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宗教道德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是有区别的,但从一定意义上说,宗教道德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体现着人类某种共通的精神追求,是现代伦理构建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只要正确对待和合理利用,仍然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伦理道德建设有一定积极作用.其当代意义在于:第一,宗教道德中属于人神关系的道德层次,实质上是人对自身神圣意义的追求,应该努力挖掘;第二,宗教伦理中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层次,大都与世俗道德内容交叉,它可以强化世俗道德信仰的力量,发挥世俗道德的功能;第三,宗教伦理中属于人与自身关系的道德,强调的是人的自律,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规范人对自身责任和义务的认同与履行.  相似文献   

2.
道德精神是指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它综合了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信念、意志、个性、能力等丰富的内涵,是对人自身完善的一种关注与追求。我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道德教育,从孔子、孟子到现代教育家陶行知都有许多关于道德教育的论述;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也很重视道德教育,美国教育家贝斯特就主张通过讲授历史哲学、道德艺术,甚至宗教等给学生以道德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范围内,宗教的正统地位都具有它的公共性和普遍性,不论它的力量是被削弱或是被强化,都必须使它的教义有助于同世俗要求的平衡,并在放任与统制、公平与道德、肉体与精神之间开辟一条便于人们辨认的道路。在这个意义上,新教伦理并不像东方宗教那样严格地作为封建制度的卫道士,它仅仅是从“上帝的理性”出发,对信仰的合理性与世俗道德的界限作出判断。新教伦理对世俗道德的认同,并不意味着个体欲望将被引向更大程度的满足,而是在生殖需求之外,将那些导向性享乐目标的心理能量转移到精神创造的领域,并产生文化和经济的创造动机。  相似文献   

4.
追寻人文理想的校园伦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校园不仅仅具有空间的物理意义,它应该是一个教育共同体,一个以促进学生精神成长和德性生成的教育共同体。校园中存在着三对主要关系:师生关系、同侪关系和同僚关系,它们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作为隐性教育资源的校园伦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陶冶和熏陶的功能。校园伦理研究要从制度上对校园进行伦理的审视,研究学校这个组织性团体应当担负的伦理责任和应尽的道德义务。虽然学校是社会中的一部分,但是学校不能流于世俗,它应是理想和超越的化身,不断地追寻人文理想应是校园伦理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5.
自古以来文道关系已成定论,然在新的历史时期又面临挑战致使对文学与道德的关系作进一步思考。文与道密不可分,是双向互补的关系。困惑来自于对“世俗僵化的道德规范”和“真正的道德精神”的理解的误区。“道”乃是不同于伦理范畴的体现“颠倒道德精神”的“人性的光辉”,而非世俗生活之“伦理”。文学是审美与道德和谐统一,而道德与审美的一致性来自道德的中介作用。美善合一,是文学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6.
彝族创世史诗中的历史观、信仰观与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创世史诗实质上是对人类自身实践力量的肯定与伦理道德关系的一种规范。史诗对神造万物的否定,其实是充分认识到了人始终是历史活动的创造者,神仅是人类自我人格力量的化身,神造万物仅是人对自身实践力量的理想化了的解释。彝族多种宗教形式的中心内容——祖先崇拜是人对自身实践力量的继承与发扬,而史诗对人类繁衍的开端——兄妹婚的巧妙解释与委婉否定,乃是一种对和谐的伦理道德观的追求,因为只有和谐才是人类社会的精髓。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的商业伦理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及具体规范在商业活动领域中的具体应用,是一个集宏观、中观和微观于一体的内在价值系统。从本质上看,当代中国商业伦理精神是一种建立在社会主义商业交换关系基础上的独特的经济伦理精神,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商业行业性质和要求的特殊的职业伦理精神,是一种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密切相关的实践伦理精神。当代中国的商业伦理精神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价值追求上功利性与道义性的辩证统一;经营理念上竞争性与协作性的辩证统一;主体意识上理智性与情感性的辩证统一;观念构成上民族性与全球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8.
彝族古代社会非常重视伦理道德对于人及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把天地作为伦理道德的根本,把伦理道德作为人之为人的根据。彝族先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包括亲族道德、政治道德、职业道德、生活道德、人生不同成长阶段道德等内容较全面的道德规范体系。其伦理道德是以维护家支等群体利益为基本价值取向,把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结合为一体,强调道德的特殊性。总体上,彝族古代社会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是以追求道德的人为理想的社会。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中道德伦理问题层出不穷,其深层原因是道德根基的动摇和终极性价值取向的缺失。道德的重建引发了对宗教伦理的诉求,这与宗教伦理自身的特点、现代价值有着深刻而密切的关系。因此,需要正确解读宗教伦理,找到宗教伦理与现实的契合点,挖掘出宗教伦理在补充社会道德资源、解答伦理道德新问题、回应世俗化发展等方面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道德分为制度伦理和个体道德,二者分属于不同的层次。法治属于制度伦理,具有自身的道德性,并对个体道德有决定性的影响。重视法治的这一特点对治国方略的实施有着较强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takes as its starting point, one of the explicit aims of religious education in England, namely,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religious understanding. It shows how curriculum documentation, whilst stating that religious understanding is an aim of religious education fails to clearly outline what is meant by it. This paper draws upon long-standing and ongoing debates in the field and suggests that religious understanding may be best conceived as a spectrum of understanding. Approached in this way, religious understanding becomes not an all or nothing affair, but a lens through which the student of religion may regard the beliefs and practices before them. Finally, the paper proposes an interpretation of religious understanding, which focuses on the soteriological dimension of religion, thus providing the student with a particularly religious lens to understand religious traditions in religious education and concludes by outlining what such an approach might look like in practice.  相似文献   

