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清代养生的研究更讲究实际的操作,特别是康煕、乾隆年间,长寿者逐渐增多,寿星们的主要养生方法是“身须动,心须静;齿常叩、津常咽,耳常弹,鼻常揉,眼常运,面常搓,足常擦,腹常旋,肢常伸,肛常提;食勿言,卧勿语,酒勿醉,色勿迷。”简称为“二须十常四勿”。其养生研究的代表人物是金缨。金缨——清代著名字者,他在所著的《格言联壁·摄生》一书中有大量历代的养生资料,流传于世。其中含有八个“气”的养生论述:“少思虑以养心气,寡色欲以养贤气,勿妄动以养骨气,戒嗔怒从养肝气,薄滋味从养胃气,省言语以养神气,多读书以养胆气,顺时令以养元气。”…  相似文献   

2.
乾隆:我国历史上习文练武、寿命最长的一位皇帝,他的长寿秘诀是:吐纳肺腑、活动筋骨、十常四勿、适时进补。十常:齿常叩、津常咽、耳常弹、鼻常揉、睛常转、面常擦、足常摩、腹常拖、肢常伸、肛常提。四勿:食勿饱、卧勿语、饮勿醉、色勿迷。乾隆的长寿秘诀@张淑云  相似文献   

3.
乾隆是清朝第四代皇帝,主政60年,享年88岁,可以说是我国封建社会皇帝中寿限最高的一位,被世人誉为“帝王寿魁”。他有什么独特的养生术呢?乾隆的长寿秘诀概括起来是16个字;"十常四勿,适时进补,吐纳肺腑,活动筋骨”。  相似文献   

4.
乾隆养生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练习又名《热身练习十八式》,是本人在研究乾隆的“十常四勿”、《老子按摩法》《养生十六宜》《八段锦》《六字诀》《易筋经》《导引养生功》等古现代养生术的基础上,应用中医理论、现代医学和运动生物学原理,在总结本人十几年养生体育练习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创编而成的。因为,乾隆寿高89,是中国古代皇帝中的寿魁;他一生健康,87岁还外出狩猎,终生不带眼镜,无疾而终,理念上,他有极其科学、可操作性强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即“吐纳肺腑、活动筋骨、十常四勿、适时进补”16字秘诀。因此,本练习假托乾隆之名而作。其特点主要有:1、结合医理,言而有据;2、全身锻炼,动而有度;3、简便有序,易学易练;4、动在缠绕、行在梢节;5、动息结合,动缓息长;6、神形相依、绵绵若存。其作用主要有:1、集中思想、预热身体;2、畅通经络、宣导气血:3、调理先天、补益后天;4、平衡阴阳,协调脏腑;5、强健筋骨,愉悦身心。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难免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5.
皇帝中的长寿冠军是乾隆,89岁,在位60年。乾隆是养生学专家,有一套养生术——十六字诀:“吐纳肺腑,活动筋骨,十常四勿,适时进补。”养生术的精华是“十常”,即“齿常扣,漱常咽,眼常运,耳常弹,鼻常揉,脸常搓,肢常伸,腹常旋,肛常提,脚常摩。”下面仅介绍简单易学的“耳郭运动”。苏州市有位杨先生到外地旅游,晚上借宿在一座寺院里。半夜,突然腹痛如绞,吐泻不止。当家老和尚听到呻吟声,跑来给他切脉,然后用心在他的两耳上反复揉摩了一会,腹痛似乎缓解了不少,胸口也宽舒起来。不多一会儿就睡着了。醒来时一点痛感也没有了。原来,耳朵和全身经络…  相似文献   

6.
文摘栏     
<正> 古人论养生 (辑者:俞山邨) “养生者发宜多梳;面宜常擦;目宜常远;耳宜常弹;舌宜常腭;齿宜常叩;津宜常咽……”“凡欲睡,勿歌咏:卧讫不留灯烛;冬夜勿覆首(蒙头)。”“凡眠先卧心,后卧眠。” (孙思邈) “大饥不大食,大渴不大饮。”(朱熹) “食宜少些;食宜缓些;食宜淡些;食宜暖些;食宜软些;此皆利于滋养五脏。”(石天基)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暴喜伤阳;暴恐伤肝;穷思伤脾;极忧伤心;过悲伤肺;多恐伤肾;善惊伤胆;多食伤胃。”(汪切奄录养生说) (摘自《中国体育报》) 体育课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几点体会 (作者:章要在) 一、结合体育课的一般组织措施进行教育。严格的队列操练,轮换练习的队伍调动,场地器  相似文献   

