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邱郁 《精武》2006,(10):48-49
《剑经》是俞大猷的经典名著,是中国武术史上第一部理明法备、科学实用的武术技击专著。《剑经》在中国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武术已经达到成熟阶段。《剑经》在中国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武术已经达到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2.
俞大猷 《精武》2007,(7):39-43
俞大猷与《剑经》简介俞大猷(1503~1580年),明代抗倭名将,与戚继光齐名。世有“继光如虎,大猷如龙”之誉。明人黄景眆曾说:“吾温陵棍棒手仆妙天下,盖俞都督集古今棍法而大成之,身与士卒相斗。余所接善棍者,皆言其父,其大父承都护所指教。”此言将福建武风归功于俞大猷,决非过溢之词。世所相传的俞家棍,正是俞大猷最精善之技,此《剑经》即为俞大猷亲自撰写。《剑经》的内容,包括“剑”、“射”、“阵”三法,其中的精要在“剑”(即棍),认为其是各种武器的基础,并巧妙地以儒家经典为喻,宣称用棍如习《四书》,钩、刀、枪、钯如各习一经。《四书》既明,《六经》之理亦明矣。“俞家棍”融合了“荆楚长剑”、“杨家枪”的优点,理论宗宋明理学,基本上将朱子“由博返约”和王阳明由约而博的精义合而为一,而强调棍法不拘一格、随时变化的道理。故主张“正”是守势,“奇”是攻势,不轻举妄动、急于求成,讲究以静制动,后发而先至,乘敌“旧力略过,新力未发”时,施以痛击,“打他第二下”。俞大猷从个人的棍法、身法开展,推衍至五人、十人,乃至军队作战的布阵原则,使此书成为“武经”、“兵经”宝典,不仅在对倭寇的战争中发挥了极大的效力,而且对少林派武术“中兴”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俞大猷 《精武》2007,(7):4-6
自古武林有“棍为百兵之祖”的说法。宋、明时代,棍术臻于大成,《中国武术史》(习云太编)记载:“在几十家棍法中,较有名气的首推俞(大猷)公棍。”何良臣说:“棍法之妙,亦尽于大猷。”戚继光也很钦佩俞大猷的《剑经》,他说这是“短兵用法,千古奇秘”。其实,《剑经》写的是棍法,而不是剑法。习云太所著《中国武术史》记载:“与俞公棍齐名的少林棍,也曾受过俞大猷指点……俞大猷在行军中访过少林寺,见寺僧棍法已‘尽失古人真意’,十分叹息,就把他编的‘临阵实用’棍法传授给寺僧。后来在平倭战斗中,被征募的40名少林僧兵‘轮棍进攻,敌遇者即仆’。”(见《吴淞甲巳倭变志》)本刊此一期刊发的《图说子母三十六棍》及《子母三十六棍对习之法》二文,即明代俞大猷所著,而注释者,则是近代著名武学家向恺然先生,读者阅习,自是顺风顺力。  相似文献   

4.
王孝明 《精武》2007,(1):29-29
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庄子》一书成于先秦,书中有一段庄子向赵国国君论剑的话,说:“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是说击剑之术的虚实、开合、后发、先至等见解。《吴越春秋》一书成于东汉,书中有一段话.说击剑家越女生于“深林  相似文献   

5.
武术散打技术的总体要求可以归纳为快、长、重、准、稳、无、活、巧八个字。 (一)快 快,是指完成动作快。拳谚说“快打慢”“拳似流星”“发腿如射箭”,只有快速地出击,才能达到“先发先中”和“后发先中”的打击效果。快表现在反应快、动作快和位移快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概述抗倭名将俞大猷及其经典名著《剑经》,论述了《剑经》在中华武术史上的作用,并总结了它的哲学思想及其应用,为现代的搏击格斗运动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车星辰  张永清 《精武》2004,(6):40-42
西北疯魔棍在技击格斗的实际应用中一般分初、中、高三个层次(当然每个层次之间并无十分严格明显的界线)。初级层次一般是“先防后攻”(即先挡开对方的兵器再进攻);中级层次是“攻防合一”(即在防守对方兵器的同时顺着劲路直接攻击对方,防守与进攻之间毫无断续,一气呵成);高级层次是“不招不架”(即在对方持械进攻的同时,我不与对方的兵器相接,利用灵活的步法与身法“随闪即进”,直接攻击对方持械之手臂部位或其它部位,此即通常所说“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相似文献   

8.
剑之由来最古,创始自轩辕黄帝时代。据《史记·黄帝本纪》载:“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之。”又据《管子》云:“昔葛天庐之山发而出金,同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黄帝与蚩尤都是距今四千六百余年之人物,故可由此推知,剑之出世极为远古,历史悠久,后人称剑为“短兵之祖”,确可当之无愧。剑以其携带轻便,佩之神采,用之迅速,  相似文献   

9.
吕海波  赵晖 《乒乓世界》2013,(2):112-113
“我是直板正胶打法,以前打球主要靠进攻为主,节奏比较快。现在主动进攻少了,对方又经常给我拉慢的弧圈球,不知如何更好地去应对这板慢球?”  相似文献   

