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查阅各种集邮书刊,都称大龙邮票由海关总税务司署造册处印制。那么,海关造册处在何处呢? 一、目前已有的认识 《上海出版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称:"海关总署造册所(海关印刷所)1866年由海关总税务司在上海设置印务处,1870年改为海关总署造册所……厂址在新闸路……成立起至1938年由英国人管理……1 954年10月上海邮电局印刷厂并入,改名为上海印刷四厂。”  相似文献   

2.
1894年11月7日(农历光绪二十年十月初十)是当时大清皇朝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的六十寿辰。那时,邮政尚处海关试办阶段,海关总税务司赫德(R.Hart)提议发行纪念邮票,获准后即令上海海关造册处职员费拉尔(R.A.de Villard 1860-1904)设计绘制中国首套纪念邮票的图案。全套九枚,各枚图案都不相同。  相似文献   

3.
费拉尔,德国籍。1892年9月进入海关造册处任绘图员。善绘画,通音乐,略懂中文。当时担任造册处税务司的葛显礼把设计及监制邮票的工作委托给他。从1894年发行的慈禧万寿邮票,到以后发行的加盖改值票、蟠龙邮票,以及邮资明信片等,几乎全由他一人操持。同时,他还为上海、镇江等地的商埠邮政机构设计邮票。1897年7月23日,费氏因在承办、代印镇江商埠邮票中监守自盗,被海关除名。出狱后费拉尔寄  相似文献   

4.
何谓“万寿古封”?顾名思义便是贴有万寿纪念邮票的实寄封。万寿纪念邮票是我国第一套纪念邮票。是为当时清代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六十寿辰发行的邮票。19世纪90年代初,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负责兼办海关邮政,当时大清国家邮政尚未建立,为此他向清朝政府建议给慈禧太后发行寿辰纪念邮票。获准后,海关邮政决定由当时上海海关造册处职员费拉尔(R.A.de Villard 1860—1904德国人)设计图稿。  相似文献   

5.
中国邮票博物馆藏有费拉尔手稿一册。这是海关造册处1896年8月22日呈报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有关清代邮票与明信片的《备忘录》,并附有摘抄的赫德、葛显礼、贺璧理、费拉尔的一些往来信件。内容相当广泛,涉及到大龙、小龙、慈禧寿辰、蟠龙邮票及明信片  相似文献   

6.
说起上海的赫德路(今常德路),马上会联想到总税务司赫德以及设在这条路上的海关造册处(本刊170944)。鲜为人知的是到了国民政府时期的1929—1949年,海关总税务司署(下称总署)曾在这条路上设过上海办事处,并行使总署的职权。不论清末还是民国,海关税收在国家收入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论是北洋时期的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南京,还是抗战中的陪都重庆,概莫能外,但上海以其重要的金融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了总署的所在地。本文通过三件寄总署的实寄封,以及当时的新闻报道和海关内部文件来回顾一下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7.
《集邮博览》2008,(7):30-30
1875年据《费拉尔手稿》(1896年8月22日呈报赫德的《中华帝国邮政邮票与明信片备忘录》)记载,海关筹议发行邮票始于是年。1876年据1904年邮政事务总论,附件丁《邮票略解》记载,是年"准于通商口岸寄带平人信件,其邮票一项,在所必需"。1877年3月5日奉赫德旨意赴沪筹备巴黎世博会中国参展事宜的原烟台海关税务司德璀琳致函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税务司金登干,询问在英国印制邮票事宜。3月德璀琳函复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关  相似文献   

8.
由海关总税务司办国家邮政,在世界邮政历史上是罕见的。英国人赫德(Robert Hart 1835-1911)于1863年起任大清海关总署总税务司,1896年兴办大清邮政。  相似文献   

9.
海内外邮学书刊对于费拉尔这位海关邮政时期万寿邮票的设计家,只着重于介绍他1892年进入海关造册处后的历史。笔者去年有幸购得一枚1890年寄给费拉尔的明信片,从而触发了追索费拉尔历史的兴趣……在到造册处工作之前,费拉尔也许早就到了中国,否则怎么会对中国历史文化如此熟悉,从而设计出万寿,蟠龙这些极具中国古典风格的邮票呢。  相似文献   

10.
赫德(R.Hart1835-1911)英国人。1854年来到中国,先后担任浙江宁波英国领事署翻译、粤海关副税务司、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大清总邮政司等职务。在中国任职长达半个多世纪。中国近代邮政的起始,从海关试办邮政,到清代国  相似文献   

