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繁"中求"简"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指导学生解题或答疑时,往往很"高明"地判断出:这个方法"很繁"或"行不通",然后信心十足地向学生展示巧妙或简捷的解法,轻而易举地将学生从"迷路"上"引导"出来.  相似文献   

2.
一、汉字部件"支"可独立成字,或为形声结构,或为会意结构,二者不可得兼.二、"支"作为部件,在楷书中或作"支",或作"攵",或作"支".从"支"、从"支"的都不止一字.  相似文献   

3.
[小引] 文章是语言的艺术,好的文章,一定有出彩的语言。或底蕴丰厚,或情感充沛,或闪烁哲理光芒,或充满诗情画意,或人文精神高扬,或书卷气息浓郁……考场作文,要博得阅卷者的青睐,夺取发展等级分,语言上必须出彩,必须有若干"亮点"闪烁其间。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有意识地锻炼布设亮点的能力,考场上精美的语言才能汩汩而出, 文章才能"靓"起来。[文题设计]  相似文献   

4.
谈及"老大",很多人便会与"黑帮"、"黑社会"联系起来,并不由地浮想起香港警匪片中那些或气焰嚣张、飞扬跋扈或侠肝义胆、快意恩仇的"老大"形象.然而,时下的一些用法却将该词拉入平民百姓的居家生活中,使其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令人不禁感叹"时隔三日,'老大'当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5.
"多少"一词放在不同的句式或语言环境中,其含义会有不同的变化,有时存在极大差别,或表示"不确定"或偏义于"多"或偏义于"少".  相似文献   

6.
作为诗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渲染"与"烘托"、"抑扬"与"对比"极易混淆,现做如下区别. 一、"渲染"与"烘托"的区别 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浓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种表现手法,用在诗文创作中,也叫渲染.诗文中的渲染手法,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相似文献   

7.
2007年4月,广东省青少年研究中心、广东省少工委办公室公布的《广东省中小学生安全意识调查报告》显示,在校园安全方面,最近一年,24.9%的中、小学生"偶尔"或"经常"遭受别人的踢打,6.9%的中、小学生"偶尔"或"经常"遭受恐吓索取金钱。全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组长王  相似文献   

8.
对"中间代"或"中生代"的命名现象,其实只是这些诗人们"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方式.他们对1990年代与1980年代的诗学差异尤为敏感,同时也就有对共同性的忽视,这导致了他们对自我存在的焦虑,并进而试图通过对自我命名的方式"标新立异".然而"中间代"或"中生代"并不能构成一个独立于"第三代诗人"或"新生代"的"代",他们应属于"新生代"的一部分或一种写作倾向,或者应称为"新生代后期诗人".  相似文献   

9.
人们常用"学富五车"和"才高八斗"来赞誉某人学识渊博,学识怎么会用车载斗量呢? 在纸张发明之前,我们的祖先常用竹片或木片作为书写的材料,  相似文献   

10.
"粪土"源流     
"粪土之墙"的"粪土"是一个动宾结构,义为"掉落或扫除尘土",由此引申出"脏土、秽土",进而引申为"鄙贱下劣的事物"或"形容恶劣的环境"; "粪"指"粪便"义,是汉代以后才产生的;"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粪土"不能理解为动词"鄙视",它只是名词的意动,即"把……当作粪土".  相似文献   

11.
"某"与"某某"     
"某"是指示代词,"某某"是"某"的重叠形式,二者在句法、语义上有很大的差别.在句法上,"某"只能前置于某些词语或后置于姓氏;而"某某"除了这两种用法外,还可以充当主语、宾语、中心语、同位语的前项或后项等.在语义上,"某"有时表指别,有时表称代,有时兼表指别和称代;而"某某"一般只表称代,有时还表量的加强.因此,我们认为"某某"不是"某"的构形重叠,而是构词重叠,"某某"是一个称代词.  相似文献   

12.
王针桂 《现代语文》2006,(3):121-121
"风流"与"风骚",在中学课文中时常出现,含义颇多,极易混淆或误解.为此特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13.
几岁的孩子就对父母(包括祖父、祖母)产生反感的,不是多数.即使有,那种反感也不属于"生理反应"或"心理反应",大多属于浅层次的反感.如家长对孩子"管"得太多或太琐碎,太简单或太粗暴,限制了孩子的游戏自由.  相似文献   

14.
苏轼的<赤壁赋>中有"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几句.对这几句的理解,目前见到的解释、翻译及赏析,没有令人信服的.对句中的几个重要词语"飞仙"、"长终"、"骤得",几种不同版本的高中语文课本或不注释,或注释错误.  相似文献   

15.
一、善于在话题中挖"金子"话题作文中,有一段或长或短的"提示语"或"要求",同学们要给予特别的关注。那些看似平凡的"提示语"或"要求",其中蕴涵了许多意想不到却又至关重要的东西,同学们不要把它看成仅仅是组成话题的一部分,它有很大的价值,你只要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敲一敲",就会挖出里面的"金子"。二、拿话题当题目不可取话题作文,一般没有规定题目,大多要求同学们围绕话题,自拟题目。有些同学误认为话题就是题目,  相似文献   

16.
湖南零陵话中存在着特殊的动态助词"嘎"、"起"、"倒"。"嘎"主要是用来表示某一动作的完成或某一状态的形成,以及表示某种结果的出现或即将出现,我们将他们分别称为"嘎1"、"嘎2"、"嘎3";"起"用来表示动作的开始,动作完成并出现某种结果,或表示某一动作的持续及某一状态的持续。在这里我们将其分为"起1"、"起2"、"起3"、"起4";"倒"表示某一动作的持续或是某一状态的持续,我们将其分别称为"倒1"和"倒2"。它们三者之间以及与普通话之间都存在许多的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17.
人们常用"学富五车"和"才高八斗"来赞誉某人学识渊博,学识怎么会用车载斗量呢?在纸张发明之前,我们的祖先常用竹片或木片作为书写的材料,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汗青"就指竹片。用以书写的竹片叫"简",也叫"策";用于书写  相似文献   

18.
被称为"新声"的郑卫国风(在卫又称"桑间濮上"之音),或被指为"靡靡""亡国音",或被斥为"淫奔"乐声,千百年来一直与"淫"、"靡"多有牵连,声名不雅.  相似文献   

19.
"集体行动"研究中的概念谱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中国当前各类研究社会矛盾或冲突的文献中,有一组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概念,如"集体抗争"、"维权行动"、"群体性事件"、"社会冲突""社会运动"、"集体行动"等,而且每一个概念又往往包含一系列的子概念。学者们在阐述自己所使用的概念时,往往坚持该概念在内涵或研究方法上的独特性。本文认为这些概念本身在逻辑或经验意义上有明显的不足,而且这种研究现状,不利于研究者们之间的学术对话或交流。因此,本文在对这些概念进行必要的梳理或评估的基础上,试图提出基于利益表达的"集体行动"概念,并认为它是契合当前中国情境的研究社会矛盾或冲突的一个统摄性、规范性和学理性概念。  相似文献   

20.
"在+L+VP"结构中的"在+L"在语义指向上有前指、后指、双指或无指四种情况,语义指向的不同决定了表义功能的差异,从而导致相关句式具有不同的变换形式.当"在+L"语义前指或双指时,结构体中的"在"是动词;当其后指或无指时,"在"是介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