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一、注重色彩的搭配唐诗中常常以红绿两色搭配,彼此映衬,使得景物色彩鲜艳,给诗歌带来了浓郁的画意和鲜明的节奏。"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娇嫩欲滴的桃花刚刚盛开,红色悄悄地在花芯中蔓延;柳树梢上萌出新的芽儿,色泽青翠可爱。红的鲜丽,绿的清新,色调和谐,不仅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明媚如画的春光,还在直观上引起人们对色彩的美感  相似文献   

2.
桃花是大自然中一种常见的花卉,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五彩缤纷的桃花激发了古代文人墨客的灵感,他们纷纷吟咏桃花,赋予桃花多姿多彩的意象。  相似文献   

3.
桃花姑娘     
白天鹅在空中盘旋,大鲤鱼探出水面,百灵鸟四处寻找,它们都在找善良的桃花姑娘,可它们并不知道,桃花姑娘早已化作一缕沁人心脾的桃花香。桃花姑娘给我们留下的是最美的记忆……  相似文献   

4.
“桃花原”与“桃花源” “桃花原”与“桃花源”,虽仅一字之差,意思却截然不同。“原”者,“原野”也,指“开满桃花的原野”;“源者”,“水源”也,指“绝境”位于“桃花林”水源之处。文中的“桃花林”与“桃花源’”有一个明显的分割处,便是有一个数十步长的,“初极狭,才通人”的山谷。简言之,“桃花林(原)”尚是“世间之物”,而“桃花源”才是“世外之境”。所以渔人发现“桃花林(原)”,并不等于发现“桃花源”。只有在原文第2没穿越山谷之后,才算真正发现了“世外桃源”。当然,因为“桃花林”临近“桃花源”,也属…  相似文献   

5.
桃花,作为一种自然物,本来不具有“文化”的涵义。但是,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中国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被渗透、融汇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并且作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信息载体,世世代代承袭相传,于是,如同中国的“梅文化”、“葡文化”一样,‘“桃花”也成为我们民族集体记忆和心理深层的积淀物,形成了中国的“桃花文化”。中国的桃花文化,又是中国女性、中国文人的文化。一、中国的“桃花文化”中国的“桃花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先秦的《诗经·周南》中,就有一首关于挑花的诗。“桃之夭夭”,描写茂盛、火红…  相似文献   

6.
<正>【病文入院】赏桃花郭佳欣烟花三月,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妈妈带我一起去老海寺桃园赏桃花。一走进桃园,进入桃园的大门,(1)醉人的芳香便扑鼻而来,我深深地呼吸着,顿时感到心旷神怡。那些桃树聚在一起,(2)好像正在聊着什么新鲜事。满园的桃花竞相开放,芬芳迷人。  相似文献   

7.
美人如花,令人赏心悦目,形容女子面容美丽的词如“花容月貌”、“闭月羞花”、“面若桃花”等。有一首诗写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把人面比喻成桃花,是再恰切不过的了——年轻美丽的女子,面容白里透红,灿若桃花,美艳动人。  相似文献   

8.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别样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描绘了一幅光润的面庞与娇红的桃花互相辉映的绝妙图画,美不胜收的桃园胜景和“桃花依旧在,独缺意中人”的感伤之情,令人读后柔肠百结,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9.
桃花文化与中国女性、中国文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桃花.作为一种自然物,本来不具有。化”的涵义。但是.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中国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被渗透、融汇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并且作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信息载体.世世代代承袭相传,于是,如同中国的“梅化”,“菊化”一样,“桃花”也成为我们民旗集体记忆和心理深层的积淀物,形成了中国的“桃花化”。中国的桃花化,又是中国女性、中国支人的化。  相似文献   

10.
根据水厂处理桃花水的难题,经过试验研究、分析原因,找出了解决桃花水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1.
小蜜蜂,穿彩衣,轻轻飞进桃林里,小桃花,笑微微,说声蜜蜂欢迎你。 小蜜蜂,采完蜜,忙说桃花谢谢你,你不让我采花粉,我就没有甜的蜜。  相似文献   

