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凉山彝族诗人群的汉诗创作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繁盛于90年代,至今仍活跃于当代诗坛中。这一西南边陲的彝族诗人群背靠八百里凉山,用诗歌记录着凉山彝族的风貌与人事;利用汉语灵活的语言形式传承着本民族的文化资源,用诗歌来重塑彝人形象与彝族精神气质;同时在其饱含情感的诗歌空间中释放出一种独特的民族诗歌美学特质。聚焦大凉山彝族诗人群的创作,对民族文化资源的表达渴望是其创作的集体性特征,这是一种有文化根性的自由创作。  相似文献   

2.
舞蹈作为艺术,它所发挥的社会功能是毋庸置疑的。贵州彝族婚嫁“跳脚舞”源于贵州彝族特殊的婚俗,生动地反映了贵州彝族的社会面貌。根据中国当代舞蹈思想和外国舞蹈美学思想,作者认为贵州彝族婚嫁“跳脚舞”主要从五个方面来发挥其社会功能,它们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传承和传播贵州彝族历史与文化。  相似文献   

3.
族“尔比”与格言、谚语基本相似,但是其适用范围比格言与谚语大得多。“尔比”是彝族人民在漫长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与积累起来的人生哲理,它凝聚着彝族人民的智慧与才能。“尔比”的内容涉及到天文、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在实际生活中,自觉用“尔比”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是彝族人民的一个共同的习惯。  相似文献   

4.
红河县彝族乐作舞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自娱性舞蹈艺术,它集中体现了彝族生态背景、生产体验、生活场景。文章从“源”“圆”“元”“原”四个维度对红河县彝族乐作舞反映的生态系统进行分析,探其历史文化意蕴,求其创新发展之路。文化不可脱离生境而发展,因而对红河县彝族乐作舞所处生境的保护也是对其文化传承与保护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文章通过“入境”研究和“造境”传播两种途径切入,对促进红河县彝族乐作舞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王明贵对彝族诗学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对《阿诗玛》的研究、对“三段诗”的研究、对彝族传统诗歌的研究几个方面,已经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贡嘎山”彝语称为“俄定尔曲勃”,意为“雪地螺白山”;“安顺场”彝语称为“仅莫木”,意为“仅莫家人的居住处”。“大渡河”彝语称为“德薄亦莫”,意为德薄河。这些彝族地名和河名的形成均早于现代彝族迁居当地之前,为彝族古地名和河名。从贡嘎山、安顺场和大渡河这些彝族古地名的存在可看出:大渡河流域曾是古代彝族先民迁徙的重要线路之一。  相似文献   

7.
当代诗歌的“标准”问题首先在于对“何为诗”的本体认识上的分歧,无“标准”,自然亦无评价“何为好诗”之“尺度”。新诗其实是一种现代汉语诗歌,我们至少可以从“现代汉诗”这一概念的角度来谈论,现代汉诗的本体是经验、语言和形式三者互动、纠缠和克服的一种状态,由此,我们至少可以获得个体经验的深度、现代汉语的自觉和诗歌形式意识等必要的谈论尺度。  相似文献   

8.
彝族诗人倮伍拉且创作了不少富有生态意识、艺术韵味悠长的生态诗歌。他深受彝族传统文化中万物有灵论的影响,颠覆了人类中心主义的顽固立场,摆正了人在大自然中的合适位置。他的生态诗歌还非常善于描绘万物一体的灵性境界,展示了对于大凉山鲜明的地方归属感,对现代文明展开了严厉的生态批判。尤其值得肯定是,他能够从更宏观的生态视角来理解生命的永恒节律,感悟生死循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境界。他的生态诗歌在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彝族服饰是彝族文化的载体和彝族心理特征的外在表现形式,对彝族服饰的“族徽”功能、社会交往中的非言语功能进行了阐述,探讨了彝族服饰与彝族民间文化的关系,揭示了彝族服饰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彝族歌谣习俗最有效的养成机制,在于彝族民间普遍存在的歌诗传统。彝族民间各种大小仪式歌诗活动,滋养了其经籍诗歌文化。口头歌谣和书写诗歌,二者有效互动,孕育了彝族民间歌诗传统,促进了其诗歌的兴盛和蓬勃。彝族民间歌谣、诗化经唱、毕摩诗教以及诗论,四位一体地建构了彝族诗学体系。  相似文献   

11.
彝族先民认为,人死后,灵魂不死,灵魂到彼岸幽冥世界继续生存,而且人死后的鬼魂还可以分为“善鬼”与“恶鬼”,善的鬼魂行善事,造福人群;恶的鬼魂行恶事,为害人群。这种分法最早尚未涉及道德判断和阶级对立,而是以是否正常死亡为依据来区分的,后来发展到除了以死者生前的品行为依据外,还以死者谢世的日子为依据,来判定其灵魂的善与恶。  相似文献   

12.
两晋南北朝时期,"白衣领职"是一种与"免官"完全不同的处分方式.它既是对官吏任免和惩处制度的完善,也是对受处分官员某种程度的保护措施,其根本目的是既维护权威,又维持正常工作秩序.这种特殊的领职方式,体现出了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3.
作为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的彝族刺绣,是彝族先民聪明智慧和精湛技艺的结晶,它以图案和符号表现了彝族古老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是对彝族文化的一种文化表述。如今色彩艳丽的彝族刺绣不仅越来越被广大民众所喜爱,近年来作为旅游商品出售的彝绣产品也吸引游客的目光,增加了楚雄的旅游收入。作为楚雄热门景点的彝人古镇,已经发展了"彝家公社"、"彝绣大观园"等四家刺绣专营店,加上市内大大小小的民族服饰刺绣专营店,在楚雄刺绣专营店已经发展到十几家,品种多达上千种,楚雄彝绣产业发展速度,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4.
《三侠五义》、《小五义》都是由说唱兼备的话本发展而来的“平话小说”,《小五义》还保留了较多的说唱文学的特征。由此可见,说话艺术一直绵延到清末,话本作为俗文学,具有口头文学传承性和变异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工具,它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人类思维形成和表达思想的手段,也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信息载体。彝语具有很强的稳定性,由此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文中根据彝语文对鼓的称谓和彝字的形态,借助彝族用鼓习俗,对彝族文化作了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16.
彝族尼苏谚语是彝族尼苏人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语言。这些谚语类型丰富,蕴含深刻的哲理,发人深思,具有很强的教育启迪功能。在形式上采用彝族独特的五言或七言诗体,句式工整,富有诗韵,便于传授、记忆。多采用比喻、拟人、对仗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增强了谚语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有助于谚语劝诫教育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教育绵延不绝的原因.中国古代教育家具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不变精神,具有穷则思变、察几知著的伟大智慧和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高尚品德,所创立的教育思想和制度简易能从,因而中国古代教育绵延数千年.  相似文献   

18.
高峰彝族火把节面具制作并为其开光、祭天、耍火把、扫邪驱鬼及送火把等仪式,表现出了当地彝族对星相变化的细心观察,天人合一的内心呼唤,娱人娱神的情感宣泄,古代征战的历史记忆,社会精英的地位彰显等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民族,由于居住环境复杂,形成了不同区域宅居文化的差异性与多元化特性,从独特的宅居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光辉灿烂、丰富多采的彝族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