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汉由弱到强,又由盛转衰,寻找其变化原因多种,其中一最重要的原因是其官制设置与变改的合理与否。自古以来,许多人称赞汉唐盛世,进而赞美西汉官制的总体合理;当然亦有不少人,甚至当时人也指出其官制的局部不合理和弊端。本文针对部分古人对西汉官制评说及西汉官制实际,简论其合理的地方、合理的时候,不合理的地方,不合理的时候,以及坏乱地步;略说西汉官制在当时的积极及消极作用,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西汉由弱到强,又由盛转衰,寻找其变化原因多种,其中一最重要原因是其官制设置与变改的合理与否.自古以来,许多人称赞汉唐盛世,进而赞美西汉官制的总体合理;当然亦有不少人,甚至当时人指出其官制的局部不合理和弊端.笔者已著文论说部分古人对西汉官制的评说;西汉的官制改革,闸述了其合理的地方,合理的时候,不合的地方,不合理的时候,以及坏乱地步,略说了其积极及消极作用,对后世的影响.本文所谈是近人对西汉官制这些方面的认识更全面,更科学.  相似文献   

3.
对西汉前期官制改革的认识 1、西汉初的官制改革西汉建国初时的官制,班固说是“秦兼并天下……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西晋司马彪则说是“汉之初兴……法度草创,略依秦制,后嗣因循”。对二者意见如何认识,我趋向司马彪说法。汉初,刘邦创建西汉,来不及建立自己完备的官制,故有袭秦制。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列卿,地方上设郡县,表面看是“因循而不革”。但据史实从总体上看“因循而不革”是个不准确的结论。相反却是从中央官制到地方官制有因有革。因不少,变亦很大。其变革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为改官名。秦有丞相,高祖初设亦名丞相。十  相似文献   

4.
建立于二千多年前的西汉,为什么有由弱到强,由盛转衰的明显变化?究其原因有种种,其中与官制的变化有很大关系。西汉统治者曾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等的发展和强化统治的需要,几次调整、变革自己的政策,以及各种制度,其中官制变苴的次数尤多。《史记》、《汉书》、《后汉书》、《通典》、《通考》等书都从不同角度记叙和考证了西汉官制变革的状况。但是,他们都没有对各次变革的利与弊做出全面的、准确的评说,致使今人对西汉历次官制改革在各方而产生的影响,仍得不  相似文献   

5.
从古至今,官员一直是国家与民众之间的桥梁,国家通过官员来管理人民、帮助人民,人民则通过官吏来向国家反映自己的诉求。因而,合理的官制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建设一套好的官制,才能使民众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比较完善的官制,尤其是楚国的官制。文章着重探讨楚国的中央官制、地方官制以及楚国官制对后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官制历来是历史研究中的重头戏,地方官制则是官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两千年的古代社会实行高度集权的中央行政体制,它要求将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同时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因而地方官制设置的是否合理,运转的是否正常,不仅是国家行政机制得以运行的保证,同时也直接关系到政治、社会的安定。因此,"亲民之官"的县官群体成为学术研究中的一大热点。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职官制度,历代均有所不同,甚至在一个朝代也常有种种变化。秦汉以前,我国尚没有形成统一的官制,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官制,把官吏分为中央官和地方官两类。汉代基本沿袭秦制,以后历代虽有变化,但两千年来大致是以秦汉官制作为基础发展演变的。下面就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简要介绍一些古代职官。  相似文献   

8.
宋代官制屡经改革,其最主要的一次是在宋初,从太祖朝到太宗朝基本完成,其特点是不尚虚名,专务实际,旧制度在名义上几乎全部保留,而实际上从中央到地方各部门的职能作了大规模的调整,出现了一套精干的务实班子与大量闲散职务并存的局而。从表而看来,显得十分混乱,支离破碎,但实际上却是主次分明的。本文拟将宋初官制改革作一概要的叙述,并略加评论。唐代官制一般以唐玄宗开元年间编修的《唐六典》为标准,然中唐以后,战乱频起,政局不稳,社会变革,官制也随着发生了变化。宦官、武将、节度使等势力膨胀,在官制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中央、直省地方、民族边区、官员选任、晚清新官制这五个方面,简论清代官制的特点。其中,中央在承袭明制之外,设有满族民族性的五类特殊机构,其沿袭中原王朝的传统机构,则在明朝制度的基础上,于分支机构上多有增设,设官增多,某些部的职权也比明代有较大变化。直省地方统治加强、深化,因而所设机构及其职官也相应变化,如以集权性的督抚为省级最高长官,省、府、县化大为小,增设厅,专项事务管理加强等。边疆、民族地区,则统治直接、深入,改变明代"羁縻"式的间接性统治,中央派官员实施直接管理。官员选任制度上,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其影响。文章最后列述晚清新官制,认为这种官制改革在中国政治发展史上具有时代性变革意义。  相似文献   

