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呖主编《明代东北疆域研究》一书,已于2008年9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12章。25节,凡33万字,并附有明代东北疆域出土18枚卫所印信和10枚卫所文书档案印模真迹图录。探颐索隐,搜罗丰赡,文图并茂,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2.
清代卫所废除了明代世袭的指挥使、千户、百户,改为流官守备、千总、百总,卫所守备、千总皆由兵部铨选。卫千总、卫百总成为卫守备、守御所千总的属官,所辖范围不再以千户所、百户所为限。随着卫所军事职能的废止,卫所武官的职掌只剩下行政事务,屯粮征收成为重中之重,但在刑名事务上,卫所武官并未获得与地方文官相同的权力。为胜任行政职务,清代卫所武官从多种来源,逐步确立为主要选自武进士、武举人。尽管设法弥补,以武官处理行政事务,是清代卫所官制的制度性缺陷,要最终走出制度困境,只能将卫所裁撤,归并州县,回归到以文官管理地方行政的正常轨道上。  相似文献   

3.
明代在各地除了设置卫所驻扎官兵外,还会征募乡兵、义勇一类的民兵来补充地方军力的不足,而河南各府在明代均设有民兵。民兵是明代为解决地方防御力量不足而设置,是卫所制的一种补充,为明中后期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  相似文献   

4.
南京京卫的设置大体经历五个阶段,最终形成“49卫2所”的格局。本文厘清了这些卫所的建置过程,并对文献记载中一些相互抵牾之处做了解释。南京京卫在建置过程中,改置、易名频仍,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南京为明代龙兴之地,最早建置卫所;其二,元末明初统一战争中,常以被攻克地方的卫所官员建置新的卫所。就卫所的革调、改置而言,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旧卫裁撤,其官军完全收编而另立新卫;二是旧卫并非完全裁撤,仅从旧卫之中分出部分官军另立新卫。对南京京卫建置时间的考察,有利于理解南京京卫乃至明初部分卫所改置、易名频仍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5.
刘文华 《历史档案》2023,(1):122-122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胡恒著《边缘地带的行政治理:清代厅制再研究》一书,已于2022年5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除导论、结语外,共分为八章。第一章“清代厅制起源、形成与演变”,第二章“清代厅制的因地制宜及其多样化”,第三章“清代厅的政区分等”,第四至第八章为典型案例研究,分别对山西归绥厅、江苏太湖厅、湖南晃州厅、广西省属厅、广东赤溪厅的设置及变迁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军医是军事医疗活动救治的关键,军队中军医的人员设置、数量比例以及军医的水平都对救治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明代军医主要来源于太医院和地方医学部门,一些通晓医学的士兵也参与其中。但是,明代军医的数量从中央到地方都存在明显的不足,边关卫所更是医疗紧缺,为此明代虽在边关卫所设立专门军医学,培养军余子弟学习医学,但是仍然无法改变军医缺少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自顺治十八年(1661年)底始,清政府陆续对贵州地区的卫所进行"州县化"裁撤归并。贵州卫所的裁革,一方面促使了军事卫所面向地方府、州、县的行政合流,影响了清代贵州行政区划的改制与重建;另外一方面又关涉地方社会的诸多变动,其中诸如屯田迁改、屯赋划一等问题的处置则最属关键,由此体现出明清卫所"民化"问题的复杂性与深刻性。本文即通过探讨清代贵州卫所裁撤及其屯田处置问题,对清代卫所屯田的职能、性质及屯田归宿等进行集中论述,以进一步加深对自明中后期以来的卫所"民化"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8.
赖锐 《历史档案》2023,(1):63-69
明初设置四川行都司主要目的在于以军卫镇戍边地,至明中后期,随着卫所体系的败坏,开始不断设置文官节制卫所。万历年间持续不断的族群叛乱引发边地动荡,士绅希望通过废除行都司来摆脱武官的统治。四川巡抚也希望通过建府的方式加强对建昌地区的管控,以重整地方秩序。于是顺应舆情,推动“废司建府”运动,经过几番博弈,最终因为财政困境的现实考量未获成功。同时也可以看出,明晚期以卫所为代表的制度化军事力量,对于边疆管理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施剑 《历史档案》2014,(2):57-65
自顺治十八年(1661年)底始,清政府陆续对贵州地区的卫所进行"州县化"裁撤归并。贵州卫所的裁革,一方面促使了军事卫所面向地方府、州、县的行政合流,影响了清代贵州行政区划的改制与重建;另外一方面又关涉地方社会的诸多变动,其中诸如屯田迁改、屯赋划一等问题的处置则最属关键,由此体现出明清卫所"民化"问题的复杂性与深刻性。本文即通过探讨清代贵州卫所裁撤及其屯田处置问题,对清代卫所屯田的职能、性质及屯田归宿等进行集中论述,以进一步加深对自明中后期以来的卫所"民化"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10.
刘晓珍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2):106-111,147,148
关于《商辂三元记》的本事研究,早期以"诬贤"说为主,《曲海总目提要》首次提出了"章纶"说。经本文考证,此剧本事与章纶亦无关,章纶亦非"遗腹子",章纶母也非如剧中所写,是督责儿子刻苦攻读,使其高中三元的节妇,实际上章纶母在其六岁之时,就已经去世。《商辂三元记》体现的是民间无名氏"多虚少实"的创作传统,其作者为明代著名曲家徐霖的说法证据不足,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1.
明代潮州府巡检司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明初主要布局在沿海港口,填补了卫所防御的空白。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随着卫所体系的建立,巡检司也相应调整了驻地,成为卫所的重要补充;嘉靖中后期设立柘林水寨后,沿海巡检司的海防地位进一步降低。而山区巡检司却在嘉靖年间大量添设,成为山区防御的主体力量。巡检司可以应对小规模的骚乱,对乡村安全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由于力量有限,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12.
"军图"是明代中叶开始州县对军户管理的新措施。就浙江而言,"军图"设置主要集中在嘉靖、万历时期,分布于温州府沿海各县。"军图"的设置,是军管区与民政区冲突与协调在基层组织上的表现,体现了不同户籍人群参与浙江沿海开发的过程,也反映了明中叶以后图甲制演变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13.
明代官宦群像是"三言"作品最为突出的群体人物形象,他们展现了当时明代粗俗圆滑的市井气息和复杂多变的官场文化。本文通过对作品中明代官员形象的研究,探求了封建社会中的知识分子心理的变化以及人性的堕落等。  相似文献   

