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有许多汉字用“手”作为构件,其中又以表动作的字为多。有趣的是,汉字中表示“手”的偏旁符号的形体并非一式。了解这一情况,对理解和记忆汉字字义很有帮助。手——拿掣拜看“手”作义符,用在汉字下部作偏旁,一般写作“手”,如“拿、掣”两个字。用在汉字的左边作偏旁,大多写作“扌”,如下面一些字:扌——操扬拨 指  相似文献   

2.
    
这是汉字巾很常见的一个部首,用在字的左边,写作“十”,如抬、拄、抓等,用在字的下部,一般写作“手”,如擎、挈、拳等。还有几个“手”,我们来认识一下:  相似文献   

3.
“蜂拥”不可写作“蜂涌” “拥”读yong,“涌”读yong;两字读音相近,但意义不同。“拥”是形声字,形旁是手(扌),本义指抱,如“拥抱”;引申指围着,如“前呼后拥”“簇拥”;又引申为聚集到一起,如“欢乐的人群拥向广场”“蜂拥而至”“一拥而入”“拥挤”“拥塞”;  相似文献   

4.
汉字中的同部件组合字是用相同的部件组合起来的合体字,例如用两个相同的部件"又"组合的"双",用三个相同的部件"日"组合的"晶"等.所谓同部件,还包括由于适应特殊的部位笔画有某些变化的部件,例如由3个部件"火"组成的"焱"(左下"火"末笔的捺变成了点);有的部件习惯上有另外固定的写法,例如"手"充当左偏旁写作"扌"等.一般地说,同一个部件的新字形和旧字形、简化字和繁体字,不会相互组成一个字,不在这个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5.
关于“累增字”,《辞海》这样解释: [累增字]文字学上指增加了偏旁不改变字义的后起字。如“援”本作“爰”,后加“扌”(即手)旁作“援”;“得”本作“(日一寸)”,后加“彳”旁作“得”。 这个解释存在一些问题。 让我们先来看一组例字: 星 甲骨文写作“(?)”,为天上星宿的象形字,后来加声旁“(?)(生)”,写成“(?)”,篆作“(?)”,楷作“星”。 (?) 这是斗争的斗,甲骨文写作“(?)”,象二人搏斗之形,后世加声旁“(?)”,写成  相似文献   

6.
【课文】(北师大版二年级第三册)这些字的部首都和什么有关?手—掰开拜年摩拳擦掌攵—救护进攻失败放开爫—采采摘舀水扌—抄写抢夺挑选挖井排列拥挤一与手有关的部首——斜手旁手—掰开拜年摩拳擦掌教师伸出左手手掌,让学生形象地观察其形状,再  相似文献   

7.
用声韵母区别形近字区别形近字的方法多种多样,利用声母、韵母来区别,不失为一种方法:例如区别“令”和“今”以及由这两字为偏旁所组成的字时,凡声母是“I”的字都写作“令”(如岭、怜、冷、领、零、铃等);声母不是。I”的字都写作“今”(如吟、琴、含、贪等)。又如区别“末”和“未”,以及由它们为偏旁所组成的字时,除注意让学生看清两横的长短外,还可以用韵母不同来区别,凡韵母是“o”的(除“袜”字外)都写作“末”(沫、茉、抹);凡韵母是“ei”、的字写作“未”(昧、寐、味)(武成小学赖仙)  相似文献   

8.
在低年级儿童识记字形过程中,引导他们自己寻找方法识记,会使他们对识记对象印象更深,乃至永远不能忘记。例如,我在教“拔”字时,先让学生读准字音,然后启发学生说:“这个字我以前教过的好多同学都易出错,哪位同学能用巧妙的办法把它记住?”学生听到这个带有挑战性的问题后,便积极思维,随之纷纷举手,跃跃欲试。生1:“拔”字是左右结构,左边是“扌”旁,右边是“友”字加上一点。生2:“拔”字和“拨”字相似,“拨”字的短竖去掉就是“拔”。生3:“拔”字是指一个小朋友(友)在用手(扌)拔萝卜,拔不出来,急得眼泪都滴…  相似文献   

9.
有些同学经常写错别字,比如把"娱乐"的"娱"写成"误",把"派遣"的"遣"写成"遗",这样,不但字音变了,字义也就变了。那么,减少错别字有哪些方法呢?第一、记字义。许多字是由象形字演变而来的,字的偏旁部首往往能表明这个字所指的意思。"扌"旁往往与"手"有关;"氵"旁往往与  相似文献   

10.
“勹”“父”两部首与上面各部首有所不同的是,用“又”(右手)的动作表示别的意思.勹,音bāo,金文写作“(ζ)”,像人的手臂弯曲包裹东西之形,前部三指表示手;小篆写作“(Φ)”,像人身弯曲手臂环抱东西之形;隶书写作“(∩)”.本义是包裹,动词,此义后来用“包”表示,“勹”则专作偏旁,在构字中作意符,表示人体弯曲、包裹等义,如“匀、匈、匍匐”.例释:匀,音yún,会意字,金文作“与”,从勹(人体弯曲包裹东西形)从二(将东西分为二).本义是分,如“匀出两斤面粉给他”.引申为均匀,如“匀称”、“匀速运动”.  相似文献   