10.
松汉八卦是一种以静制动后发先至的内家秘传技击术。其特点在于避实击虚,乘势借力,后人发而先人至。著名内家拳传人陈晓东先生讲:“俗拳技常有‘扁卦’之名,扁者,乃仄侧之形也;卦者,包罗万象也,如能八卦志能回转闪一,其防身有余技矣。”松溪八卦手包括剃、弹、拨、插、提、栽、撩、铲八种手法。它将人体由腰部和中线分为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四个防守区间(图1),以八种手法分别组成四组作用不同的防守反击技法,真技击原理与现代体育中的击剑和军事训练中的刺杀极为相似,讲究的是寻隙而进,一触即发,以静制动,后发先至,即…  相似文献   

11.
读《中华武术》2007年第11期尤志心先生《再揭太极拳内劲的神秘面纱》一文后,触发了写此文的灵感。“四两拨千斤”一语出自《太极拳论》“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相似文献   

12.
枪为百兵之主,在枪术形成发展史中,明末清初是其昌盛时期。这一历史阶段是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一代名将俞大猷的绝世之作,被誉为武术经典的《剑经》正式刊行,至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著名武术家吴殳所著的被后世誉为枪法大成的《手臂录》问世的120年间。  相似文献   

13.
“我在正手连续进攻时,拉打结合处理的不好。自己虽然也发了不小的力,为何过去的球还是没有太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14.
练习太极推手是习拳者感悟太极拳劲力、劲路的重要途经,也是学习太极拳技击术的必经阶段。练习太极推手由浅入深,由懂劲而阶及神明。阶及神明是很难达到的境界。练习太极推手必须遵循舍己从人原则。 舍己,即是舍去自身的僵力,舍去无目的盲动;从人,即是顺从他人之力,避开其实处,进入其力学结构,进而瓦解破坏对方的进攻,实施主动有效的攻击。正如王宗岳阐述的“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这个“理”我体会就是舍己从人、以柔克刚之理。 外家拳的主要特点是以快制慢,大力打小力,强者胜弱者。而太极拳的主要特点是以柔克刚,借力打人,以弱胜强。  相似文献   

15.
一、立足于快,不怕失误现代足球的进攻,关键在一个“快”字。“立足于快”还是“立足于稳”,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进攻指导思想。虽然大家一般地也都支持打快,但一遇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战术打法,有些同志往往就有不知不觉地表现出求稳的倾向。所谓求稳,其实质就是要慢下来。明确地提出打慢的人是不多的,打慢主要是通过求稳表现出来。求稳的思想根源主要是怕失误。求稳的提法很多,主要是要求准确性,也有要求节奏感或成功率的。我对这些提法的认识和看法是:关于准确性俗话说:“忙中有错”。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打快,不可避免地失误就多些;打慢,从局部讲失误会少些。但也应当看到,打快,虽失误多,成功的机会也多;打慢,虽失误少,成功的机会也  相似文献   

16.
勾踢摔,即以脚踝部勾踢对方下盘,配合手臂拉别对方上盘,令其倒地的一种摔法(图1)。中国武术素有“远踢近打贴身摔”之说,截拳道勾踢摔,属于近身连踢带摔的技法,也就是说勾踢与摔是互动的,踢的目的是摔,摔须赖于踢,两者须同时进行,方可制对方倒地。然劲力应用须明“六合力”:其一,当我以手脚配合,勾踢捋带对方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手枪速射训练通常采用从慢到快的递进式训练方法。经传统方法训练的手枪速射少年组运动员刚升为青年组时,需要从之前只打5发/8s、5发/6s增加打5发/4s,此时往往会产生畏难心态,使运动成绩徘徊不前。鉴此,提出了手枪速射初学者“练快打慢”的一种新训练方法。并将初学射手分为2组做了对比性训练,一组以传统的训练方法训练,另一组以“练快打慢”训练方法训练,结果袁明:“练快打慢”方法训练的队员,成绩明显优于以传统方法训练的队员。通过对比验证。“练快打慢”的训练方法可缩短提高成绩的时间。  相似文献   

18.
郭宝洪 《武当》2004,(11):17-18
陈式太极拳的技击宗旨是以静制动,后发先至,“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慢制快,以小力胜大力,以柔克刚。讲究拳学上的内劲慨念,打击对手时先断其根,发力时刚柔相济,松活弹抖,出肘瞬间,蹬腿、转腰、顺肩、肘弧引直发弹抖打出,肘上劲道仍是搠、捋、挤、按、采、挒六种劲别。  相似文献   

19.
潘双喜 《精武》2004,(2):22-23
勾踢摔,即以脚踝部勾踢对方下盘,配合手臂拉别对方上盘,令其倒地的一种摔法(图1)。中国武术素有“远踢近打贴身摔”之说,截拳道勾踢摔,属于近身连踢带摔的技法,也就是说勾踢与摔是互动的,踢的目的是摔,摔须赖于踢,两者须同时进行,方可制对方倒地。然劲力应用须明“六合力”:其一,当我以手脚配合,勾踢捋带对方  相似文献   

20.
孙万智 《精武》2009,(6):54-54
“四两拨千斤”这一武术技法术语初见于太极拳《打手歌》:“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谓顺势借力,以小力胜大力。在太极拳推手过程中,凡加引化劲于对手动作上,诱其落空,或者先化后粘,逼使对方陷入不利地位,或者以横拨直,以起到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