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祁太秧歌作为山西省重要的民间艺术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时代发展,祁太秧歌发展不乏出现问题,从新编秧歌戏《孟母三迁》获得成功来看,它给予了祁太秧歌的发展许多有益的思考,这就是要求我们仅仅抓住其中凸显的契机和机遇,不断将祁太秧歌的传承和发扬推向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祁太秧歌的民俗学田野考察,揭示出祁太秧歌作为一种地方小戏,不仅存在于传统的乡俗礼仪中,还存在于当代仪式庆典中,并且作为地方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还积极参加由官方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这些构成了祁太秧歌在当代社会传承与变迁的主要脉络,并赋予祁太秧歌一个全新的民俗语境。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祁太秧歌的音乐体系,形式内容,组织经费,发展历程,秧歌曲目五大方面的阐述,体现了在现阶段祁太秧歌在平遥县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祁太秧歌是山西省优秀的民间音乐剧种,由于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决定了传承主体的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祁太秧歌传承主体的发展历史,并对当下传承主体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指出当下环境中祁太秧歌传承主体应当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祁太秧歌,又称太谷秧歌。是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和祁县以及周边县市的民间戏曲艺术。其表演以当地的民间生活为表现内容,唱腔的特点在整个民族音乐中也是独一无二的,它是当地人民创作的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通过对祁太秧歌的调式音阶、节奏结构、唱腔衬词等方面,进一步对祁太秧歌的形态特点经行剖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北方秧歌文化是我国丰富民俗文化的一种,以其特有的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观察法对我国北方秧歌文化进行研究,分析其发展的价值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促进北方秧歌文化发展的途径,旨在为我国北方秧歌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祁太秧歌是在晋中盆地,以祁县、太谷为轴的乡土小戏,是民间自编自演的小曲、杂说、歌舞的综合体艺术。祁太秧歌在民间广为流传,人们通过它的内容将它分为很多种,本文描绘的是正月十五,人们赶着观赏灯会的场景。  相似文献   

8.
胶州秧歌,以其秧歌小戏在多种创新形式秧歌群体中独树一帜,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胶州秧歌的传统小戏日渐式微.本文通过分析比较我国秧歌多种创新形式与传统胶州秧歌的异同,阐释胶州秧歌多元内涵与秧歌小戏民间原生性的独特价值,以此为基础,对胶州秧歌进行传承定位,寻求发展思路,对非遗保护工作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秦晋伞头秧歌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明珠中璀璨的一颗。对其进行保护和发展,应该采取灵活有效的途径和方式,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以其它社会文明成果为传承载体或保护手段;将秦晋伞头秧歌放在一些节庆活动中进行展示,让更多的民众深入了解这一文化形式;整合地方文化力量,建立秦晋伞头秧歌保护研究基地和传习场所,培养专业传承人;借助高科技手段和经济手段,使这一文化样式得到衍生式发展;通过演出业、影视业等现代化文化事业类型,使秦晋伞头秧歌走文化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祁太秧歌,又称为"晋中秧歌"。以唱为主,具有优美的声腔表演特点,语言具有浓厚的地域性,是山西大地上一种很有名的表演艺术形式,赢得了山西晋中地区的一致好评,已经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见证了我国秧歌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1.
健身秧歌以其趣味性、健康性、娱乐性逐渐发展为一种流行的健身项目,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一些高校也开设了健身秧歌选项课,激发了大学生认识健身秧歌、走进健身秧歌、参与健身秧歌的积极性.基于此,为了更好地梳理和总结健身秧歌在高校的价值,提升健身秧歌的开展效果,本研究就高校开设健身秧歌选项课的意义与对策进行了分析.通过本研究以其促进高校健身秧歌对大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以晋西临县伞头秧歌作为个案,研究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探讨伞头秧歌赖以生存的民俗基础,窥一斑而见全貌,作者从"小地方、大社会"的思路出发,对临县伞头秧歌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做了细致分析,为全国的地方艺术保护工作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3.
陕北秧歌是我国著名的秧歌流派之一,被我国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大量观众。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艺术的进步,陕北秧歌文化生态系统也产生了相应变化。本文对陕北秧歌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同时从"走街型"向"舞台型"转换、娱乐型向专业型转换等方面简要介绍了陕北秧歌文化生态内容的发展特征,也介绍了如何对陕北秧歌文化生态保护信息系统进行构建,以期对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及传承。  相似文献   

14.
以往学界对民间小戏的研究缺乏对民众主体及其实践过程的关注,难以在民众生活和地方文化系统中揭示其本真状态。而民俗学由事象研究向整体研究发展的方法论反思与转型,为这方面研究的突破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文章以祁太秧歌为个案,主张在地方文化系统和具体表演语境中对活态的表演进行细致描述和深入阐释,由此理解民间小戏与民众生活的关系。文章首先对民俗学倡导的生活文化研究的理论诉求给以梳理,然后提出个案研究设想,阐释实施研究的两个方法论重点,即整体观研究法和社区调查法,并评估研究设想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海阳秧歌在山东半岛南部广为流传,属于一种汉族民间表演形式,具有生动灵活的表演形式和独具风格的表演内容。海阳秧歌是山东历史文化的体现,是对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海阳秧歌在带给受众愉悦与大气感觉的同时,更具有一定的民俗价值与文化意义。本文不仅要厘清海阳秧歌的发展历程,还要深入探讨海阳秧歌具有的民俗文化形态,进而明确其具有的文化意义,有助于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我国的区域文化。  相似文献   

16.
非遗舞蹈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遗产的身体记忆与动态的物质载体。秧歌作为民间舞蹈的核心要素,提取秧歌元素应用于舞蹈作品的创作中,不仅是非遗文化与艺术的一种融合展现,更是对地域性非遗舞蹈的艺术创新。文章以晋南舞蹈西石花鞭中的秧歌元素创作应用为中心,分析其秧歌元素的价值,探讨秧歌元素在舞蹈创作应用中的困境,提出秧歌元素在舞蹈作品创作中的应用路径,以期对当代舞蹈艺术创作与非遗舞蹈文化的传承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发生与特定地域的民间文化传统存在直接渊源关系,更与特定历史时期政治意识形态的诉求及其规约密切关联,是陕北传统秧歌与借助民族民间艺术形式,表现工农兵生活、实现文艺大众化,进而进行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建构的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策略相遇合的产物.它的发生、发展及其深刻影响,无不决定了其作为一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学术界关于该论题的相关研究,却走过了一个极其艰难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因此,对延安"新秧歌运动"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既足关于一个特定历史事件及人们认识过程的回顾,也是关于学术研究方法及价值取向的一种反思.  相似文献   

18.
重在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考察我国东北地区满、汉族的原生态秧歌,以及在实施全民健身第2期工程背景下,秧歌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价值.本文以辽宁省现存的原生态秧歌为切入点,对东北秧歌文化进行发掘、整理.  相似文献   

19.
秧歌,这门通俗易懂、深受老百姓喜爱的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中庄村的秧歌具有典型的黄河流域民间秧歌艺术特征,2011年被山西省政府正式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通过对中庄秧歌的调查与研究,对于其在晋东南地区表演性秧歌的典型性、代表性给予充分剖析,从而对其加以保护并拓展其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得这一经典的民间艺术形式得以延续,促进本土的精神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秧歌是东北民族民间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东北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者利用一年多的时间对吉林地区六个社区进行了走访调研,悉心听取了社区百姓对东北秧歌创新发展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分析和研究了东北秧歌在社区文化创新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