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宪政民主体制形成于西方传统国家向民族国家的过渡时期,其思想基础是西方的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在西方民族国家建构初期,宪政民主体制基本适应西方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解决了西方现代国家建构中的国家认同问题和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问题.但是在目前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宪政民主体制日益受到来自民族国家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日益表现出局限性,从而现代国家建构要求突破宪政民主体制的局限性,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2.
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建构过程:一个是国家领土和边界的形成和确立,国家法律制度和政治组织的建构;另一个是在国家疆域之内具有不同族裔文化背景差异的人口中间创造民族性和民族认同.这两个子过程彼此渗透不可分割,又有不同的内涵特征,在时间上也不同步.但是,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两个过程的区别和不同步.一个最常见的表现,就是重视革命、战争和政治运动这类短时段历史事件对国家建构所起到的摧枯拉朽、除旧布新的作用,忽视民族文化的养成和认同心理的培育的长时段的特征,把需要在历史长时段中完成的任务当作短期目标去追求,在当下的政治中采取了强制性的同化政策,从而引起多元社会的种族与文化的冲突.欧洲民族国家建构的历史,揭橥了民族的建构过程并不止于国家建立之时、更重要的工作是在国家建立之后这样一个事实,这些工作包括国家建构和民族建构过程中的疆域和行政资源的整合、国家制度法律建设、由国家发动的文化和社会整合与共同心理的塑造等.  相似文献   

3.
从政治的角度而言,现代化进程就是现代国家建构的过程,亦即民族国家建构和民主国家建构的过程。民族国家建构需要公民教育,通过培养公民的民族认同来对分散的社会加以整合。公民教育则通过与公民教育直接相关的公民科等学科的教学以及民族语言和民族历史的教学实现这种整合功能。民主国家建构,不仅意味着民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而且还包含着民主观念的传播与民主意识的塑造。公民教育则通过公民科等学科的直接教学和课外实践、社区参与等途径,实现其民主化功能。各国公民教育的功能取向取决于各自现代化过程中民族国家建构与民主国家建构之间的关系演变。  相似文献   

4.
黄民兴 《红领巾》2004,(3):57-60
伊拉克是什叶派的发源地,而奥斯曼帝国的征服使伊决定性地成为逊尼派占统治地位的国家.1920年伊拉克王国建立后,君主政府鼓励民族和宗教融合.1958年革命后,逊尼派军人政权推行阿拉伯民族主义和世俗主义政策,与什叶派的矛盾随之加深.1968年上台的复兴党对什叶派采取了更为强硬的政策,而1979年伊朗革命的胜利也刺激了什叶派的反政府活动,后者受到了萨达姆的严厉镇压.美国倒萨之后,什叶派再次活跃起来,并分裂为激进派和温和派,它们将对未来伊拉克国家的结构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现代国家建构理论认为,现代国家具有双重特性,即"民族-国家"和"民主-国家"的特性.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了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必须分两步走:先完成"民族-国家"的建构,再进行"民主-国家"的建构.这一任务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肩上.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民族-国家"建构的基础上,以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为标志,从自身建设、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三个方面对建构社会主义"民主-国家"进行了有益探索.由于当时党的政治生态在很大程度上被党领导人民进行民主革命和长期的政治动员所形成的特殊的领袖魅力所垄断,八大对"民主-国家"建构的探索以"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而宣告失败.  相似文献   

6.
族际政治整合是多民族国家国家建构的重要议题。族际政治整合是各民族、各族群共同的政治与文化认同的形成过程,其核心是各民族成员对公民身份的认同,而公民身份认同的多层次性和多元性,决定了公民身份认同必须经由公民教育来实现。公民教育是关涉公民资格或公民身份的教育,是旨在促进国民形成公民身份认同的教育,其实质是培养合格公民或“好公民”的教育实践活动。对多民族国家而言,公民教育面临的内在张力,需要通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来解决,但不管怎样,强化各民族成员的公民教育,无疑是化解这些内在张力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7.
从20世纪初到五六十年代,阿拉伯民族主义作为摆脱异族压迫和外来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振兴阿拉伯民族的强大社会思潮和运动,长期在中东政治中居支配地位。70年代后,虽然在政治领域,阿拉伯民族主义让位于国家民族主义,但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仍很活跃,它直接影响着中东的未来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逻辑前提,是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的现实基础。寻求价值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厘清价值认同问题,对于培育和打造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与归属感有着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自觉认知和价值自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的建构,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关系(对话、交往)中使价值主体的价值观念或价值结构获得重新定位和重新调整的动态过程。主体性、空间性指向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具有建构的可能性,可基于此寻求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网络背景下,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和威胁,而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构决定着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现、关系着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从意识形态安全视角分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对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价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的着力点,从而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构策略,以防范化解重大意识形态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10.
以文化或礼仪作为民族政治基础,建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这种传统遗产,对探索目前中国民族关系问题和边疆安全具有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夏国锋 《襄樊学院学报》2012,33(3):17-19,24
文章试图粗线条式地勾勒清末之前、清末及民国时期中国乡村社会的政治变迁图景,其隐含着秉持了现代国家建构是对中国乡村社会政治结构变迁的一个外来主导力量的前提假设,即现代国家建构的内在逻辑必然导致乡村政治结构的变化。描绘了现代国家政权建设过程中如何改变乡村政治结构及带来乡村政治怎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晚清的一些小说,开始以一种西方现代性的知识谱系构架为参照来建构"民族国家".在这种建构与想象中,都市上海起到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首先表现为在上海,乃因其华洋杂居,租界强加给国人的不公平激发了知识分子的民族国家意识;其次,上海提供了民族国家想象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媒体,使之成为中国民族国家形象与西方现代文明想象的联结点,成为知识分子进行"民族国家"想象的一个具体可感、可触可摸的最好范本;第三,上海是近代中国公共领域的中心,使民众有了参与国家政治的话语权,同时也为民众提供了广阔的建构与想象民族国家的基石.因此,现代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雏形在上海发端,并经由上海辐射;上海就此成为现代中国的样板,为建构与想象中国民族国家提供了可借鉴之经验.  相似文献   

