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1998年,一场特大洪水侵袭中国,九江封堵决口之战让世人难忘。十二年后的2010年,长江、鄱阳湖再起狂澜.九江发生了自1998年以来最严重的洪涝灾害。从六月下旬开始。长江九江段、鄱阳湖水位持续在高位徘徊,长时间超警戒水位,九江这个众水汇聚之地,成为了全省防汛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
1998年6月15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和同事们亲眼目睹了一个乡镇领导为保护堤坝,跳入信江带领群众勇堵漏洞的惰景,摄下了200多名干部群众奋力抢险的镜头。15日上午,我和本台记者刘剑荣以及报社、电台的几个记者在鹰潭市防汛指挥部值班。大约11点半,突然传来消息,信江中潢圩堤徐杨段已经决口,带队抢险的市委副书记魏小琴与抢险队员至今未回,下落不明。得知消息后,我们立即收拾器材,与市委中心报道组的夏维纪,鹰潭日报社的周样波,还有鹰潭市水电局的同志驱车赶往大码头。这时,天仍下着雨。12点20分…  相似文献   

3.
彭朝丞 《新闻界》2001,(6):20-22
没有人会忘记1998年夏秋之交,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战洪魔那些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然而,对于九江人民和中国青年报的同仁,更难忘的是这年8月7日这个特殊的日子。这天下午,正在长江九江段采访的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贺延光,准备去灾民安置点拍照,忽闻决口的消息,于是立即调转车头直奔决口处的四号闸。他在冲锋舟上,一面抢拍决口现场,一面用手机向远在北京的编辑部报告现场实况:“今天13时左右,长江九江段4号闸和5号闸之间决堤30米。洪水滔滔,局面一时无法控制。现在,洪水正向市区蔓延。市区内满街都是人。靠近决堤…  相似文献   

4.
没有人忘记1998年夏秋之交,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战洪魔那些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然而,对于九江人民和中国青年报的同仁,更难忘的是这年8月7日这个特殊的日子。 那天下午二正在长江九江段采访的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贺延光,准备去灾民安置点拍照,忽闻决口的消息,于是立即调转车头直奔决口处的四号闸。他在冲锋舟上,一面抢拍决口现场.一面用手机向远在北京的编辑部报告现场实况:“今天13时左右,长江九江段4号闸和5号闸之间决堤30米。洪水滔滔,局面一时无法控制。现在,洪水正在向市区蔓延。市区内满街都是人。靠近决…  相似文献   

5.
没有人会忘记1998年夏秋之交,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战洪魔那些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然而,对于九江人民和《中国青年报》的同仁,更难忘的是这年8月7日这个特殊的日子。 这天下午,正在长江九江段采访的《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贺延光,准备去灾民安置点拍照,忽闻决口的消息,于是立即调转车头直奔决口处的四号闸。他在冲锋舟上,一面抢拍决口现场,一面用手机向远在北京的编辑部报告现场实况:“今天13时左右,长江九江段4号闸和5号闸之间决堤30米。洪水滔滔,局面一时无法控制。现在,洪水正向市区蔓延。市区内满街都是人。靠近决堤口的市民被迫向楼房转移。“ 是时,《中国青年报》在九江采访的记者只有贺延光一人。他深深地感到,出现如此重大险情,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最起码的要求,是及时发稿!于是他嘱咐报社接电话记录的同志:“立即报告新闻中心和社领导。我将半小时通报一次情况。我建议见报的电头要标明时间。“ 编辑部决定就采用这种实况“播报“的形式,用简讯作滚动式报道这一重大的突发事件的新闻。于是从8月7日16时5分第一条简讯发出,到次日零点45分,共集纳8条标有报道几时几分的短讯,最短的只有40个字,长的有200余字,并冠以《九江段4号闸附近决堤3...  相似文献   

6.
正1978年8月28日,时任《红旗》杂志文艺部副主任的柯蓝通知我:本社秘书长林肖硖同志要去看望周扬同志,借此机会,我们约请周扬同志为《红旗》杂志写篇稿子,谈谈党和文艺的关系问题。我当时在《红旗》杂志文艺部当编辑,柯蓝让我和他一起,陪同林肖硖前往,先只作礼节性的访问。周扬同志被"解放"之后,一直住在中央组织部招待所。当天晚上七点,我和柯蓝陪同林肖硖,驱车前往万寿路中央组织部招待所,周扬同志和他  相似文献   

