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如何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新理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了四个新的课程理念,对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从目标到内容,从方法到评价,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应当怎样去贯彻落实课程新理念,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呢?一、正确理解课程新理念及相互关系《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新理念是: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1]上述四个新理念的落脚点都是“学生”。“学生”是…  相似文献   

2.
通过剖析渔农村体育文化的现状,提出了“协调、和谐”的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城乡结对、体育帮困”的协同发展观、“城乡体育一体化”的全局发展观和“体育暖促工程”建设等新理念,来建设和发展渔农村小康社区中的渔农民体育文化,构筑一个和谐的渔农村小康社区。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人人从情感上、行动上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做到人人参与活动,人人健康发展。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用课改教学新理念去指导课堂教学。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赋予了健康新理念,那就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统观新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我们体会到几乎每处都渗透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我们应该将增进学生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验的全过程,以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  相似文献   

4.
1、“金钥匙”拉伊 巴西队前卫,1965年5月15日出生,现效力于法国圣日尔曼队。在1992年的“丰田杯”赛上,一 人独进两球,为圣保罗队2:1击败巴塞罗那队立下汗马功劳,也因此奠定他在国家队中场核心地位。拉易是球星苏格拉底的胞弟,脚法精湛,意识敏锐,被称作巴西人打开胜利之门的“钥匙”。  相似文献   

5.
身体美学的研究赋予了身体审美的新理念,体育电影中残疾运动员“身体意象”塑造,是实用主义身体美学的实践探索。本文从体育电影的视听呈现,就残疾运动员“身体意象”的三个维度“情感”“痛苦”“超越”,探讨了该类型影片的运动美学特征,以期展示身体美学研究艺术实践的新论域。  相似文献   

6.
6月里有无数的问号,世界杯是一个巨大的谜语。对踢球人如此,对观众又何尝不是这样? 亿万球迷被吊足了“胃口”,等待着一场盛大的“宴会”。“宴会”上会有哪些“大菜”?书生不才,愿斗胆先“赌”为快,但愿“不幸”而言中……  相似文献   

7.
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新理念内涵探析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人文奥运”是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三大理念之一,也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提出的新理念,它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和灵魂。本文探讨以下4个问题:“人文奥运”新理念内涵的3种解释,“人文奥运”新理念内涵解释的选择,“人文奥运”新理念内涵的理解和“人文奥运”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现代我国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分离与整合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法和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现代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分离的原因和结果及整合的理念与途径作出了初步探讨。结论:“制度课程”与“二元论”是造成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分离的根源;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分离不利于两者的横向融合和体育课程的创生;“体育课程教学”,即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体育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体育课程开发过程、体育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体育教学事件,是促进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整合的新理念;理清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促进体育课程论专家与体育教学论专家的平等对话、赋予体育教师和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话语权,是推动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体育健康教育与综合素质的构建与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构建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健康第一”的新理念已成为当前体育与健康教学正在实施的一个崭新内容。它强调健康是人们生存、明生活、高效率学习与工作的前提,对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提高生活质量,完善综合素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上届CBA甲级联赛“MVP”得主、江苏队8号胡卫东在首场揭幕战对北京首钢队的比赛中,全场独得25分,为江苏南钢队最终以75:70战胜北京首钢队立下头功。  相似文献   

11.
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资源的优化与拓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资源概念与特征、体育课程资源与体育课程关系的研究,树立建立“健康第一”的课程新理念,进一步明确体育课程资源优化与拓展的研究和实践在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中的意义和作用,促进高等职业院校人才整体素质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为了贯彻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的新理念,笔者设计了“协约式学习”,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3.
试论体育课程改革中教学模式的完善与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袁冲 《体育教学》2005,(2):12-13
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推广及实施,体育课程以增进学生“身心社”三维健康的教学新理念带来了教学领域的许多实质性变化。而各种体育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发展是近年来学校体育改革最大的收获之一。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开,重新审视和评价这些我们已经建立的体育教学模式,是摆在我们广大体育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它将推动体育课程改革向理想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信息台     
《中国学校体育》2005,(5):79-80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发展与规范化研讨会”将在北京举行为加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促进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在教育部体卫艺司、国家体育总局设施建设和标准办公室指导下,由中国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举办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发展与规范化研讨会”,作为“2005中国国际体育设施建设与场馆运营展览会”的一个专题活动,将于2005年11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2005中国国际体育设施建设与场馆运营展览会”将针对体育设施建设市场的热点、焦点问题,展示、介绍国际国内体育设施建设的新理念、新技术、新…  相似文献   

15.
论体育教学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与一些教育新理念的提出,体育教学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问题逐渐地凸显了出来。其具体表现是多方面的,如“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的关系、“班级教学”与“自主学习”的关系、“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的关系、“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的关系等等,因此“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体育教学中的一对基本矛盾。体育教学中“共性”与“个性”的矛盾关系,实质上是“体育教学应为全体学生的身心发展服务,应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运动的乐趣”的教育理念与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大班级授…  相似文献   

16.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前滚翻,首先,给同学们约五分钟的时间,进行自我创新、自学、自练。开始。”这是县中学体育公开课上的一节课,执教教师在上七年级“垫子前滚翻”中的一个片段。教师旨在突出学生自学、自创、自练的课程教育教学新理念而让学生进行自我创新。  相似文献   

17.
王卉 《新体育》2024,(2):58-60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各种课程教学新理念随之出现,“快乐学习”和“游戏中学习”的思想也逐渐为大家所认同。“游戏教学”是一种游戏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在教育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前,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的方法与手段仍然处于传统的水平,如何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是当前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1]。文章就如何运用体育游戏进行中学跨越式跳高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对我国中学跨越式跳高教学和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五月历来是全国高三学生高考冲刺的关键时刻,而在江苏铜山县的各所高级中学的校园里,高三学生仍然像往日那样坚持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体育生活依然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操场上高三学生在生龙活虎地“跳大龙”,齐力协力“绑腿走”,认真地进行《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快乐地打球、跳皮筋、做游戏,招式老道地打太极拳……这引起了我们探究其原因的兴趣。近日,记者去铜山县采访,才知如此生动活泼的学生锻炼场面,来自教育局和教研室领导们的新理念,来自于他们将新理念转变为管理行为。4月18日铜山县召开了高三年级班主任和学校领导参加、专门研…  相似文献   

19.
通过查阅相关武术文献资料,在首先分析了国家体育总局重新提出“以人为本”的体育新理念的社会背景下,对“以人为本”的体育新理念进行诠释,并在此基础上,对21世纪武术的发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可以推动现代武术走向奥运;促进传统武术及健身武术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体育》1994,(10)
簿冀尊!$ 篱①“刀”下留球(北京)徐永春②拔(湖北)张明③绿茵“双狮”(北京)王洪俊④背飞(安徽)王鸿依⑤钓(辽宁)韦原'94全国体育摄影比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