12.
宗教人士对于旅游的态度决定了宗教旅游景点开放的程度以及宗教旅游开发的内容.此次调查选取福州三个宗教景区,运用SPSS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对比分析各个景点内宗教人士对宗教旅游的态度,得出结论:宗教旅游景点并不适合开展大众旅游.应该尊重宗教景点内宗教人士的信仰,结合宗教人士以及游客双方的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旅游项目,开展专项宗教旅游以实现宗教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The place of religion in higher education has been and remains a complex issue internationally. This article aims to outline the nature and development of Religious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Zambia in Lusaka (UNZA) as an instance of how religion entered higher education in an African setting. In doing so, it will also provide perspectives on the method that has been adopted in the study of religion and religious education and will highlight elements of the role which these disciplines strive to play at UNZA.  相似文献   

14.
根据泉州宗教信仰的生存、发展状况以及内外各种关系的复杂性、整体性,从宗教生态的角度探索泉州宗教信仰的结构、泉州宗教信仰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以及各种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力求为进一步研究泉州宗教信仰的特点,探索泉州成为世界宗教博物馆的原因,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拿破仑自称没有宗教信仰,却是有神论者.他深知宗教在各民族人民中的地位,重视宗教和宗教政策,这有助于对外征服.拿破仑尤其重视宗教的巩固政权、安定社会的作用,并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措施.拿破仑要使教皇充当"帝国的陪臣"的谋求则是失败的.他的宗教政策的结果是在法国实现了宗教和平.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布莱克早、中、晚期诗歌作品为主线,剖析宗教对其作品主题、创作素材等方面的深刻影响,探询作者是如何从思想上完成由宗教幻想到对宗教批判的转变历程。  相似文献   

17.
世界各民族的神话、口述童话的创作实践表明,史前期可为儿童利用的文学始终与宗教浑融一体,具有文化与文学的双重属性。每个现代儿童的潜意识深处都有宗教情结,带有宗教神秘意味的表现就成为儿童文学的形式特征。任何宗教都会表现出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宗教与现代儿童文学更深层的联系就在于宗教情怀。现代儿童文学出自信仰不同的各民族作家之手,于是各种宗教意识都可得到体现,成为儿童文学的神髓。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统一战线宗教制度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逐步形成了完善的制度体系,其内涵主要包括:对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性规定、对宗教界人士与党和国家关系原则的规定、对宗教界人士及信教群众法律行为的规范、对处理宗教矛盾的原则性规范、对宗教事务管理的规范、对宗教发展方向的规范等。  相似文献   

19.
国内史学界普遍依据恩格斯的论断,认为法国大革命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指导思想完全抛弃了宗教外衣,然而法国大革命是以宗教革命方式进行了政治革命,宗教外观 贯穿始终是法国的政教合一传统和启蒙思想所致。  相似文献   

20.
我国有宗教信仰的人数在飞速增长,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试从心理学的视角研究这一群体,通过对宗教信仰者的分析,发现其成为信徒的四个心理学动因,分别是满足强好奇心、获得归属需要、寻求自我认同和实现心理调节。并据此提出引导宗教异化现象的四个角度,即普及宗教知识、提供社会支持、建立自我认同和引导调节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