7.
奔向决口     
世纪末的九八之夏,大自然以特殊而残酷的方式─—洪灾,考验中国人的实力和意志。江西,在这场洪灾中成为受灾最重的省份,同时也是第一个举起依法抗洪的利剑战胜洪魔的省份。九江,在这场洪灾中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不仅因为长江在这里溃口又被封堵住,而且因为这里是全国最早一个水位超警戒线,最后一个水位退下警戒线的城市。换句话,抵御超历史特大洪水,从这里开始,战胜超历史特大洪水,在这儿收兵。在短短的三个月内,江泽民等十多位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日夜关注并亲临九江,朱镕基、温家宝几次亲临九江抢险现场,在江西抗洪史上…  相似文献   

8.
没有人会忘记1998年夏秋之交,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战洪魔那些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然而,对于九江人民和中国青年报的同仁,更难忘的是这年8月7日这个特殊的日子。这天下午,正在长江九江段采访的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贺延光,准备去灾民安置点拍照,忽闻决口的消息,于是立即调转车头直奔决口处的四号闸。他在冲锋舟上,一面抢拍决口现场,一面用手机向远在北京的编辑部报告现场实况。编辑部决定采用这种实况“播报”的形式,对这一重大的突发事件,用简讯作滚动式报道。于是从8月7日16时5分第一条简讯发出,到次日零时45分…  相似文献   

9.
1980年12月初,我刚从连队抽到营部报道组不久,得知军分区新兵连准备请三连的优秀老战士张秀岭给新战士讲如何端正入伍动机的作会。当时正值新兵初入军营,老战士现身说法教育意义大。我发现这是一条“活鱼”。谁知这一天却下起了大雪,气温降至一10C。可为了及时抓住这条“鲜鱼”,我顾不得寒冷,骑自行车跑了30多里,来到分区教导队新兵连。我像新兵一样,坐在台下从头听到尾,下午又参加了新兵的讨论,晚上连夜赶写出《许昌军分区新兵连请优秀义务兵讲切身体会》一稿,第二天用快件发往原武汉军区《战斗报》社。12月9日,稿件被刊登在…  相似文献   

10.
贺延光 《新闻界》2000,(2):25-27
询问决口地点 ,县领导的手机没有开公元1998年夏天 ,长江流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 ,引起国人极大关注。7月31日 ,作为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的我 ,带着头天新增置的一台底片传真机 ,直飞九江。经验告诉我定要跟着部队走 ,因为部队主要任务是抢险救灾 ,欢迎记者 ;部队信息灵 ,机动性强 ,能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现场。地方上就不一样了 ,有的单位害怕记者的报道让他们难堪 ,以至对媒体严加防范。下飞机 ,车刚进市区 ,便被一处洪水挡住 ,只好又绕上高速路 ,到军分区招待所已18时半。饭还没吃完 ,听一军人说永修决堤了 ,我又急匆匆和省军…  相似文献   

11.
没有人会忘记1998年夏秋之交,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战洪魔那些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然而,对于九江人民和《中国青年报》的同仁,更难忘的是这年8月7日这个特殊的日子。 这天下午,正在长江九江段采访的《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贺延光,准备去灾民安置点拍照,忽闻决口的消息,于是立即调转车头直奔决口处的四号问。他在冲锋舟上,一面抢拍决口现场,一面用手机向远在北京的编辑部报告现场实况。编辑部决定就采用这种实况“播报”的形式,用简讯作滚动式报道这一重大的突发事件的新闻。于是从8月7日16时5分第一条简讯发出,到…  相似文献   

12.
在去年的抗洪抢险战斗中,我有幸在江西、湖北、湖南抗洪一线,参加了抗洪战斗,为我的摄影创作带来了良机,使我深受锻炼和鼓舞。入夏以来,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相继发生特大洪水。8月7日,汹涌的长江水冲破了江西九江防洪大堤,在危急关头,中央军委急调我所在部队堵口技术分队于8月8日赶赴九江,投入封堵决口的战斗。因登机人员有限,我奉命留在家中待命。虽然人在家中,但汹涌的洪水时时刻刻都牵动着我的心,战士们在前线拼命奋战,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理应设法宣扬他们的英雄壮举,否则就是失职。于是我主动请缨,获准后于8…  相似文献   