1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去看桃花 周书浩 [1]乡下的亲戚写信说山里的桃花开了,催我早早去看。 [2]展读来信,我已从纸上闻到了桃花的清香,见到了桃花云月般繁盛的气象。便约C君前往。  相似文献   

13.
春晖映红桃花山──记乡宁县桃花山村党支书郭春辉刘国祥,冯东令“桃花山上无桃花,荒山秃岭石头滑,班子换了一茬又一茬,神仙来了也无法”。1981,病体职工郭春辉被任命为村党支部书记,这首古老的民谣仍回荡在村里的角角落落。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桃花山人,灾年...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在文学领域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古代诗歌中包含科学知识的,不乏其例。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白居易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时的佳作。这是一首记游诗。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的头两句,写诗人登庐山的季节是初夏,是平地上桃花落尽的时候。但是在庐山高处的古寺里面,又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春天景象———一片盛开的桃花。诗人在初夏遇到高山的寺语用知识院里桃花盛开的景象,包含了地理学的一点知识,同一座高山,海拔越高的地方,平…  相似文献   

15.
《生物学教学》2009,(6):78-78
据东方网2008年12月9日消息,陕西省水稻研究所与千阳县农业部门合作,对我国濒危水稻品种“桃花米”进行的保护性开发获得成功,已收获“桃花米”水稻种子0.4公斤。  相似文献   

16.
一位一年级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研读诗歌《春风吹》中的第一节诗“春风吹,春风吹,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时,顺势拿出一枝盛开的桃花问:“小朋友,桃花为什么会开?”有的说,因为柳树绿了,桃花想和柳树说说悄悄话;有的说,桃花开了,那是因为它睁开了眼睛想看看春天有多么美丽;还有的说,桃花睡了一个冬天,伸了个懒腰,把花骨朵顶开了……小朋友的回答多种多样,充满了想像和诗意。可令老师吃惊的是,在众多的答案中,就是没有老师预设的、期待的“标准答案”。这个“标准答案”可是老师在课前精心准备的。教师本想通过此环节…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桃花源记》为中国传统文人创造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模式,同时也对其后诗文桃花意象的使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一系列的假设来追寻陶渊明在诸多名花中情有独钟选择了桃花作为其象征的原因,并探讨他的这一选择对后世桃花意象的使用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那年的桃花     
还记得大一那年春天,在狮山上看桃花的情形。穆那个春阳煦暖的午后,有清新湿润的风,微微拂着。满山桃花,迎风怒放,洒洒扬扬,热烈而泼辣。虽然视野里,有远远近近、纵纵横横的乱树,阻隔着,遮掩着,却丝毫没能减弱桃花那份挚切和执著——那满眼的深红、浅红,仿佛一面面猎猎飘展的旗帜,满盈着青春和生命激情的旗帜。  相似文献   

19.
一位母亲,在儿子牙牙学语时,就每天给他唱歌、念古诗,儿子总是一副很认真、很安静的样子。儿子1岁多会走路说话了。妈妈带着他去郊外,那正是个三月天,桃花如粉云般弥漫天地,母亲问儿子那桃花像什么,儿子用胖胖的小手指着桃花,告诉妈妈:桃花就像小姐姐,桃花里面住的都是小姐姐。孩子的想象力给了母亲灵感,母亲写了一组“桃花开了”的诗,发表在《诗刊》上。儿童对美的敏锐感觉和极其生动的想象,有时真让大人吃惊。这位母亲也是个称职的妈妈,她把孩子带到那灿烂缤纷的春天中,去体会真实的美,孩子的头脑中留下的这一切,会成为…  相似文献   

20.
桃花峪     
汪跃峰 《教育文汇》2009,(12):51-51
桃花峪,一个以桃花为名的地方,在一次不经意的旅行中与我不期而遇。在中国,以桃花命名的地方非常多,比如桃花岛、桃花谷、桃花源、桃花屿等,不少地方都以桃花闻名于世。我所说的桃花峪,位于中原大地,郑州西北25公里处。那是一个三面抱山、一面临黄河的小山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