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评价要素系统结构分析及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以R&D计划为实践对象,研究了评价活动的基本分析要素及其结构,提出了一个由主体系统、客体系统、目标系统和参照系统组成的评价要素分析模型,初步探索了这一系统的结构特征和运行机理,为进行R&D计划评价前的基本分析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2.
我国R&D投入对GDP贡献的时效和强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我国1978—2008年间的经济统计数据,研究了我国R&D投入对GDP的影响过程,包括影响滞后时间、作用路径和影响强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R&D活动的平均研发周期为5年,但是R&D活动对GDP作用的综合社会周期为7年,说明我国R&D活动的平均周期较长且对GDP的作用路径复杂;同时,在目前的资源配置条件下,产业资本投入的效果优于R&D投入的效果,R&D投入的效果优于劳动力投入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实证模型分析创新要素投入以及产学研系统各主体联系强度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并对检验结果结合边际产出的原理展开理论推演,讨论区域创新要素配置情况。得出以下结论:一、产学研合作强度对论文产出没有影响,对新产品产出有正向影响。二、无论是对于基础研究的创新成果还是对于技术创新绩效,科研经费边际投入的推动作用都十分明显。三、在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中,R&D投入存在资源匹配错位的情况,R&D人员投入相对过多,R&D经费投入相对不足。  相似文献   

4.
运用R&D活动要素,构建适用于应用型大学R&D活动统计数据分析的模型,使之更好地反映出应用型大学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特点与趋势.模型较好地解决了人的有限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数据之间存在的隐式相关性.同时,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2002—2009年度R&D活动(理工类)统计数据为样本,运用R&D统计数据的分析模型进行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比较及相关性研究的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5.
关于发展北京R&D产业的思考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随着R&D活动外部化的不断发展,R&D活动逐渐呈现出产业特性.本文阐述了R&D产业的特性和活动类型,分析了北京发展R&D产业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以及北京发展R&D产业应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对R&D的绩效测量是当今R&D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文章结合国内外R&D绩效测量的有关方法和指标,对浙江省116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R&D绩效进行了实证测量.这一研究不仅可以为科技型企业或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提供决策参考,而且可以评判企业R&D的投入是否达到最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7.
R&D课题的行业分布 ,是 R&D项目结构分析的重要组成 ,它体现了国民经济不同领域对科技的需求程度以及 R&D活动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侧重。其研究成果将对 R&D活动的立项评估决策产生影响。文章采用的数据取自 2 0 0 0年进行的全社会 R&D资源清查 ,当年度全区共开展 R&D课题 1 881项 ,支出 R&D项目经费 2 2 939万元  相似文献   

8.
转轨经济时期政府在R&D活动中的职能与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转轨经济时期我国政府在R&D活动中职能与定位必要性的基础上,探讨转轨经济时期R&D活动的特殊性,分析美、芬、日、韩四国政府在R&D活动中的角色及职能作用,并结合转轨经济时期的特殊国情对我国政府在R&D活动中的职能和定位进行研究,为各级政府制定R&D活动的政策和正确发挥政府职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无形技术外溢在隐性知识的跨国技术溢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将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外溢强度 和中国对外溢技术的吸收能力纳入一个分析框架,提出相应的测算模型估计从G7国家有效外溢到中国的 R&D存量,利用2001—2011年中国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国内R&D、贸易和无形技术外溢对中 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国内R&D投资、贸易和无形技术外溢均显著促进了中国各省 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各省市R&D投资通过促进技术效率变化影响全要素生产率;贸易和无形技术外溢则 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与开发绩效评价:误区分析与趋势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些R&D绩效评价系统在评价方案设计、评价原则、评价尺度和指标选择等方面存在误区,如评价的导向性不明确、与组织目标不一致、重财务绩效轻非财务绩效、对不同类型的R&D活动采用同一尺度评价等等。这些误区导致部分R&D活动绩效的评价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和目标,并会对R&D人员和活动产生错误的导向,不利于组织的长远发展。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并对知识经济时代R&D绩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的趋势进行了初步展望,希望能对今后R&D绩效评价系统和指标的设立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