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文章运用文献法、比较法、访谈法、逻辑法等研究方法,对现代社会下佛汉拳价值取向的变革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认为,现代社会下佛汉拳价值取向的变革,是以"科学"为其理论支撑,以"文明"为其时代精神,以"价值的多元化发展"为其价值取向,以"大众健身"为其社会基础,顺应了时代潮流,致使佛汉拳在现代社会下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文章分析总结这些成功的经验,有利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为其它传统武术拳种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提供有益经验和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2.
2011年佛汉拳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迄今为止已有5年.为进一步了解佛汉拳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的发展情况,发现其在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佛汉拳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述评,通过对现有可查的文献的分类分析与总结,研究发现:在佛汉拳的研究中,佛汉拳的历史源流及关键传承人的研究有差异,还需做进一步的考证;佛汉拳技术体系的研究较混乱,还需进一步的挖掘、整理佛汉拳的技术技法、技理等;在佛汉拳传承与传播的专题研究中,对各种组织机构实际发挥效用的研究有待完善.研究得出:佛汉拳在自身理论、技术体系方面存在许多研究不足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地深入研究与历史考证,以不断完善、充实佛汉拳的文化内涵,为佛汉拳传承发展体系的建立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蔡李佛拳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对“2013年禅港澳青少年蔡李佛功夫赛”的参赛队员进行调查,分析蔡李佛拳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现状,主要研究结论为:蔡李佛拳是一种低消费的运动,其消费主要集中在学费、服装与器械上;蔡李佛拳习练者对于蔡李佛拳有较高的认同感,习练蔡李佛拳的主要动机是增进健康、增加交流、学习其文化;练习频次相对固定,多数选择在晚上进行练习,练习地点以拳馆为主;蔡李佛的传播媒介以人际传播媒介为主。针对蔡李佛拳传承与发展的现状,文章建议:加强蔡李佛拳的拳史研究;注重大众传播媒介的利用;开发蔡李佛拳的文化价值、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4.
李龙 《武当》2009,(6):6-7
佛汉内家拳属于少林派系,相传起源于南北朝梁武帝大通(公元527年)年间,达摩禅师东游汉土,人住少林寺,将佛法之宝传留少林寺住持,该佛法神功遂成为少林寺镇山之宝。佛法神功历代为少林武僧秘密传习。从此,佛法神功被寺内高僧定为佛汉捶,以技击、养生、内功为特色,乃寺内看家护院之拳法,被尊为“少林暗藏门”。“佛汉内家拳”简称“佛拳”,亦称“佛汉捶”。  相似文献   

5.
小新 《中华武术》2006,(1):46-47
河南电视台《武林风》节目中,李凡夫的武术表演引得满堂彩,人们没有想到,这位外表看起来斯斯文文的书生却精通铁爪功绝技,而他演练的佛汉拳,如行云似流水,一气呵成,更是引起了武林内外的广泛关注。节目播出的第二天,李凡夫一手创建的龙翔武校便接到了很多热心观众咨询佛汉拳的电话。李凡夫很开心,因为他所演练的佛汉拳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他所深爱的佛汉拳终于获得了社会的关注。他也开始意识到宣传对传统武术发展的巨大作用。于是趁我在首届中国传统武术节采访的时候,带队参赛的李凡夫通过组委会找到了我住的酒店和房间。我已经记不清他自我介绍的开场白了,只记得第一次见面,他便反复强调:“我希望媒体能够多宣传传统武术的宝贵拳种,我真的希望有更多人能够像我一样感受到佛汉拳的魅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潘晓萌  郑瑞宁 《武魂》2013,(10):2-2
本文通过佛汉拳在郓城的传承和发展现状,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传承策略,运用田野调查法,更详细的得出佛汉拳在郓城传承发展的现状,将本文研究对象利用SWOT分析法调查分析,按矩阵形式排列起一定的次序,然后将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加以分析,总结出结论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金安  黄伟 《武当》2014,(5):I0003-I000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佛汉拳代表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东明县佛汉拳研究会名誉主席,武协副主席,六雌宗师陈洪元先生,被授予“优秀老拳师”、“武术世家”之称号的揭匾仪式,  相似文献   

8.
附记 至于韩师的师传.曾听师傅讲过,他从少年即喜欢武艺,最早拜师徐老道(先出家后还俗)及梅姓师傅等人,习秘宗拳(主要是燕表靠打)、佛汉拳、太祖拳、盘龙棍、流星锤、绳镖、三节棍、夜行刀诸技,拳术后来以秘宗门为主,曾一度任县秘宗拳协会会长,器械尤精五虎坐门枪.  相似文献   

