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师说》一文以"师"字立骨,说"愚"以证"师道"不可废弃,说"圣"以显"师道"意义深远,说"学"以明"师道"复兴途径,"愚"、"圣"、"学"如辐之凑毂,与"师"结为严密而完美的整体。窃以为,若抓此四字讲授,可望事半而功倍。  相似文献   

2.
韩愈的“师道论”震撼时局,其主要思想体现在《师说》中。“师”指传授古文、古道的“儒师”。“道”非完全的孔孟之道,亦非一成不变。“耻学于师”乃师道之不传之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也有过一些关于学生学习的论述,比如《论语》中的“不耻下问”,《礼记》中的“教学相长”(虽然这四个字的最初意思并非指师生之间的互相学习,而是指教育者本人教与学的互相促进),还有韩愈在《师说》中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等,但这些似乎都只是学业上的。而在精神方面——思想、道德乃至人格上呢。  相似文献   

4.
《师说》是古文运动领袖韩愈的一篇著名散文,文章的核心概念如“师”、“道”、“师道”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广义的“道”指的是一切规律、学问、知识、特长;而狭义的“道”则专指儒家思想;“师”有“儒家之师”和“技艺之师”的含义;“师道”有“为师之道”之解。  相似文献   

5.
迁客骚人每游历山水必有所赋,柳宗元也未能出其囿,《八愚诗》就是其“寄情山水”之作,可惜今已亡佚;然与之相匹配的《八愚诗序》则幸存于今,这是偶然,还是必然?不得而知。然而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能以“愚”独步千古者,唯柳氏而已矣。《愚溪诗序》乃柳宗元为他的《八愚诗》所写的书序,纵观全篇诗序总计545字,共有27个“愚”字统摄其中。一篇短文用如此之多的“愚”字实属罕见,但也决非偶然,实为柳氏有意为之。“愚”字有何寄寓?现就笔者个人的理解谈谈自己肤浅之论,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6.
少年韩愈     
墨水 《初中生》2008,(6):14-17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我国文学史上千古传诵的名篇《师说》中的片语。《师说》的作者是谁?他正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  相似文献   

7.
二、“所”字和动宾词组中间插入介词以后的结构层次和语法功能 “所”字跟动词或动宾词组结合成“所”字结构以后,中间常常插入一个介词,如“以”、“为”、“与”等,这是不同于“所”字结构C的另一种结构,我们称它为“所”字结构D。例如: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诸葛亮:《出师表》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韩愈:《师说》  相似文献   

8.
《师说》一文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句,教材对“或师焉,或不焉”作了如下解释:“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  相似文献   

9.
“愚”人     
汪邦春 《教育文汇》2013,(16):46-46
近读柳宗元的《愚溪诗序》,颇有感触。全文着力表现一个“愚”字,人“以愚触罪”,溪也因人而愚。溪与人既同病相怜,又相映生辉,言虽委婉含蓄,情则慷慨激昂。个中情味,怎一个“愚”字了得。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教材选入的韩愈《师说》一文,对“吾师道也”中的“师道”的注释是:“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作动词。”这个注释很值得商榷。“道”解作“道理”、“师”解作“学习”,文意上可通,但似乎过于简单化,有损于文章的思想内容和韩愈倡扬师道的本意。  相似文献   

11.
《师说》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文章的内容很多人十分熟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文章开头的两句,两句中各有一个“师”,这两个“师”怎么解释,其含义相同,还是不同?这个看似没有争议的问题,却麻烦不断,教材、教学用书三易其口,迄今为止,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2.
在韩愈作品以及汉、唐典籍中“师”“学”并用而不互代,“师”与“学”存在着词义的差异。结合对《师说》文意、语境的分析可知,“吾师道也”句中的“师”,不应当注释为“学习”,而应训为“以……为师”。  相似文献   

13.
程慕宏 《学语文》2005,(6):11-12
《愚溪诗序》语言比较浅近,文字障碍不大。教学中以指导学生自读为主,指导的重点应是对文中感情的理解。而理解本文的关键又是作者以‘愚’自称的深意。“愚公谷”在文中首次出现,引出。愚溪。命名问题。继而带出“愚丘”“愚泉”,从“愚泉”生出“愚沟”“愚池”。而“东为愚堂”。南为愚亭“中为愚岛”,又就“愚池”着眼,点出“八愚”。全文以一“愚”字贯穿,可见。愚公谷。之典藏有深意。  相似文献   

14.
韩愈的《师说》以前常常被誉为胆识兼备、富于创造精神的作品。现在它又被重新选为中学课文。重读《师说》,深感韩愈真不愧是我国古代的一位语言巨匠。一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批判了当时在封建士大夫中流行的“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出和阐明了为什幺要从师和以什么人为师的问题。全文可分四段。从开头到“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为第一段;从“嗟平!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到“其可怪也欤”为第二段;从“圣人无  相似文献   

15.
溪水乃自然之物,本无贤愚之辨。可柳宗元在《愚溪诗序》中却渭潇水之上的一条小溪为“愚溪”,不免出人意表。可就是这个有悖于常理的“愚”字却饱含作者的无限辛酸。  相似文献   

16.
《师说》中有两处“者”字:一处为“古之学者必有师”,课文将“者”字注释为“求学的人”,但对于“者”字的词性未加说明。另一处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课文注释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对照翻译与原文可以发现,其中的“者”字没有翻译出来,而是在全句注释后面补充注释“者,助词,用在主语后表示判断”。在整个中学阶段的文言学习中,一般都将“者”字理解为语气词或助词,起判断作用。  相似文献   

17.
四篇文章中,王开东老师抓住“古”“今”做文章,将《师说》放入当代的背景之中,认为韩愈的“古道热肠”在当时正是创新的表现,正体现了韩愈作为知识分子的“时代良心”。魏智渊老师所说的《师说》的尴尬,其实有三层意思:一是文章所载之“道”的尴尬,今天的师者自然不同于古时的师者;  相似文献   

18.
《师说》这篇课文只有400来字,“之”共出现27次,细加辨析,就可看出其用法共有八种情况。  相似文献   

19.
“所以”这个结构,在古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韩愈《师说》中,就多次出现。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所有译文,都把前句中的“所以”译为“凭借(他)”或“依靠(他)”,而把后句中的“所以”译为“……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余辉 《衡水学院学报》2023,(5):101-104+117
《孟子》全文中共四处“廛”字用例,可归纳为三个义项:“房屋”“货物积压”以及“百姓居住的地方”。三个义项皆由本义“土地”引申而来,且后两个义项当为“廛”字临时性语境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四部辞书皆采用“愿受一廛而为氓”之句作为释义配例,并以训释词“房地”释“廛”字。由“廛”字“房屋”义可知,这种释义首先模糊了“房”与“地”的界限;其次该句作为“廛”字本义“土地”的配例也值得商榷。该义项可调整为“可供一家居住的土地”,以消除“房”与“地”的模糊性;例证设置可参考《周礼·地官·载师》“以廛里任国中之地”之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