7.
博爱县唐村因为《李氏家谱》而被众多史学家、太极拳研究专家所关注.唐村的千载寺是我国无极养生文化、武术文化最早发祥地之一.千载寺住持李道子(十力和尚)对僧众、信众提出5条戒律,其一“未成功器;勿名师门”.要求弟子在没有成“功器”的时候,不要轻易讲出自己的师门与传承.自此而后.“未成功器,勿名师门”成了千载寺武术律条,形成了严以律己、不图虚名和谦虚谨慎的传统.通过对“未成功器,勿名师门”的评释,认为“未成功器,勿名师门”植根于佛、道、儒三教文化;通过“未成功器,勿名师门”对唐村一带习武群体影响的分析,得出武禹襄在舞阳北舞渡盐店所抄得的《太极拳论》为唐村李氏后人李鹤林所作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乾隆皇帝是清朝的第6代君主,在位60年,活了89岁,是历代皇帝中寿命最长的。他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个朝代,享受了七代同堂的天伦之乐。一般而言,中国历代帝王寿命都不及常人,为什么乾隆皇帝能独享高龄呢?原来,乾隆对于养生很有心得,后人根据他的生活习惯,总结出了乾隆养生四诀:"起居有时,饮食有度,不耽酒色,勿迨筋骨。"  相似文献   

9.
桑榆诗会     
《健身科学》2009,(11):50-50
养生三字经 人到老,莫烦恼,忧愁多,催人老。常锻炼,抗衰老,量力行,勿过劳。  相似文献   

10.
朝万全《养生四要》中云:“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没世不殆。”清代《老老恒言》则认为:“养静为摄生首务”。  相似文献   

11.
清朝乾隆皇帝享年八十九岁,堪称我国古代皇帝高寿中的佼佼者,被世人传为“耄耋天子”、“帝王寿魁。”乾隆何以长寿?据—位赫赫有名的清朝内廷老医师的后裔透露,乾隆的养身之道可概括为十六个字:吐纳肺腑,活动筋骨,十常、四勿,适时进补。吐纳肺腑:即黎明起床,少睡懒觉,早餐前多做深呼吸运动,持之以恒。  相似文献   

12.
郝克强 《新体育》2005,(1):49-49
业精于勤,体亦健于勤。无数真切的事实证明懒惰是健康的大敌。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与西方先哲所说的“生命在于运动”所见略同。我国古籍中虽没有“体育”这个词,但动以养生的说法却也屡见不鲜。先秦的荀子说:“养备而动时(保养得好且常运动)则天不能使之病。”有些著名学者和中医则主张“体欲常劳,而勿常逸,养生之道,常欲小劳”。汉代的《盐铁论》中明确地告诉人们,“手足之勤,腹肠之养也”。到了明末清初,新派学者颜元更直截了当地提出“养身莫善于习动,一身动则一身强”。    这些道理简单明了,很多人也知道,但常…  相似文献   

13.
叩齿乐     
一、颜之椎是距今1400多年前,我国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二、他才华横溢,出口成章,经常被人请去讲课。可讲课时,有时结巴,还常常不时用手捂一捂嘴,学生们感到很奇怪?养生故事四、请大夫看了多次,吃了很多药也不见好,于是他就自已找医书看。当他在葛洪写的《抱朴子》这本书中看到通过叩齿防治牙病的方法时,他决定试一试。问答题(之七)(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字)一、本期养生知识是:1、牙宜常( )二、最好的叩齿时间是( );次数为 ( )下;只有( )坚持才能产生良好效果。三、用“叩齿牙”的方法试一试,体验…  相似文献   