9.
昌沧 《中华武术》2003,(8):36-37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了双庙村。 看到了这个村的共产党员张敬先创办的海山内文武学校。 “海山内”,有点令人费解! 敬先大概看出来了,就笑着解释道:“海是龙的世界,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它代表着文明,文化,开阔;山是虎的故乡,虎虎生风,代表着力量,武功,威严;内是佛汉拳的第一代传人的辈份,我们这儿是佛汉拳的故乡,我们要弘扬  相似文献   

10.
《武当》2008,(6):56-56
2008年5月1日,首届梁山全国功夫争霸赛在梁山风景区“水泊梁山记”表演台举行。本届争霸赛设置了掌功、腿功、轻功等表演项目,来自全国空灵道、雷氏内功、龙虎门、少林、峨眉、形意拳、查拳、螳螂拳、武当拳、佛汉拳、子午门等11个门派的60余名武林高手参加了比赛。山东省武术院副院长陈勇,山东省记录片学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从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和经济学等角度对洪洞通背拳的现存价值进行分析,以期使其在现代社会里实现良性发展,使我们更好地利用它为社会服务,从而实现洪洞通背拳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分析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化社会的相互关系切入,论述了中国武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探讨了中国武术现代化的内涵、主要内容及其现代化发展的新起点等,并从辩证的角度阐述了现代科技对武术现代化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旨在为中国武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为中华文化奇葩的发扬光大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全国体质普查体质监测报告显示中年男性肥胖率较高并呈增长趋势,以城市职业男性居多。多数中年职业男性都怠于体育锻炼,但是对全国武术散手争霸赛却十分关注。文章主要通过中年职业男性对武术散打的态度、兴趣程度的调查以及实验对照,以研究武术散手的普及以及其对中年职业男性强体健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系统逻辑分析法这两种研究方法对形意拳桩功训练以及对人体核心区稳定性训练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找出形意拳桩功训练和人体核心区稳定性训练的相同之处,进而总结出形意拳桩功训练对提高人体核心区稳定性的现代运动训练价值,即主要表现为:形意拳桩功训练注重动作的准确性而非是动作的强度、心意拳桩功训练时注重以腹式呼吸的协调配合、形意拳训练过程中要求人体核心区保持高度的刚体性质等。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文化学、历史学、社会学的角度对太极文化与太极拳运动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和阐述。随着时代的变迁,产生于农耕时代的太极拳在我们这个现代社会里由于价值取向的改变、竞赛内容变化,我们对太极拳文化的研究也在发生着变化,尤其是对太极拳技击理论和技术理论科学研究的稀少,导致了太极拳主文化的停滞不前,而亚文化则风起云涌般地发展。要改变此现状须将"对抗"作为太极拳乃至整个中国武术竞赛的主要内容,另外还要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加强对太极拳基础理论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太极拳主流文化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太极拳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武术的社会地位如影相随地不断调适,以达到武术对人类的服务。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各个社会阶段中国武术所处的社会地位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武术尚未被完全人化的文化形态,保留着相当多的“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等自然因素。在未来社会,人类通过武术的习练,使人类实现自身自然化。它的人性价值实践的领域,是人性回归复原的中介,是人性锤炼的载体。  相似文献   

17.
日本现代学校体育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2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的半个多世纪中,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校体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系统地回顾和总结现代日本学校体育发展的过程及其经验教训,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学校体育理论和实践的认识,探索新世纪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及逻辑分析法对陈式太极拳进行调查,文章以理论为主轴,首先研究和了解什么是太极拳及陈式太极拳,进一步分析陈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在调查研究方面主要掌握其风格特点对练习陈氏太极拳的帮助,分析它的技术特点与原理,从而为中老年人长期练习太极提供理论支持和依据,并为中小学在体育课上开展太极拳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的精粹,其技击、健身、养生功能已得到普遍认同。文章通过研究,使人秉着诗人的情怀对于太极拳的认识实现由"术"而进于"道"的升华。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俗社会中,为人们心灵的满足与宁静以及生命之幸福,从太极的"形"与"无极"中寻找一种哲学启迪。  相似文献   

20.
女性足球球迷是现代足球运动中的新兴社会体育现象。它的出现是多方面的原因,本文主要从心理学和商业两个角度结合达尔文的“性选择”理论,对女性足球球迷产生的原因、特有的社会特征进行较深层次的探析和研究,旨在推动足球运动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