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习文言文主要是理解和掌握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地方。其中,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差别很大,且使用频繁,用法复杂。现就初一第一册语文课本中的几篇文言文来谈一谈“之、乎、者、也”这几个我们常挂嘴边的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一、“之”“之”字在文言文中常用作代词、助词,有时也用作动词。1.作代词“之”作为代词,指代范围相当广泛,可代人、事、物。译为现代文时可根据指代情况、句子内容灵活掌握。例如: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相似文献   

2.
虚词『盖』的三种用法及判定湖南邵阳县一中蒋晓辉高中语文第四册《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三)》对“盖”的说明是:1.用作副词。“盖”用在句首,作副词,表示下边说的一些话,是带有推测性的断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大概”“推想”的意思。如:①·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  相似文献   

3.
一、文言虚词第一册的文言虚词主要掌握以下五个即可之其而于以1."之"的用法和意义大致有:①用作代词,译为它(它们)、他(他们)、她(她们),所指  相似文献   

4.
【考点说明】从近几年全国高考试题看 ,文言虚词是必考内容 ,考查范围仅限于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 1998年考查了“以”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1999年考查了“但、以、遂、且”四个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 0 0 0年考查了“每、故、因、及”四个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因此 ,对文言虚词的复习 ,尤其是对 2 0 0 0年《考试说明》中规定的 3 0个虚词的复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实词相比 ,文言虚词主要有下面四个特点 :(一 )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 ,好几种解释 ,乃至分属好几类词。(二 )使用频率比实词高。有些常用虚词 ,在一…  相似文献   

5.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代词在现代汉语中归入实词,在文言文中归入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组合、连接、辅助实词而使之成为完整的句子,从而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因此,文言虚词的学习若不落到实处,就会严重影响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怎样使文言文虚词的学习落到实处呢? 首先,要了解各虚词的特点。文言虚词相对于实词而言,数量少,因此它常常是一词多用。如“何”,既可用作疑问代词,表“什么”“哪里”“什么原因”,又可用作副词,意为“怎么”“多么”“为什么”。又因为虚词用法的灵活,有些相似的语言环境中就可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如表示“怎么”的意思,既可用“安”来表示,又可用“何”来表示;表“并且”的意思则可用“以”、“而”、“且”等不同的词来表示。对于以上这些特点,在学习时首先要理解把握。  相似文献   

6.
「焉」字不只是语气助词安徽枞阳中学马茂书人教版高中五册第五单元“单元知识和训练”中《常用文言虚词用法(四)》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文言虚词的最后一课,无疑它应有复习巩固作用,内容宜疏而不漏,简而不缺。可课文写“焉”字时只说“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这就...  相似文献   

7.
<正>文言虚词用法灵活,因而成了同学们阅读文言文的障碍。要想掌握文言文虚词的使用规律,这不仅需要在阅读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后而形成的语感,还需要掌握辨析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的技巧。下面就向同学们介绍四种辨析文言虚词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文言虚词数量虽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据统计从1995~2003 年八年的高考文言虚词考查中,对“以”的考查就出现过六次,所以准确地区分文言虚词“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9.
清阮元说:“经传中实字易训,虚词难释。” (《经传释词·序》)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也切实感到实词容易讲落实,而虚词难于讲准确。编注语文课本的同志大概也有这样的体会。下引几例高中语文文言虚词注释,似觉还可商酌。 (一)之 1.高二P348(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一、之)2.作助词用,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词(名词)之间,可译为“的”。如:若能以吴越之众  相似文献   

10.
每年的高考试卷中都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题目,而从答题的情况来看,都不够理想,其原因是文言虚词因依附的句子的变化,意义和用法也发生变化,考生就感到难以把握。其实判别文言虚词的用法也不是没有办法,下面的几种方法,就可以快速地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11.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高考一个比较固定的考点,每年必考,出现率为100%。其考查形式一般为三种:一是四项中同一虚词比较用法的异同;二是不同虚词比较用法的异同;三是四组八句,每组内两两比较,辨析其用法的异同。以第三种形式居多。考生在答题时往往只依据虚词在该句中的意思,而该句的意思多数考生搞不准确,从而导致答案准确率不高,做错的情况严重。笔者多年从事高三备考工作,就这个考点的答法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技巧,下面以05年全国各省部分文言虚词题为例,将本人的一点心得贡献给广大考生及同仁。1、下列各组句子中,…  相似文献   

1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高考一个比较固定的考点,每年必考,出现率为100%。其考查形式一般为三种:一是四项中同一虚词比较用法的异同;二是不同虚词比较用法的异同;三是四组八句,每组内两两比较,辨析其用法的异同。以第三种形式居多。考生在答题时往往只依据虚词在该句中的意思,而该句的意思多数考生搞不准确,从而导致答案准确率不高,做错的情况严重。笔者多年从事高三备考工作,就这个考点的答法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技巧,下面以05年全国各省部分文言虚词题为例,将本人的一点心得贡献给广大考生及同仁。  相似文献   

