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张先《木兰花》(“龙头舴艋吴儿竟”)词有云:“已放笙歌池院(一作苑)静。”其中的“放”,在现在通行的宋词选注本中,有的认为相当于今语“放假”、“放学”的“放”,有的训作“停止”。如,俞平伯先生《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注“放”云:“古代歌舞杂戏,呼唤他们来时,叫‘勾队’;遣他们去时,叫‘放队’,略如现在放假放学的‘放’。”唐圭璋等先生《唐宋词选注》(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胡云翼先生《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吴熊和先生主编《唐宋词精华》(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并注云:“放:停止。”  相似文献   

2.
中国小说的叙事模式包括叙事角度、叙事结构和叙事语言三个层次。中国古代小说尽管有个别采用倒装叙述的(如唐代李复言《续幽怪录》中的《薛伟》),有个别采用第一人称限制叙事(如唐传奇中的《古镜记》、《游仙窟》、《谢小娥传》等都用“余”、“予”的口吻叙述)和第三人称叙事的(如唐初无名氏的《补江总白猿传》),也有个别以性格或背景为结构为中心的(如《聊斋志异》中的《婴宁》和《山市》),但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小说在叙事角度上基本采用全知视角,在叙事结构上以情节结构为中心、以连贯叙述为主要方式,在叙事语言上的典雅的文言发展到既有书面的典雅、又有口头的活泼。  相似文献   

3.
读音为“meng long”的词有三种不同写法。 “朦”,《说文解字》云:“月朦胧也,从月,蒙声。”本义乃“月光不明”。“胧”,《说文解字》云:“朦胧也,从月,龙声。”本义乃“微明”。二者皆含“不太清楚”之意,合成之“朦胧”必亦含此意。“朦胧”之本义即乃“月光不明”,并引申出了“客观景物模糊不清”(如例①)、“语言表达不明”(如例②)及“主观意识模糊”(如例③)等意。于实际运用中,其常与“暮色”“月色”、“烟雾”、“意思”、“感觉”等词语相搭配使用。例如:  相似文献   

4.
古诗文中有许多与“南”字相关的词语.现择要简释如下: 南山 ①终南山.又称太乙山、周南山等.在今西安市南,,如“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王维《终南山》)②祁连山。《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留岁余.还.并南山。”③南屏山.在杭州西湖南岸.玉皇山北,九曜山东。④荆南山,也称君山,现称武夷山。⑤泛指南面的山。如陶渊明有诗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⑥指《诗经》中的篇名。如《诗·齐风·南山》。  相似文献   

5.
请看高语第三册中的三个句子: ①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京口北固亭怀古》) ②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 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 这三个句子中的“可堪”、“哪堪”、“不堪”,从表面上看,“可堪”是“可以能够”;“哪堪”是“哪里能够”,亦即“不能够”;“不堪”就是“不能够”。“可堪”是表示肯定的词语,“哪堪”是表示疑问的词语,“不堪”是表示否定的词语。“哪堪”与“不堪”同义,“可堪”与“哪堪”、“不堪”反义。如果这样理解就错了。在这里,“可堪”要进行反训,即从反面理解,它与“哪堪”、“不堪”是同义词,它是以肯定的语气表示否定的意思,“可堪回首”,就是“不堪回首”。在教材中,需要反训理解的,还有其他一些例子,如“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可待”是“岂待”,就是“不待”。  相似文献   

6.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借超现实的创作展现了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以“曲笔”向世人揭示着清初真实的生活场景。婚姻往往是爱情的归宿,人们常言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聊斋志异》中并没有在爱情和婚姻之间画上必然的等号,《聊斋志异》中的女性没有脱离爱情而超然,在她们的生活中有中国传统女性的聪慧娴静,也有令人阅之隐痛的奇悍。  相似文献   

7.
情与景的关系.历来是我国文论的基本问题。《礼记·乐记》即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之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刘勰《文心雕龙》系统阐述了“情”“景”互相影响、转化的关系:“情以物兴”和“物以情观”(《诠赋》),“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神思》)。唐代日本僧人空海在《文镜秘府论》进一步提出情思与景物须相谐和的见解:“须景与意相兼”、“诗不可一向把理,皆须人景,语始清味。……诗一向言意,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  相似文献   

8.
《聊斋志异》虽是一部文言志怪小说 ,但其人物形象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大多数人物以真性情作为行动的准则 ,重视“情”在爱情婚姻中的重要作用 ,以及人物形象所渗透的正统思想等  相似文献   

