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教材简析"位置与方向"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6页的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这为本节课学习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奠定了基础。三年级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  相似文献   

2.
一、设计理念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同时,三年级儿童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期,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相似文献   

3.
一、教材分析:教科书呈现了学生在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方位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东、南、西、北"一课,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根据一个既定方向推导出其余三个方向,同时学会用方位词描述物体位置。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描述、画图、观察、比较、联系、辨析等学习方式辨认方向,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进而逐步形成并发展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5.
"位置与方向"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内容。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十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能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够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2.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并能用给定的一个方向确定其它三个方向。3.能看懂并能画制简单的示意图,使学生会看简单的线路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4.能应用东、南、西、北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5.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体会数学就在生活当中及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结合生活实际认识东、南、西、北,能合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媒体大投影或幻…  相似文献   

7.
窗外来客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秋风送爽。窗外的月季花们开得十分热闹,引得小蜜蜂上下翻飞,忙个不停。这是一节组内数学研究课。我执教的内容是“位置与方向”单元里的“认识东、南、西、北”。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经历在现实的情境中确定和区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过程,能正确地辨认这四个方向;学习用东、南、西、北等有关的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相似文献   

8.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提倡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鼓励学生亲身经历与体验,从而获取新知。本节课教学设计,能认真落实《课标》新理念,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为学习新知做了很好的铺垫。虽然学生已经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但学生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概念仍感到比较抽象,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经验积累。本节课,教师让学生从熟悉的方位如上课方位、学校方位、周围环境方位等出发,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寓教于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数学知识。教师在课堂上采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恰当地使用评价方式,不断用鼓励性语言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愿望和成果,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一、教材分析 《辨认方向》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方向与路线”第一节的内容。辨认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初上进行教学的。能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用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增加参与、体验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5页。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2.会在给定的条件下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线路图,并能描述走的路线。3.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4.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感受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准备:电脑课件,每组学生一张校园平面设计图。学生按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就坐。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来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根据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确定位置——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这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的第一课时。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东、南、西、北等方向及第一排、第一列等表示物体具体方位的  相似文献   

13.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三下《位置与方向》单元第一课时"认识东、南、西、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动一动,经历观察、比较、联系、辨析的学习过程,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丰富的生活素材融入教学,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8——59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感,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指出一个方向的条件下,会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相似文献   

15.
“确定位置——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这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的第一课时。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东、南、西、北等方向及第一排、第一列等表示物体具体方位的知识。本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抽象出用数对表示方格纸上某一点的位置的方法。这一内容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第三学段学习直角坐标系及函数等知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认识东、南、西、北>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58~59页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学会在现实的情境中辨认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确定其余的三个方向;2.通过在现实情境中辨认方向,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在观察、交流等活动中,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7.
教材分析:位置与方向是《数学课程标准》新增内容之一,其主要目的是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认识图形,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己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会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8-59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感,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9.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0~61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将现实的空间位置抽象为平面图的过程,了解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并能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行走路线。2.使学生在描述物体位置关系和行走路线的过程中,体会物体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了解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能看懂  相似文献   

20.
六年制第一册看图拼音识字《方向、东、南、西、北》及看图学词学句《太阳、地球、月亮》,涉及到空间位置的联系和天体知识,低年级学生对方位的感知觉比较笼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为了突破难点,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并利用幻灯、模拟仪等作为辅助手段,引导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在辨认方向中发展思维。首先,我用绘有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幻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