咏 之 “物 ”,即 为 客 观之 “象”;借 景 所 抒 之 “情 ”,咏 物 所 言之 “志 ”,即 为 主 观 之 “意 ”。 “象 ”与“意”的完 美结 合 ,就是 “意 象 ”。它既是 现 实 生 活的 写 照 , 又 是 诗 人 审 美创 造 的 结 晶和 情 感 意 念 的 载 体 。 诗人 的 聪 明 往往 就 在 于 他 能 创 造 一…  相似文献   

11.
李国栋 《快乐阅读》2011,(13):124-125
众所周知,诗歌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  相似文献   

12.
<正>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诗人虽然没有直接说出他的喜怒哀乐,然而读者自能感受到那浓郁的春意和轻松愉悦的情绪。此番情意,正是由意象而感知的。  相似文献   

13.
意象是诗歌的构成要素,是重要的审美范畴。意象的建构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诗文中.作者所写的"景"、所咏的"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在中国文学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或者说是约定俗成的意象群.解读这些意象群,无疑对鉴赏古代诗文、准确捕捉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辞章乃由“意”与“象”结合而成,而此“意”与“象”两者,形成双向互动的关系。如是由“象”而“意”,即为“读”(鉴赏)的过程;而是由“意”而“象”,则为“写”(创作)的过程。因此读与写是分不开的,而本文即以此为基础,先针对辞章的内涵(词汇、意象(狭义)、修辞、文法、章法、主题(主旨)、文体、风格等),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加以统合,再举“意象”、“章法”与“主题”(主旨)为例予以说明,凸出读与写双向互动之情形,以作为语文读写研究或教学之参考。  相似文献   

16.
诗是必要有意象的。“意象”,顾名思义,就是意义与形象的结合。这种结合是融合、化合,而非叠合、组合。“意”是“象”中之“意”,“象”是“意”中之“象”。“意遗于象”,象外而意内。象是形式,是可感触的,是意的外化;意是内容,是可感悟的,是象的灵魂。象本是客观的真实的生活画面,而意则是主观的心灵的颤动。但仅指  相似文献   

17.
所谓意象即是作者的“意”与“物”的交融,是作者的“意”通过“物”的具体反映。换句话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  相似文献   

18.
笔者辑录了教学《石灰吟》的相关资料,供老师参考,以省备课检索之劳。关于诗题《石灰吟》是于谦少年时代的作品。《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诗。“石灰”点明了这首诗所吟之物是石灰,为正文奠基。“吟”与“歌”、“行”等相类,是文体的一种,这里可以解为吟咏,也可以理解为赞颂。关于咏物诗,北宋梅圣俞在《金针诗话》里曾经指出:“诗有内外意,内意欲尽其理,外意欲毕其象,内外意含蓄,方入诗格。”意思是凡咏物诗总有内外意,外意指外象,亦即所咏之物,本诗即为诗人表明要像石灰一样“清白”,显示了崇高气节和宏大抱负。关于作者作者于谦是一位民族英…  相似文献   

19.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与“象”的关系,就是“情”与“景”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神”与“形”的关系。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皆成“意象”。诗人写诗是由“意”到“象”,我们鉴赏时则由“象”到“意”。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对于宋词产生较大影响的诗歌,并不是他所重视的讽喻诗,而是感伤与闲适诗。闲适诗中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侧重感官享乐、世俗生活的旖旎风流、写景咏物之作;另一类则是偏重精神层面的乐天知命之诗。这其中又以恬淡之情、旷达之意、空幻之意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