13.
1996年1月8日,我应九江市文联之约,赴彭泽县采写抗洪抢险的报告文学,晚上住在县政府招待所。半夜时分,听到走廊上有急匆匆的脚步声,起来一看又没有人了,心想可能出了什么事,好长时间睡不着。第二天早上,我就昨晚的疑惑,询问县委宣传部的两位新闻干事,到底出了什么事。他们告诉我,城郊马湖堤塌了……我一听马上提议饭后一同去采访,但他们不同意,执意要陪我到一家企业去。作为一名记者,遇上这样重大的新闻而不去采访,简直是失职。我没有强人所难,就说:“那我回九江吧,就不去那家企业采访了。”我走了一段路,搭上一辆三轮摩托,直奔马湖堤。只见…  相似文献   

14.
封堵决口     
9月1日,在连日洪水浸泡下,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湾里村渭河大堤险情迭起,相继发生两处20余米宽的决口,5个村庄两万名群众面临洪水浩劫。经过兰州军区驻陕某工兵团240名官兵与当地群众13个小时奋战,决口被成功封堵。  相似文献   

15.
与洪水打个“遭遇战”我第一次去九江采访抗洪战况是在7月下旬。长江首次洪峰已对九江大堤构成威胁。面对这场洪灾报什么,怎么报,尚没有明确的思路。当我到达九江时,立刻有了一种强烈的感觉,市民生活表面虽然很平静,但却透出一  相似文献   

16.
今年5月份,谢冰岩同志查阅《新华日报》(华中版),发现该报1946年2月17日第四版的《新闻工作》第一期上有一篇文章,是介绍淮北黑板报情况的,他极其兴奋地告诉我,要我去看看。第二天下午我真的去看了,一看就引起了我的回忆。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在当时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范长江同志的建议下,召开了华中新闻工作会议。会议由新华社苏中分社社长谢冰岩同志主持。新华社淮南分社汪义  相似文献   

17.
胆大做将军     
俗话说,“胆大做将军。”这句话用在新闻采访上,真是再恰当不过。几年来,我凭着这句话赋予的勇气,抢到了不少好新闻,结识了许多新闻人物。一张条子使不想见记者的船王包玉刚欣然出迎 1985年10月30日晚,我从广播里听到了一条消息:香港环球航运集团主席包玉刚先生来到杭州。当时,一家报纸正在连载《船王包玉刚》,我对包先生那种追求事业的精神十分钦佩。当晚,我就决定第二天去拜访包先生。  相似文献   

18.
我的报人生涯中,有几年是在总编室度过的。那几年正逢“乱世”——文化大革命,因此有它的特殊性。“文革”期间,“四人帮”把持着新闻界,把新华社的发稿时间也“砸烂”了。经常是当天晚上不截稿,到第二天、甚至第三天才截稿。日报变成晚报甚至隔日报。夜班编辑一个班不够用,变成了三班倒,越忙,越乱,越容易出错。1970年1月18日下午画版时,缺一篇小稿,我想起南阳有一篇贫下中农来信已经排好,就拿出小样补上了。谁知第二天印报工人说:“这篇小稿咋恁好哩,没隔几天印了两次!”我一查,糟糕,可不发重了!那时变版太多太快,稿子排上拆下频繁,把人搞糊涂了。那时候,报纸上经常打倒这个,揭发那个,批判这个,搞臭那个。一天晚上,我看到上面批转来的一篇稿件,是批判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的。杨贵同志领导林县人民开凿的红旗渠,世界闻名。我对当晚值班的原副总  相似文献   

19.
语丝引我当民兵 1943年春,我还不到20岁,毕业于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文学系(中国人民大学前身),由晋察冀区党委分配到晋察冀通讯社当记者。当时,晋察冀日报、晋察冀通讯社是合为一体的,驻地在河北省阜平县滚龙沟。社长邓拓同志亲自和我谈话,要我到一军分区、一地委那里打仗最激烈的地方去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八○年广州粒子物理讨论会是在一月五日开幕,我是一月四日晚上才赶到广州.到了流花宾馆,接待处的同志说会议代表都已经进山了.所谓进山,就是到从化温泉去了.当晚是进不了山了,明天早晨有没有车还不知道.我有些发愁.如果明天一早进不了山,我就赶不上开幕式,这就意味着不可能向报社发开幕新闻,而我参加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向编辑部发专电.心事重重,在房间里无法休息.我就坐在接待办公室里,想从他们的频繁的电话中了解进山的动向.直到晚上十二点钟,山里打来电话说原来的扩音器已坏,要从广州送扩音器去.这一下子我的心定了,扩音器送不去,会议就开不成,我可以跟车和扩音器同时到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