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原道文学思想的发展 ,可溯源于先秦儒家学派,刘勰则第一个以此标上。其后,韩愈、章学诚各有《原道》一篇,形成了“原道”文学理论的基本体系。与原道文学理论之发展相应,原道文学是中国古代一个突出的文学现象。三篇有《原道》是原道文学理论的三块基石,它们揭示着原道文学的实质,故又是原道文学的理性表现。原道文学理论和原道文学的发展,以对“道”的阐释和表现为核心,并与当时文学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在文学史意义上,三篇《原道》皆有的放矢之作,以矫一代文风为务,表现了原道文学的现“道”宗旨,但各具针对性;在哲学基础上,三篇《原道》之“道”或归儒道,或依儒道而出儒道,故对原道文学的现“道”宗旨有不可忽视的导向性,但对“道”的阐释因时因用而导,各有圭臬;在对“文”之作用的认识上,三篇“原道”皆以“文”为“明道”之“文”,突出了原道文学中“道”的地位,但在具体看法上见解不同;在“道”的表现上,三篇《原道》皆认为“道”是“文”之“道”,强调了原道文学中文辞和文采的意义,但对“文”的审美追求大异其趣。对原道文学理论和原道文学现象,本文旨在明其源流,发其精微。  相似文献   

2.
《原道》是《文心雕龙》的第一篇,是全书的理论基础,也是刘勰世界观和文学观的集中体现,要了解《文心雕龙》全书的思想体系,首先要对《原道》篇有个正确的理解。“原道”是什么意思呢?《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云: “原,本也。木道根真,包裹天地,以历万物,故曰原道。”刘勰所谓“原道”就是“文原于道”的意思,说明本篇旨在探索文学起源问题。对于刘勰“文原于道”的命题,《文心雕龙》的研究者向无歧义,但对刘勰所谓  相似文献   

3.
《原道》篇是《文心雕龙》全书的纲领。但是,《龙》学界对《原道》篇的认识分歧很大。有的同志根据篇中“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等语,和刘勰具有的“征圣”、“宗经”观,认为这里的道是儒家圣人之道,即儒家思想。这种看法似乎失之笼统,并且也不符合《征圣》、《宗经》的主旨。另有人根据刘勰所作《灭惑论》、《剡山石城寺石象碑》等文,认定《原道》之“道”是“佛道”、“佛性”。也有人根据篇中的一些  相似文献   

4.
关于刘勰的思想渊源,多年来在学术界争论不已。概括地说,主要有五种说法:一、以儒家思想为主。持此说的学者甚多,如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说:“刘勰撰《文心雕龙》,立论完全站在儒学古文学派的立场上。”①二、以道家思想为主。持此说的学者主要有漆绪邦、姚汉荣等。如漆绪邦《以道为体,以儒为用──从(文心雕龙·原道)看刘勰的基本文学观.附论我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基本线索》云:“以道为体,以儒为用,才是刘勰论文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刘勰的论文之源是“以道家所揭示的‘自然之道’为文之根本。”②三、以佛家思想为主。持此说…  相似文献   

5.
《原道》是《文心雕龙》一书首篇,它跟下面的《征圣》、《正纬》和《辩骚》四篇,构成刘勰自己所说的作为总纲的“文之枢纽”。刘勰在《原道》这篇文章里主要是要确立自己的文学观,探讨文学的本源。“原”,“本于”的意思。“原道”就是本于“道”。《序志》篇中说:“文心之作也,本乎道”,也是说明这个意思。刘勰把他著作的前25篇称为“纲领”,后25篇称为“毛目”,那么这篇《原道》就可以理解为它的“纲领”中的“核心”之作了。  相似文献   

6.
《原道》篇是《文心雕龙》全书的枢纽之枢纽。《原道》开篇首句之“德”和《原道》之“道”相对,起呼应、点题作用。“道”指制约万物的普遍规律,“德”指具体事物的特殊规律,含有“得道”,即具体事物体现“道”之意。自然之道无时无地不存在,体现自然之道的文也无时无地不存在;有此广大普遍存在之属性,故有此广大普遍之功能,所以“功能”与“属性”这两种对立的解释是可以统一的。刘勰“人文之元,肇自太极”的论断,不是说“太极”状态下便有了“人文”,而只是说追溯“人文”的始因,也要追到太极,他看到了“人文”和“太极”的同一性。刘勰所持的基本立场观点是儒家的,但他总结出的“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是研究了儒、释、道众家的概括而不只儒家一家。他夸大了儒家圣人对自然之道的认识,是他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相似文献   

7.
前贤时人对《原道》篇所言之"道"的众说纷纭,不惟字句理解上的差异,亦忽略了"道"在此篇中涵义的丰富性。刘勰在推原"文"之起源的同时,亦在推原"道"的发展。《原道》篇的深层意图在于言"文"而非言"道"。"道"的发展是通过"文"的发展来展示的。《原道》开篇所言之"道"是宇宙生成的终极之道,中间部分所言之"道"是道家之道,最后所言之"道"是儒家之道。刘勰通过"道"的丰富涵义的内在转换,意欲为"文"的起源找到终极,从而通过强调与神化儒家经典来纠正时人对文章形式过分追求的文风。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的《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是全书的“枢纽”,即总论部分,而《原道》则是枢纽之枢纽。《原道》之“原”,意为本原,“道”指“自然之道”。“原道”即包括一切文章作品的文学本原于“自然之道”。刘勰讲“自然之道”的“自然”,意为本然、天然、自然而然而非自然界或自然科学之自然。“自然之道”即本然、天然、自然而然的道理或规律。刘勰讲文原于自然之道的理论,对新闻也颇有启示,细细想来,新闻又何尝不本原于自然之道,其产生何尝又不符合自然而然的道理或规律?一《原道》开头就讲:“文之为德也…  相似文献   