11.
中国首套邮票——大龙邮票在上海印刷,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当年,负责主持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今营口)、上海五处海关仿照欧洲办法试办邮政的总税务司赫德(Robert Hart,英,1835—1911),曾决定将邮票印刷事宜交给英国伦敦的德纳罗  相似文献   

12.
本期和下期将分别刊出烟台和镇江海关税务司致总税务司赫德(R.Hart)的(关于大龙邮票发行前后的)邮务报告的译文。当年开展邮务较多的是京、津、沪、烟台、牛庄、镇江等六地,除未见北京的相关报告外,天津的报告早见于详细摘译的《中国海关与邮政》等书中(原英文全文收入新近出版的《中国邮票史》第一卷附录内),上海的报告在本刊1988年第6期已有译文,牛庄(营口)的报告译刊于无锡《邮友信箱》1988年第7期(是孙君毅先生的遗作),现再译刊另二处的报告。至此,也可说是将五地的报告配成了“全套。此二文的原件均是十多年前译者在有关档案中所获,此次翻译,得到潘振平同志的许多帮助,特此说明并致谢意。  相似文献   

13.
赵人龙 《上海集邮》2003,(7):F003-F003
清代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奉旨批准由主要在沿海地区施行的海关邮政扩改为向全国推广的国家邮政,同时将邮资计费单位由银两制(关平银)改为较便计算的洋银制(即银元制)。因此邮局留存的海关邮政原有的小龙和万寿邮票已不能继续使用,由海关造册处加盖"暂作洋银"过渡使用。但因增设  相似文献   

14.
今年3月20日是全国邮政开办100周年纪念日。全国邮政实际是在1897年初正式开办,而1896年3月20日这一天,是光绪皇帝朱批依议同意将海关试办邮递推广,开办全国邮政,并决定由总税务司赫德专司其事。赫德在1896年4月30日给各地海关的转发总理衙门议办邮政奏折和附邮政章程的第709号通令中指出,这是“三十年来海关试办邮递事务的成功”的结果。由此可见,中国近代邮政始于1866年。  相似文献   

15.
陈复祥认为"小二分"是红印花诸票中唯一不是海关造册处加盖的,其版式独特,加盖字模"破损杂乱、且多错印",与其余面值的红印花加盖票  相似文献   

16.
世界首枚体育邮票并非中国发行许燕耿拜读1996年第一期《体育文史》转载孙儒荣《独领风骚一百年》一文后,我对其“1895年8月1日,中国发行民办首枚体育邮票”之说,难以苟同。早在1866年(清同治五年),北京海关总税务司公署内就添设邮务代办处,并在天津...  相似文献   

17.
1879年7月14日镇江关代理税务司屠迈伦(J.Twinem)呈赫德文第75号(按:屠迈伦,英国籍。1866年来到中国,曾任镇江、汉口[江汉关]、宜昌、琼州[琼海关]等地海关代理税务司、副税务司。1884年逝于任内。1878年屠氏曾在天津任副税务司,协助邮务工作,后被调走[《中国海关与邮政》第9页记有此事,但略去屠氏名字,《大龙邮票纪念专集》和《中国邮票史》第1卷刊有原英文]。1878年8月9日至1879年8月21日在镇江任职一年,1879年初支持吴焕扩大华  相似文献   

18.
一、设立邮传部1896年3月20日,清代国家邮政正式开办后,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被任命为总邮政司,中国的邮政大权继续掌握在外国人手中。为此,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在1902年2月就曾提出由各省自设“驿政局”,以逐渐代替海关把持的大清邮政,由中国官员掌握办理权的计划。两人在致外务部的电稿中说: “查各国视邮政之权甚重,专设大臣专管其事。前数年中国于通商各口岸先行试办,暂归赫德兼管,不过一时权宜之计,系由总署奏明奉旨允准方能通行办理。然若不及早设法收回邮政,将与海关永为外人占据。”但这一建议未为外务部所采纳。  相似文献   

19.
刘广实按:从本期起,本刊将分三次全文刊登中国邮史上颇为有名的《译拟邮政局寄信条规》。 1878年海关兼办邮政以后,一些中外人士进而关注将“税关所办邮递”改为“国家所设体制”。其中一项有影响的行动是宁波海关文案李圭将税务司葛显礼据  相似文献   

20.
韩威理封     
韩威理(William Hanzock)1845年出生,大约1910年以后去世,英国人。他的原籍是北爱尔兰的亚玛臬,与曾任中国海关总税务赫德(R.Hart 1835-1911)和中国海关副总税务司的裴式楷(R.E.Bredon 1846-1918)是同乡。1874年春,韩威理动身从英国启程,初夏抵达上海。同年7月1日任山东芝罘(烟台)海关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