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发现石门坎     
威宁石门坎是贵州西北部的一个小村寨,是我国大花苗聚居区的居中地点。清末英国传教士柏格理发现了石门坎,在此建教堂、办学校、办医院,创制苗文,引发苗族大规模皈依基督教。20世纪30年代开始,国民政府发现了石门坎异文化区,采取许多政策对石门坎进行文化改造。新中国建立后,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党和政府针对石门坎的特殊性,在消除民族隔阂,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80年代中期后,石门坎的价值重新被发现,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再次成为为们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2.
"石门坎现象"是苗族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在碰撞和交融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和一场速度惊人的宗教皈依运动。从苗族的语言文字、文化观念、原始宗教信仰等角度探析苗族文化在这场文化运动中的态势与功能,将为诠释"石门坎现象"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为全球化背景下苗族文化的未来发展和文化安全问题探明方向。  相似文献   

3.
张霜 《教育文化论坛》2011,3(3):101-108
贵州省威宁县石门坎是个偏僻、边远的苗族小山村,由于基督教的传入,百年间石门坎苗族教育经历了从无学校、无识字人的穷乡僻壤一跃成为贵州乃至世界闻名的"苗族教育圣地",培养了近百名大学生、博士等苗族人才,再到如今成为全县教育最落后地区。本文通过对基督教与本地苗族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影响的调查与分析,探讨在社会变迁中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和社区的文化适应状况及文化适应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石门坎"是贵州省威宁自治县一个边远苗族村寨的地名。上世纪初叶,来自英国循道公会的基督教牧师柏格里进入该地传教,在短短的20年间就奇迹般创造出所谓的"海外天国"和"锡安圣地",世称"石门坎现象"。论文从探讨"石门坎现象"的含义入手,对"石门坎现象"的内容、"石门坎现象"的成因以及"石门坎现象"的衰落等进行探析,指出所谓的"石门坎现象"是一种"时代的产物",是产生并根植于我国黔北山区的一种"区域性的现象",是近代贵州苗族文化发展中的一个特例。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贵州石门坎因一场苗文化复兴运动而引起学界的关注,其三个阶段的体育文化有着不同的形态面相,不同的面相标示着石门坎苗族社会资本变量的不同,而支配诸多变化的不变因素却是对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把石门坎体育与苗族历史、复兴尝试和认同实现内在地结合起来,使石门坎体育呈现出有别于其他体育活动的独特内涵,这为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认同上的建构提供了独特而现实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石门坎是贵州省威宁县西北与云南接壤、位处乌蒙大山深处的一个苗族村寨。二十世纪初在基督教英国循道公会传教士柏格里与当地民族同胞、尤其是少数民族精英的共同作用下,石门坎这个极为普通的村寨创造了震惊中外的"教育神话",  相似文献   

7.
沈红 《教育文化论坛》2012,4(3):109-115
本文通过对石门坎文化圈深入的调研与探访并运用社会学理论与方法深度剖析石门坎文化圈的崛起与没落之事像,同时对石门坎精神:核心竞争力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梳理,在此基础上就石门坎文化对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教育、民族文化保护、民族宗教的政策启示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本世纪初,基督教循道公会英籍传教士柏格理来到贵州威宁石门坎,他在进行传教布道的同时,还帮助苗族建立学校、创制苗文、推行平民教育,使这个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外国人眼中的"海外天国"。当时的中、英文报刊上,也将石门坎称为"苗族文化复兴圣地"、"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  相似文献   