14.
唐朝音乐种类多样,其中",边地大曲"是唐朝音乐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文章介绍了唐代边地大曲的由来,分析了边地大曲的歌辞的来源,阐述了唐代边地大曲的地域和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15.
志书"政区"部类从行政区划管理的角度,反映各级政区的综合情况.在"政区"的编纂过程中,要认真收集、科学论证相关资料,客观真实、系统全面地反映政区的变化历程,传承历史文明和优秀传统.着重反映当地的基本面貌,对真实、生动展示和宣传当地,反映各行业、各单位经济社会建设的新成就、新风貌,推动国际国内经济、社会、文化交流,促进城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都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史学、地理学、方志学、政治学研究和区划地名、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行业规划、城乡建设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对于推动地区间交流,促进城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自明朝初年以来,随着倭患日益严重,山东成为抗倭和海防建设的重点地区。明政府在山东沿海险要地区设置卫所,对震慑倭寇、保卫海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山东沿海卫所之间的隶属关系进行梳理,并对部分卫所的设置过程加以考证。  相似文献   

17.
曹循 《历史档案》2019,(1):125-128
正明代锦衣卫职能特殊,其所辖千户所的数量、名目都不同于一般卫所。对此,史志记载疑窦甚多,不但千户所总数有14、17、18三种记载,而且这些总数又与所载具体千户所名目不尽相符。近来已有学者厘清锦衣卫在洪武年间至少辖19个千户所,~((1))但仍未彻底究明永乐以后锦衣卫辖所数之矛盾记载。孰是孰非,本文试作考辨。一"十七所"考辨有关锦衣卫的编制,最常被学者引用的是《明史·职官志》的记载:"锦衣卫……统所凡十有七。中、左、右、前、后五所,领军士。五所分銮舆、擎盖、扇手、旌节、幡幢、班剑、斧钺、戈戟、弓矢、驯马十司,各领将军、校尉,以备法驾。上中、上左、上右、上前、上后、中后六亲军所,分领将军、力士、军匠。驯象所,领象奴养象,以供朝会陈列、驾辇、驮宝之事。"~((2))  相似文献   

18.
牛平汉副编审编著的《明代政区沿革综表》最近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本书是继编著者的《清代政区沿革综表》(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之后又一重要研究成果。 本书记述1438年至1644年明统辖或曾统辖区域内的地方行政沿革。凡三级以上政权机构的建置、裁并、徙治、异名、归属等均予收录。按直隶、布政使司划  相似文献   

19.
明代南京户部机构设置与户部相仿,官员编制仅及后者一半,其职掌主要有管理南直隶诸司、卫所钱粮,清理后湖黄册,督理粮储,管理全国盐引及部分钞关。其财源主要来自南直隶及浙江、江西、湖广三布政司的起运钱粮,岁入米麦百余万石,白银三十余万两,财政常有盈余。尽管实际受制于户部,南京户部具有的相对独立性仍然分割了部分户部财权,对户部统筹全国财政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0.
钱基博所著《明代文学》是明代文学研究史中的重要著作。就当时的研究语境与明代文学自身特点而言,此书强调明代诗文的价值,重视中国文学自身脉络传统,有其独到之处;其以"文艺复兴"重估明代文学,对明代复古文学的重新认识及对各流派的评价均较中肯;其体例以文体为纲,以作家为目,运用附见法,体现了钱氏借鉴传统史学形式对明代诗文的认知与总体把握;其在评论方法上采用推源溯流法,对作家作品特色渊源论析精辟;其设专章述明代八股文,亦具学术前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