10.
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东三省秉承清政府实行“新政”的精神,开始官制改革,黑龙江省开始对行政官制、司法官制、地方官制进行改革。这次官制改革影响深远,特别是行政官制的改革不仅有利于对黑龙江的行政管理,而且揭开了黑龙江行政区域近代化的序幕。  相似文献   

11.
审刑院作为北宋前期最高的司法机构,是在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下设立的,它的主要职能在于复核地方上奏的疑狱和限制宰相的司法权。其院址及人员的配置自设立之后几经变化,最后在北宋中期推行的官制改革中被废除。  相似文献   

12.
始建国元年(9),新莽变革官制,置有九卿,其中六卿,据《汉书》所载,是以《尚书·尧典》为底本,更换前汉官称而来,即所谓"更名大司农曰羲和,后更为纳言;大理曰作士;太常曰秩宗;大鸿胪曰典乐;少府曰共工;水衡都尉曰予虞"。从出土汉简来看,《汉书》就此事的记载是不全面的。新莽羲和其实是由西汉大司农和汉末所置羲和合并而来,它既掌钱谷,也负责颁下诏令。而新莽秩宗本由西汉太常与宗正组成,新莽典乐与西汉大鸿胪的职掌亦颇有不同。整体来看,这次调整实际上不仅涉及到名号,而且涉及到职掌与僚属,其变动是整体性的。相比西汉大司农、秩宗等六官,新莽六卿基本属于新事物。  相似文献   

13.
太平天国重视对外通商,主张设关征税.太平天国根据自身官制特点,建立了独特的中央地方两级制海关机构及合理的征税制度.太平天国海关征收的关税表现为一种"外部关税"的假象,其实质是"内部关税".  相似文献   

14.
突厥官制问题,是突厥史研究领域里一个疑难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文献中有关突厥宫制的记载多语焉不详且不切实。近现代一些中外学者对突厥史的研究,曾取得一些开拓性的成果,但对其官制问题的研究尚未全面展开。本文拟从可汗制度、官号和官制特点等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来系统考察突厥官制,以求教于史学界同行。  相似文献   

15.
汉代出土资料中有许多汉代王国的工官为文献所遗,具体有司空长、宫司空、中司空等。从这些文献所遗的西汉王国工官可知:汉代王国官制中的司空大量见于出土资料,主要涉及齐国、中山国、长沙国、广陵国、东海国和楚国6个国家。按种类划分包括宫司空、中司空和营司空,按级别划分包括司空长、司空丞。其它王国工官亦是种类较少,数量不多,地位不高。  相似文献   

16.
中国自夏、商至民国,历代一般称军事为“武事”,军事官员一般通称为“武官”,军事官员制度统称为武官制度。武官制度是中国历代官制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另一为非军事官员的“文官制度”),其内容主要为武官的设置,大致可分为中央武官与地方武官两大部分,亦包括  相似文献   

17.
西汉后期,社会动荡,大量流民的存在是其主要表现之一。传统说法认为土地兼并必然导致大批自耕农破产,从而产生大量流民,引起社会动荡;西汉政府在抑制兼并和应对流民方面的做法是积极而有效的。本文认为这些认识是片面的、表象的甚至是不合理的。土地兼并不会直接导致大量流民产生,现实中有较为合理的流民吸纳机制;政府抑制兼并、控制流民的措施效果不佳甚至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18.
三,西汉、三国职官汉初承袭秦制,后来才有所更改。(一)中央官制(仍行三公九卿制,后来又出现六部之萌芽)(1)三公先是相国、太尉、御史大  相似文献   

19.
清政府在其统治的最后十年里进行了官制改革。然而,科举选官制度的骤然停废,使许多举贡生监突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中;仿效资本主义三权分立原则所进行的中央官制改革,加剧了满汉矛盾;地方官制改革则扩大了地方和中央的离心力。清政府进行的官制改革不仅没有能够缓和社会矛盾,反而增加了社会动荡因素,最终导致其统治的灭亡。  相似文献   

20.
谈古代官制者,多自秦汉始。秦、汉以上,纷纭复杂,更迭剧烈,考之确为不易。然历史不应残缺,官制亦应有始终,笔者不揣浅薄,拟就手边资料,对春秋时期宋国的官制初加探讨,以求教于史学界前辈与同仁。宋,是殷宗室微子启的封国。周公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