13.
文言虚词是构成文言语句不可缺少的部分,对文言虚词的用法、意义掌握得不好,就会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产生负面影响。高考考纲要求考生掌握的虚词不多,但由于虚词用法灵活,要弄透弄懂也不容易,因此有必要认真探讨。一、考点解读《考试大纲》在“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总体要求下,对文言虚词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这也是读懂文言文的基本前提。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经常使用的虚词,即2005年《考试大纲》明确划定的18个。对于文言虚词的考查,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张伟明先生在其《语文高考和教学改革》一文中指…  相似文献   

14.
童区寄者,柳州荛牧儿也。《文言语法》:表示提示和停顿的语气词“者”字,其中一种用法是用在判断句的主语之后,这种句子一般是不用“是”义诸动词的,此句即例。《古汉语虚词》:“者”字作为语气词,表提示。其中一种用于判断句,主语用“者”提示,谓语用“也”终结,而不用系词。这句可译为“一个名寄的儿童是郴州砍柴草和牧牛羊的小孩”。《古汉语虚词》:“也”有时用“……者,……也”的格式。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墟所卖之。《文言语法》:“布”在此句中是名词作副词用。有些名词和名词语用如副词的,或者表示操作的工具和方法,这类用法可以加“以”字来解释它。这句的“布囊其口”可译为“以布囊罩其口”。(评笺)“布”是名词,在此用作状语,表示动词谓语“囊”的工具。“囊”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罩”的意思,“蒙”的意思,“掩”的意思皆可。寄伪儿啼,……力上下,得绝,《文言语法》:“力”是名词,在此作副词用。“力上下”可译为“用力地一上一下”。《文言词语汇释》:“力”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上下”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最后一篇知识短文,介绍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其中第五个虚词“焉”的用法,讲得很不完全。书上只说“焉”是语气助词,列出了三种情况:①常用在句末,一  相似文献   

16.
虚词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难点。高中语文课本 2~ 5册为高中生比较详细地介绍了 32个虚词 ,从词性、用法、今译三方面对它们作出了较为科学的训释 ,力图为学生学习文言虚词扫除障碍。但教学中我们发现课本对某些虚词的解释却未能尽如人意 ,或解释不够合理 ,或解释不够全面。高二册第七单元《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下文简称《用法》)一文对“乃”“而”二字的训释就值得商榷。乃 字 ,《用法》一文训释不足之处是把连词、副词混为一谈 ,在举的副词用法例子中 ,混进两个用作连词的例子。①刿曰 :“肉食者鄙 ,未能远媒。”乃入见。 (《曹刿论战》…  相似文献   

17.
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辨析文言虚词的词义和用法,都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这一考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①文言虚词的用法是中学语文课本上常见的之、其、以等18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②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文言虚词“乃”作代词的用法,新编高中语文第二册第354页《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一)》中,说“乃”“只用作第二人称”。肯定语气且冠以“只”字限制,旨在强调其用法的唯一性,排除“乃”作其它代词的任何用法。对于此种看法,笔者不敢苟同。首先,这种说法与教材本身相抵触。高中第一册《三元里抗英》中的“备乃器械,持乃糗粮”中“乃”注释为:“‘乃’,相当于‘其’,他的。”同一套教材,前后却不能自圆其说。当然,对于“备乃器械,持  相似文献   

19.
在学习文言虚词中常犯五病:死记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孤立地理解虚词;只从结构形式取义;不顾文言句式特点而硬译;以今律古。有鉴如此,在文言虚词学习中要抓五个“着眼”。一、着眼虚词变化发展。把握它虚化了的引申义。针对多数虚词都是由实词演变而来的特点,着眼虚词变化发展,由较实在的意义入手把握它虚化了的引申义。以介词“以”为例,其基本义是“用”,如《活板》“以手拂之,其印自落”;由具体的“用”可引申为“用什么  相似文献   

20.
古汉语教学,一般少不了文言虚词的内容。有的学生特别害怕文言虚词,认为文言虚词变化莫测,不易掌握其规律。同一个虚词在不同的篇目中,或在同一篇的不同地方,它的含义不同,词性不同,或表示的关系不同。有的虚词有五、六种意思,有的有七、八种用法,有的甚至多达十多种用法。这对初学者来讲,确实增加了不少困难。为解决学生学习文言虚词的困难,我摸索了一些方法,具体做法是在教一些古汉语常识以及讲读一些古文的基础上,给学生系统地归纳一下文言虚词的用法,为了便于记忆,还编了一些“顺口溜”,即所谓“口诀”,学生们觉得有意思,学起来有兴趣。实践证明,效果较好。为了不断充实和完善这些做法,我将这些“口诀”整理出来,让同行们批评指正,也可供有兴趣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