13.
都铎时期是近代英国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的时期.乡绅作为最大的土地所有者阶层,被纳入到近代国家的政治体制.他们行使国家的权威,接受国家的管理,其政治管理职能被"国家化"了.乡绅对都铎国家建构有着多方面影响.他们不仅作为国家权力的中介和延伸,担负着都铎国家政策的执行,而且大规模进入议会,成为都铎政策制定的积极参与者.尽管他们是都铎专制国家的被统治者,他们在这一时期也无意于争夺国家领导权,但是,都铎统治必须以他们的满意为前提.因此,作为正在形成的英格兰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乡绅不仅是这个国家的建设者.也是这个新兴国家的所有人.  相似文献   

14.
对社会动员与政治参与问题的研究是当今我国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中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之一,对此问题,应将社会动员置于现代国家建构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下来讨论当下社会动员所具有的政治体制改革与发展意义。传统的社会动员理念和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利益多元化以及社会民主化的现实。社会动员所带来的政治参与要求是现代国家建构和政治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而关键是改变对社会动员的管控思维方式,将社会动员纳入到现代国家建构的政治参与制度化与法治化的轨道上,从而避免非制度化与非法治化的社会动员所导致的冲突、对立和混乱。  相似文献   

15.
蒙古族那达慕绝不仅仅是一个娱乐活动或游戏,而是一个非常典型有效的民族文化传承场和获得本土文化知识建构的校外教育情境。由于古老的游牧文化和原始萨满教孕育了那达慕深厚的传统底蕴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内涵,因此800年来不仅行使着传承民族文化与精神的重要使命,而且建构着蒙古人丰富的文化知识体系,弥补着民族学校对本土知识与民族文化传承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制度的宏大叙事是建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诸领域活动图景的基石。不同的制度形成模式所产生的制度对国家政治经济起着或推促或阻滞的作用,如何构建合理的能使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制度形成模式是极具探究价值的议题。拟以制度、体制和贸易的互动图式为探究路径,通过对演进的制度形成模式的缕析,建构合理完善的制度形成范式。  相似文献   

17.
民族族称是具体历史语境的人造物,具有历史表述的叙事内涵。从“苗”、“苗蛮”到“苗种”再到“苗族”,不同历史时期对“苗”的指涉变化是主流文化建构和现代民族国家权力运作的结果。它不仅反映了中国族群地图上的一次政治建构,也反映了民族集团的形成是一次自上而下的由“他者”设计和督导的对权益进行调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形象的建构贯穿于整个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性的自我建构。抗战文学负载着完成民族国家想象的文学表达和话语实践的重任。其文本的符号表意系统呈示中国形象的可能性形态及精神表征:重"群体"的集体主义情怀、崇尚生命"强力"的革命意志。抗战文学参与了现代民族国家地理的绘制和新的中国形象的想象与构建,确立了自身现代民族"主体性"工程的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民族国家的形成从根本上讲是国民性和民族性的统一,即“国族”的形成.我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要使56个民族形成对中华民族这一“国族”的认同,离不开公民意识的建构,而公民意识的培养需要的正是公共领域这一土壤.本文在梳理了民族国家及公共领域这两个名词内涵的基础上,浅析公共领域对民族国家建构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文化已经构成当下汉语写作中中国形象建构的一个重要资源,使用它进行的审美意义上的中国形象建构有着多种类型。运用本民族文化资源演绎出某种特殊的乡土中国文化形象,是其第一种类型;对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并非天然地认同,而是在不断寻找过程中逐渐确立自己民族文化身份的作家创作,是其第二种类型;虽然拥有少数民族身份,却是本着普适性的价值立场描写民族处境和命运的,是其第三种类型;一些本非少数民族的人为表达的某种价值理念而有选择性地化用,是其第四种类型。使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进行的中国形象建构无疑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将民族文化元素和价值理念饰品化等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