14.
总结古今中外的长寿者,其中的奥秘之一就是“四童”常在。即:童心常闲嬉。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享年85岁。他之所以得此健康高龄,除了养生有道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具有一颗童心。一个人老来能经常藏童心,常捉童趣,又随心所欲而永葆一种无碍的心脑与豁达乐观态度,就会像孔夫子说的那样:“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像陆游那样与孙儿一起“竹竿当马骑”,以童心而养天年。常忆童年事。老年人随着岁月的递增与记忆力的消退,新的痕迹逐渐淡化消失,而最为清晰的记忆就是童年的光阴。老年人不妨经常追忆童年时代的乐事,比如捉迷藏、放风筝、捉蝈蝈,或到…  相似文献   

15.
明代养生研究有两位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们是龚廷贤和郑瑄。龚廷贤——江西金溪人,字子才,号云林、悟真子,是一位医学家。他所著的《寿世保元》专著,其内容之丰富,反映了他对养生学研究成果,为后人所称赞。在《摄养》一诗中他用最精练的文字阐述了他的观点:“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食惟半饱无兼味,酒止三分莫过频。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密莫生嗔。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他觉得潇洒快乐地活到一百岁的方法是四养和四调,即养气、养精、养神、养心;调饮、调食、调喜怒哀乐、调人际关系。郑瑄——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汉…  相似文献   

16.
一如今名片是身份的重要标志,不少人总是把所有的头衔印上。但中医教授关幼波遇到这类事常发愁,他的头衔有几十个,有的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最后他只能选择几个:“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北京中医学会理事长”、“北京市人民政府医药顾问”。他常感叹:我不是因为有头衔才愉快,而是为治好千  相似文献   

17.
崂山道家养生术,为崂山道人玄中子所传。玄中子其人,勤苦求学,悟性高深,对于道家之丹经秘诀潜心揣摩,竭诚悟化。经数十年刻苦修研,终领玄机,精达要义,深得正宗三昧,熟谙崂山道家养生之法术,并传于后世,迄今享誉。 本文作者朱鹤亭,系玄中子之子,自幼得其父真传。目前,他已是我国著名养生专家,他先后研制成功的“鹤饮”、“东方饮”、“崂山道饮”、“鹤寿饮”等饮料,已博得国内外专家的赞誉。他运用药物,气功点穴、按摩、推拿等手法治好了许多国内外疑难病症,在青岛被誉为“神医”。今他将崂山道家养生术公诸于世,奉献给追求养生长寿的人们。  相似文献   

18.
当您在参观北京故宫的时候,不知是否注意到了帝后床铺摆放的方位,即东西方向。为何如此?中医有说法。早在唐代,养生家孙思邈就在《千金方》一书中说:“凡人卧,应讲究春夏向东,秋冬向西。”并强调:“头勿北卧,勿安床。”清代养生家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一书中也说:“寝恒东首,谓顺生气而卧也,头勿北卧,谓避阴气。”指出了人在睡眠时,床位的摆放,会对养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睡眠方位以“东西向为好”的理论根据何来?原来,中医依据“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指出,头为“诸阳之会”、“诸阳之巅”,是人体的最上方。它的朝向,在坐卧朝天时不存在方…  相似文献   

19.
杨峰 《武当》2014,(8):63-63
自古以来,历代养生学家都推崇梳头这一保健方法。古人常以手指来梳头,称为“栉发”。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以梳头作为健身妙方,常“梳头百余下,散发卧,熟寝至天明”。享年86岁高龄的南宋诗人陆游,以梳理头发作为养生之道。到了晚年,他那稀落的白发中竟长出许多黑发来。他高兴地顿生灵感,写下了许多以梳发为题的诗句,诸如“客稀门每闭,意闷发重梳”;“破裘寒旋补,残发短犹梳”;“醒来忽觉天窗白,短发萧萧起自梳”。唐代医家孙思邈善于养生,正因他认为“发宜常梳”并坚持不懈,所以活到百余岁。  相似文献   

20.
程素仁 《武当》2000,(5):54-55
在《形意拳术大全》再版之际,我们迎来了我的恩师吴殿科先生90华诞。我师乃车毅斋关门弟子刘俭之高足,习武经历达80年整。年轻时他酷好技击,曾徒手制服过四五个日本兵。中年后致力于养生。他将这些宝贵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真传都记录在《形意拳术大全》里。在他老人家90华诞到来之时,我将他几十年体悟出的“养生延寿十诀”整理出来,奉献给《武当》杂志的各位读者朋友,以表达我对恩师培养的感谢和对他90大寿的祝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