9.
地处云贵川三省交界处的石门坎,处于乌蒙山深处,是与世隔绝的一片穷土,经济落后,文化缺失,现代教育更处于真空状态。1904年基督教循道公会的传教士柏格理走进大山,踏入蛮荒,在这茅塞未开之所传播宗教,并积极推行现代化教育。柏格理为首的传教士们以其崇高的人品、渊博的学识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石门坎苗族创办学校、建立文字等,使这块"荒蛮"之地展露现代文明之光,普遍提高了当地苗族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威宁石门坎苗族教育"实系首屈一指",成为"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石门坎因此而被国外基督教报纸誉为"海外天国"。很明显,当时教会在此创办学校、兴办教育,主观上带有明显的文化侵略、同化动机,但在客观事实上却发展了这一地区的苗族教育,并使之成为苗族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迹,开创了中国近现代民族教育之先河。反思总结这个时期石门坎苗族教育,对我们今天发展苗族教育及其他少数民族教育,具有其正反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石门坎苗族文化在短时间内从边缘崛起到繁荣引起众多关注,本文从石门坎的历史叙述着手,探究石门坎文化现象背后的驱动力,发现饱受压迫的苗族的政治诉求以及强烈的族群意识是产生这次苗族文化繁荣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石门坎,这个在我国出版的任何一份中国行政区图和全国省份地图上都无法找到的偏僻地方,在本世纪初,却是“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康藏前锋》四卷三期,1925年),该区苗族文化的发展,在当时的西南“实系首屈一指”(《贵阳时事导报·教育建设》第二十五期,1942年),国外基督教会的英文报纸也把该地誉为“海外天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13.
走进石门坎     
《生活教育》2010,(9):6-7
中国西南的乌蒙山区,有一个叫做石门坎的地方,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它曾闪耀过明星一样的光彩。一百多年前,英国传教士柏格理在那里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少数民族的山区小学,培养出第一代苗族的文化人。他的学生朱焕章薪火再传,把苗族教育搞得红红火火,培养出了一大批苗族的现代知识分子。今天的石门坎,又是如何……  相似文献   

14.
威宁石门坎现象,是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100年前由柏格里引发的苗民短时间内大规模皈依基督的史实,一直是西方宗教界和文化界不衰的研究课题,也是近年来国内人文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石门坎苗族大规模皈依基督,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笔者认为在国家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今天,历史的原因更值得我们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5.
研究基于文献分析与田野调查,追溯本土教育家的嘉言懿行,细察石门坎传统德目的外形,认定石门坎伦理实体圆成的两个因素,既有本土教育家的德性引领,又有传统德目在民间通行的效能。  相似文献   

16.
石门坎,位于贵州接近川滇最边缘的西北角,距威宁县城140公里,平均海拔2200米。在文化版图上,这里曾是茅塞未开的地方,居住着“晦盲否塞”、结绳刻木的大花苗,他们迁徙到这片属于彝族土目的地盘上,刀耕火种,受土目和官府的盘剥,过着农奴式的贫困生活。而在二十世纪初,随着英国传教士柏格理的到来,这里名声鹊起,迅速成为“西南苗族文化的最高区”,在西方人眼中拥有“文化圣地”、“海外天国”、“云的那一边”等美誉。  相似文献   

17.
在云贵高原乌蒙山腹地的苍莽群山中,有一个地图上很难找到,却又声名远播的地方,这是一片充满神韵和魅力的土地,它叫石门坎。  相似文献   

18.
正"石门坎"是一个地处中国贵州边缘的山区村寨,位于贵州接近川滇最边缘西北角的国家贫困县——威宁县境内。1905年,随着英国传教士柏格理的到来,这里迅速成为西南苗族文化的最高区,中国现代教育水平最高的地方,在上个世纪的前半期,石门坎是苗族文字的发源地、云贵川交界地的教育中心、苗族文化传播中心等……这里创办了中国第  相似文献   

19.
家庭与社区所奉行的价值观、语言、信仰、认知、教育观、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对民族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业成就会产生重要影响.家庭、社区与学校文化意识的差距是导致石门坎苗族学生在学校出现文化适应困难、难以取得较高学业成就的主要原因.这提醒我们,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学校文化也要关注少数群体.  相似文献   

20.
伯格理来华前在英国接受的公学教育对其后来在贵州威宁石门坎民族地区从事教育活动影响颇大,无论从创办学校、招生对象、人才培养、教学内容,还是在学生品格塑造方面均能看到受其影响的结果.通过从分析英国公学教育基本思想入手,观察伯格理在石门坎教育中的具体实施,希望对研究贵州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