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城市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阐述公园绿地过渡空间的概念。从人的行为心理和环境行为两个方面,研究居民对公园绿地的需求,并满足城市居民对城市人文精神归属感的诉求。总结目前我国公园绿地过渡空间在植物、地形、水体、园林建筑、小品等组成要素处理方式,为现代公园绿地过渡空间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该公园设计要点是协调林带保护与游憩功能的关系,丰富原有单一的绿化景观,营造郊野氛围以及场地特色,为周边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健身、游憩和观赏的开放式园林绿地.当代公园更要成为一个开放式、人性化、生态型的城市花园.面对公园建设不协调的格局,对原有公园进行改造,显得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3.
绿地作为城市重要的空气净化器,在城市发展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一直以来西方城市在绿地规划方面都比较注重绿地的布局结构,力求实现绿地布局整体与区域的协调、个性与共性的兼顾.在这种规划思想的指导下,其绿地布局结构往往具有显著的综合性、多元性等特点,对我国城市发展中的绿地布局结构设计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针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中绿地布局结构特点及启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重点阐述了如何利用城市的广场、街道、公园绿地、住区、旧城中传统街区和诸多的纪念性标志建筑等城市景观,建设园林化城市风貌,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绿色的城市形象,达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及风景园林理论,以生态优先的规划理念为指导,充分考虑洞桥镇居民生活的实际需要,对集镇区金银山公园绿地提升和改造设计进行研究。在实地调查走访的基础上,提出了山地公园主要、次要绿地节点景观提升和改造建议,构建了山地公园典型植物群落景观。通过绿地景观改造,努力将金银山公园建设成为居民理想的游憩场所,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6.
生态海绵城市建设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构建承德市“生态海绵城市”为出发点,结合承德市园林绿地景观在构建“生态海绵城市”的应用,分析承德市园林绿地建设“海绵城市”的优劣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承德市园林绿地“海绵城市”构建的关键点,以助推承德国际旅游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化加速时期,以现代人本主义的观念,经营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公园景观是我国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以盐城经济开发区河东区中心公园景观设计为案例,分析城市公园设计的原则与理念,公园设计的特色及当地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表达,探求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理念及方法。  相似文献   

8.
城市湿地公园作为水体改造、水质提升、环境优化的重要载体,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城市湿地公园营建过程的原水体底泥为研究对象,综述城市水体污染物的来源、特性和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研究,建议将污水截流、底泥控制和资源化、封装运输等工程和技术运用到水体的疏浚清淤,旨在为城市水体污染治理和湿地公园营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广州市中心城区主要公园的休闲使用群体进行调查和深入访谈,在对公园休闲使用群体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主要利用方差分析、单样本T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卡方统计等SPSS分析方法进行了休闲动机、休闲活动的人口特征需求差异的分析,发现城市公园休闲动机和休闲活动的选择在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最后,针对城市居民公园休闲行为特征的分析,对公园休闲功能的优化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以ArcGIS10.5软件模拟步行、非机动车和机动车三种出行方式,结合城市人口分布数据,从公园个体和整体两个角度分析龙岩市主城区内7个城市公园可达性.结果表明:公园地理位置集中于中部,分布不均,城市路网不完善;机动车可达效果最佳,20min内可达面积比为56.62%,人口比为71.23%;整体上公园的可达面积、人口比较低,其中路网不完善是影响公园可达性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提出均衡公园及入口数量、完善路网等优化意见,为提高城市公园服务公平性及优化城市公园空间格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对民国时期乌鲁木齐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如下:民国时期乌鲁木齐呈现出以迪化城南门为界,城内城外种族、阶层、文化差异悬殊的社会空间格局;清末民初时期,乌鲁木齐城市社会空间呈现出满族官兵居住区、汉族商人居住区、维吾尔和回族人口聚居区、俄国侨民聚居区和农牧业人口散居区5种社会区;民国末期,社会空间呈现出高级官署区、汉族商人居住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农牧业人口散居区4种社会区;政治军事力量是社会空间演变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2.
旅游景区系统的空间结构不仅影响区域设施空间布局,同时也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基于分形理论,对乌鲁木齐市A级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进行研究,以唯一的5A级旅游景区天山大峡谷为中心,测算聚集维数以及基于乌鸦距离和乳牛距离的空间关联维数。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A级旅游景区系统的空间结构存在明显的双分形特征,总体上呈现聚集分布,分布密度由中心向四周衰减较快,在演变过程中可能出现多中心并存的格局;系统空间结构具有自组织优化趋势,各景区之间关联程度较高,但总体交通通达性一般,交通网络体系还不够完善。据此提出多中心协同发展模式、大力打造主题式景区、开发精品自驾游路线等建议,形成旅游空间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3.
以“点-轴-网”理论为依据,通过分析大连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布局的现状,确定了大连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结构的三级节点和重点轴线,以及四大片区,从而构建了大连市“点-轴-网”的公共体育设施空间结构体系,以期为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布局和结构优化提供参考与帮助。  相似文献   