9.
《促织》是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力作《聊斋志异》中的名篇。倪文锦主编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第三册中选人了这一篇目,在其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中,对其主题作了这样的说明:“…通过成名一家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皇帝昏庸,吏治腐败的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表现了作者对清代黑暗统治的不满……”毋庸置疑,作为一篇“浮白载笔”的“孤愤之作”,《聊斋志异》的写作意图并不难去把握,但若将《促织》一文的主题这样概括,则未免有失偏额。下面笔者就谈一坦白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2012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第九期刊登了刘明辉先生的一篇文章《“指其一端”课文注解指瑕》。刘先生认为课文把“指其一端”中“一”解释为数字“一”是不确切的,应该理解为“全部、整个、所有”,这样才符合文章意、作者意。刘先生的主要理由:  相似文献   

11.
自颁布《考试说明》以来,高考文言试题总的说是依据《说明》,遵循《说明》精神的。首先,所选阅读材料属于“浅易的文言文”。关于什么是浅易的文言文,刘国正先生认为是“指《史记》《孟子》《梦溪笔谈》《聊斋志异》一类书籍旨在普及的今人选注本”(《重在培养阅读能力》,载《中学语文教学》1983.11),命题者认为是“首尾俱全,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文中没有生辟难解的词语;没有文言虚词的特殊用法;较少名物典章制度方面的专门术语”的文言文。”(《199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载《中学语文教学》1999.8)其次,考…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词典》对量词“位”的解释是:“用于人(含敬意):诸位、各位。”《辞海》的注释为:“称人的敬词,如:三位来宾。”但在语言运用中存在与《现代汉语词典》等注解不同的用法,提出来,以就教各位先生。  相似文献   

13.
《北史》卷五五《陈元康传》谓陈元康为高欢作军书以讨伐“山胡刘蠡升”,误。当时被讨伐者为“山胡”,而非“山胡刘蠡升”。 《北史》卷五五《陈元康传》云:“初,司马子如、高季式与孙搴剧饮,搴醉死,神武(高欢)命求好替,子如举魏收。他日,神武谓季式日:‘卿饮杀我孙主簿,魏收作文书,都不称我意。司徒尝道一人谨密,是谁?’  相似文献   

14.
现如今,报刊林林总总,章铺天盖地,然而浅薄浮泛居多,耐人咀嚼极少。古人云:“体以骨立,以意成。”那是说“意”是章骨骼,靠它支撑起整个身躯。如此说来.“意”弱必衰柔。“意”强体必刚健。“辞不妨浅,意欲其深”,根深才能叶茂,意深方可华,章要写得深刻独到,关键是立:卷要高远,理钊《沟通的前提》(以下省称《前提》)即是一篇“意高识远”的杂感。  相似文献   

15.
苏教版普高《(史记)选读)读本》选了《留侯世家》,其中“上日:‘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一句。选注者把“而公自行耳”解释为“你的老公我自己去吧”。查萧枫主编的《史记》(文白对照,全注全译),也是如此翻译。其实,这种望文生义的理解是很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16.
《遣悲怀》三首是中唐著名诗人元稹为追悼亡妻韦丛所作的组诗。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元稹登科授校书郎职,并与二十岁的韦丛成婚。宪宗元和四年(809)七月,韦氏病卒,时年二十七岁。爱妻“忽分形而独飞”(《祭亡妻韦氏文》)后,元稹悲恸至极,陆续写了许多情真意切、催人泪下的悼亡诗。他后来在给白居易的信中说:“不幸少有伉俪之悲,抚存感往”,“成数十首,取潘子悼亡为题”(《元氏长庆集》卷三十《叙诗寄乐天书》)。  相似文献   

17.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谁能够说出带“狼”字的成语,越多越好。(学生回答,如: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狼吞虎咽等)的确,狼历来是狡诈、残忍、贪婪的代名词,以谈狐说鬼著称的《聊斋志异》中就记录了有关屠户与狼斗志斗勇的三则故事。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短小生动又意味深远的寓言故事,去感受一屠杀二狼的智勇。(板书文题、作者)  相似文献   

18.
古代文言小说中的爱情小说大多以婚姻为结果.《任氏传》和《聊斋志异·娇娜》却很好地诠释了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同时两个故事中“精神之恋”建立过程的曲折复杂,体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19.
李君富 《师道》2010,(4):37-38
“愠”这个词的含义是什么?《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怒也。从心,声品。《新华词典》的注释是:愠怒,怨恨。所列举的词语是:愠色;愠容;愠怒;愠恼;人不知,而不愠。《中华大辞典》对“愠”的解释为:形声,从心,昷(wen)声。本义:含怒,生气。  相似文献   

20.
《聊斋志异》涉及婚嫁类的词语相当多,从这些词语可以体现出蒲松龄的婚姻观:与"媒人"相关的词语表现作者"非媒不婚"的观念;婚礼过程用词的描写表现出作者反对"非礼成偶",认为婚姻过程中的礼仪不可或缺;与纳妾相关的词语也体现出作者始终默许"一夫多妻";从婚后相处的词语中可发现蒲松龄不太赞成离异和休妻,即使真的要离异或者再续再醮,也都必须符合传统礼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