9.
骆霞 《文学教育(上)》2008,(13):134-135
自然,有自由发展之意。其字面上可解释为“本来的样子”。“自然”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源于道家美学。庄子在其《天道》中说“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在《渔夫》篇中也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素朴之美”与“天真之美”都是一种“自然之美”。刘勰在《文心雕龙》的《原道篇》中反复强调美和艺术的本质是自然之道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原道》臆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原道》一文,解说者意见分歧。造成这种分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刘勰本人没有把问题说得十分明白,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这里,我想根据《原道》本文,指明其论述含糊的地方,并由此谈及刘勰的文学观问题。这,或许对理解《原道》,有点益处。“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序志》)。论为文之用心,而要说明“文原于道”。《原道》主旨即在这里。《原道》之“遭”是什么?刘氏自己所作的答案是混乱  相似文献   

11.
“原道”出自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刘勰的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原道》篇,是刘勰文学评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观点。古今曾有不少专家、学者对之进行过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论述,本文仅从写作学这个角度,对“原道”在中国古代写作理论中的意义和影响试作探讨。《文心雕龙》体大思精,是最早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古代写作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原道》篇是《文心雕龙》作为“文之枢纽”的五篇之首,而且列为全书的第一篇,这说明《原道》篇在全书中的重要性。“原道”是《原道》篇中的核心论点。所谓  相似文献   

12.
刘勰“原道”说是困扰现代学人的一大学术难题,原因之一是文学本质主义的思维模式使其陷入了理论困局。从刘勰本人的“问题意识”入手,并结合当时的文化语境来考查刘勰对“道体”的具体态度和处理方法,可以发现刘勰“原道”之“道”是在魏晋玄学的学术语境下生成的独具特质的理论范畴。  相似文献   

13.
刘勰“原道”说是困扰现代学人的一大学术难题,原因之一是文学本质主义的思维模式使其陷入了理论困局。从刘勰本人的“问题意识”入手,并结合当时的文化语境来考查刘勰对“道体”的具体态度和处理方法,可以发现刘勰“原道”之“道”是在魏晋玄学的学术语境下生成的独具特质的理论范畴。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原道”篇中的“道”究竟指的是什么?学术界众说纷纭,有人说是佛道,有人说是自然之道,有人说是儒道,本文认为这个“道”是刘勰自己所体认到的自然人性之道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混和体。  相似文献   

15.
<正> 牟世金先生曾以为:“可以毫不夸大地说,若不知‘原道’之‘道’为何物,便无‘龙学’可言。”这决非耸人听闻之谈,而是从《原道》在《文心雕龙》中的实际地位出发的实事求是之论。也正因如此,考察刘勰的艺术观念,对“原道”的认识成为首要的和根本的任务。也可以说,不明“原道”之“道”的本质及其意义,对刘勰文艺观念的考察便成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16.
“原道”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历史上以原道为题的文论有很多,其中以韩愈的《原道》篇最为著名。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他的《原道》既是“儒学复古运动的宣言书,又是古文运动的压卷之作”[张慧.“道”之意义的生成与流动——以刘勰、韩愈、章学诚之《原道》为例[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4).],对后世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7.
“自然”之道和虚静观是刘勰《文心雕龙》中的重要文艺观点,将它们与老庄的道家“自然无为”思想和虚静观相比对探究,可以看出道家对刘勰创作《文心雕龙》的影响十分巨大,可以鲜明的感受到其中的道家存在。  相似文献   

18.
王喆 《绥化学院学报》2005,25(5):101-103
《文心雕龙》之“文之枢纽”的前三篇《原道》、《征圣》与《宗经》是三位一体的关系,相互勾连贯通,具有非常严密的统一性和内在逻辑性.本文通过对《原道》篇的命意,两个重要命题模式即“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与“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以及刘勰侧重《五经》文学性因素的背景原因的分析,较为清晰地梳理了“原道”、“征圣”与“宗经”三位一体的内在逻辑.同时,对刘勰的“文道观”也作了一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历来对《原道》篇中“道”的内涵的解读呈现出一种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但仅仅将之归于一家之说的见解都是有失片面的。结合《文心雕龙》全书去细究刘勰的思想,其所说之“道”应更近于魏晋玄学兴起以来所形成的融合儒道于一家的新“易”学。从文与道的关系看,刘勰主张文源于道、文道并重,这有别于重道轻文的“文以载道”说;从背景和目的看,刘勰主张原道,既是为了矫正当时绮靡的形式主义文风,也有着满足特定时期皇权政治需要的考虑。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的研究者对《原道》篇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观点,周振甫先生对于此篇的观点很有代表性,同时他也指出刘勰《原道》篇中的两处局限之处,一是刘勰“道”的观点偏向客观唯心主义;另一点为刘勰将“自然之文”与“人之文”相提并论。陈寅恪先生曾提出古典文学批评的一种态度——“了解之同情”,这种指导方法为现代文学批评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野。从还原背景的角度出发,可以理解刘勰为什么有这种“不科学”的观点,《文心雕龙》的成书受《易传》的影响很大,同时还吸收了汉儒和魏晋玄学的思想,这些既是刘勰《原道》篇形成的思想根源,也导致其蕴含了两点被后人批评的消极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