11.
进入高年级,学生已初具独立识字能力,因此,大多数高年级教师淡化了生字的教学。然而,学生写错别字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怎样才能让学生正确书写呢?我认为教师的“对症下药”是关键。1.归类比较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也随着提高,但还缺少鉴别能力。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对生字的音、形、义进行适当的归类比较,下好“药”。如教“搏”字时,让学生随字扩散,认识它的“兄弟姐妹”:“搏”(扌——手)、“博”(十——多)、“膊”(月——肉)、“缚”(纟——丝)、“傅”(亻——人)等字进行辨析,明白偏旁表其义。又如“栅”(木条围成)、“…  相似文献   

12.
谐声字中有一部分唇鼻音m声母字与一部分舌根擦音x声母字常常互谐,如: 每m-:悔晦诲x- 黑x-:墨默纆m- 無m-:膴憮x- 昬x-:(昬攵)缗(扌昬)m- 尾m-:(火尾)x- 烕x-:滅m- 微m-:徽x- 蒿x-:(?)m-这类关系的存在,可以早至商代,如甲骨文就有用“闻”(m~-)代“昏”(x~-)的例子。我们也能从出土的汉代文字材料上看到这类现象,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六十四卦》中常以“闽”字代“婚”字。  相似文献   

13.
在敦煌文书中,频繁出现张擖(扌夭韭)、李擖(扌夭韭)、康擖(扌夭韭)、刘擖(扌夭韭)、安擖(扌夭韭)、石擖(扌夭韭)、孙擖(扌夭韭)、令狐擖(扌夭韭)等某擖(扌夭韭)之类的名字.实际上,擖(扌夭韭)并非某人的真实名字,而是其绰号,反映了他们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这些人一般经济条件差,生活贫困,以借高利贷艰难度日;社会地位低下,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劳苦群众.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八门劲法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门劲法是太极拳运用劲力的八种方法。其中扌朋劲是基础,贯穿于八法之中。扌朋劲是太极拳手受到外力时体现出来的一种不丢不顶,攻防兼备的状态。扌朋劲是一种力,具备力的三要素,其矢量总是随外力的矢量变化而变化,致使合力的方向不能通过我的中轴,而我之意念则直指彼之重心。扌朋劲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体现出来,就是所谓的太极八法。八门劲法可以互相转化,都具有刚柔相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11.龙龙找朋友邹润仔(新余市第三小学)[活动要求]1.以"龙"为基本字,加上不同的偏旁部首组成合体字。2.抓住字与字的细微差别,通过分析比较找出异同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活动准备]1.用硬纸剪下"龙"字和编旁部首(扌、宀、竹、广、口、月、耳...  相似文献   

16.
刘婧 《考试周刊》2009,(31):34-35
“妻”字甲骨文作辨,或写作膀,从甲骨文字形看,“妻”字像女人总头发之形。 像女人的长头发,头发向上, 像人的手,字形表示女性的成人之礼。“妻”字正是用女子总头发之形这个具体的成年礼俗来表示男性配偶这个抽象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读一读] 人有两个宝陶行知人有两个宝, 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 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 才能有创造。 [学一学] 最早的象形文字“手”中特别突出掌(zheng)纹(wen),因而写作(?) 后来人们根据实际特点突出了手指的形态(tai),写作(?) 最后又突出了其中竖(shu)写的一笔(?) 我们今天所用的表示五指长短不一的字便形成了手  相似文献   

18.
怎样“把消灭错字认真地当做一件事情来办”呢?我们首先摸清学生写错别字的情祝和原因。大体上有:①对汉字的音读不准,分不清。大多是由于普通话与地方音的混淆,如“这、只”学生经常用错。②不了解字形的结构,摸不到规律而用错,如“捧、棒”。③写字粗枝大叶,不留心,任意增减字的笔划而造成错字,如“试”多一撇,“被”少一点等。④由于某些字的边旁、形状相似而混淆不清,如把“般”写作“船”,把“折”写作“拆”“析”等。⑤音近、音形相近,对字义不明白而用错,如“坚、艰”,“戴、带”,“漠、摸、模”等。  相似文献   

19.
我惊讶于哑语教师会说话的手。字、词、句,用手势组合;数学、物理、文学,用手势传授。在深不见底的沉默里,你把世界向着讲台下展开。我沉迷于哑语教师有表情的手。表现力与愤怒,如舟船行于江海;表现美与温柔,如花叶在风中飞摇。在难以沟通的孤独里,你的手势收藏了全部人性,转身  相似文献   

20.
教材版本人教版二下第七单元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学语文,不仅要会倾听、表达,还要会观察和想象。请看,这是个什么字?(出示:)是宀的甲骨文形,用它做偏旁组合成的字与房屋、家室等义有关。守字是房屋和寸的组合,寸指手腕下一寸之处(出示古文字:),引申表示手,所以守字的本义就是用寸保卫自己的家,后来引申为守候,如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