14.
基于合肥市普通住宅价格2016-2017年的交易数据,利用空间插值法和趋势分析法,对住宅价格的空间变化进行分析,发现合肥市住宅价格有从南到北逐渐递减、在东西方向上由中心向边缘递减的趋势,拓展了Jin等的两阶段变点估计方法。运用新的变点检测算法,找到一个变点,从而将住宅价格分成两个区间,分别建立空间网络自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合肥市住宅价格空间自相关显著,在空间上有明显的集聚特点。对比模型效果,发现找出房价的变点再分别建立空间网络自回归模型的效果更好。影响房价的因素有很多,商业区、地铁、学区、容积率和总建筑面积等均对房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基于快递企业总-分机构的中国城市网络空间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流空间的角度入手,通过采集跨省市经营的快递企业的总-分机构所在的地级城市,进行300×300矩阵构架,对中国城市网络空间结构进行分析,揭示不同等级城市间在流空间作用下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范围内京广沪城市联系流呈现三角形结构;2)上海-长春和上海-哈尔滨这两组城市联系表现得较为明显;呼和浩特-北京和包头-北京这两组城市联系有待提升,这4个节点城市承担着除省会城市外与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联系的重要功能补充;3)郑州、武汉、长沙等中部城市与其他城市联系程度较为明显,但在区域内部城市联系网络不突出,集聚程度低;4)成都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联系较为紧密。  相似文献   

16.
为主动有序地做好城市交通流量的局部分解,准确预估城市市区与卫星城的分界点,合理规划市际高速公路网,根据城市交通空间结构变化的内在机制,以城市交通聚变与裂变理论为假设条件,结合康弗斯断裂点理论和克拉克的人口距离衰减理论,建立城市交通裂变点的空间位置测算模型.运用该模型对上海和东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两城市交通空间结构变化符合城市交通的聚变与裂变规律.  相似文献   

17.
坦桑尼亚是"一带一路"倡议通向非洲、辐射非洲内陆的重要门户,它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面临交通基础设施严重短缺问题。基于坦桑尼亚公路、铁路、机场、港口、人口和城市分布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结合交通通达指数模型,从县域与城乡两个层面对坦桑尼亚交通通达水平的空间格局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1)坦桑尼亚县域交通通达水平空间分布极不均衡,高值连片区主要位于东北沿海和维多利亚湖沿岸,低值连片区主要位于中央铁路线中段以北、中央铁路线南部的广大地区;2)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殖民历史、政府政策等影响,城市与乡村地区之间的交通通达水平差异十分显著。研究结果有助于坦桑尼亚制定区域交通发展政策和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对中-坦产业精准对接和产能转移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法与实地调查法,从绿道空间特性与绿道体育功能、城市建筑环境与城市绿道体育公共设施、绿道体育与建筑环境的互动以及珠三角城市绿道体育典型与设施特性等4个方面论述了绿道体育与城市建筑环境的关系;提出绿道体育建筑应坚持规范性与生态性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后,从绿道体育建筑的形式与内容、建筑色彩角度分析了绿道体育建筑的符号寓意;为绿道体育与城市建筑环境实现建筑环境、身体活动以及健康三者和谐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是影响社会经济活力、公共服务配置、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生态环境、交通、住宅等方面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科学开展城市规划的前提和基础。从主城区人口集中指数、人口集聚度指数、不同圈层人口密度分布变化、单中心与多中心人口密度分布模拟及主城区人口密度空间重构角度探讨1982-2010年乌鲁木齐市主城区人口空间分布规律。结果如下。1)近30年来主城区人口分布的集中程度一直在增加,人口分布的向心性较强,人口郊区化现象不明显。人口分布集中速度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82-2000年为高速增长阶段,2000-2010年为低速增加阶段。从人口集聚度指数来看,人口分布集聚特性明显且人口集聚沿主要交通走廊呈条带状特征。2)各年份人口密度随离城市中心的距离增加趋于减小,人口密度在0~3 km最大,在3~6 km处出现快速下降趋势;高人口密度街道分布有渐趋内移之势,低人口密度街道有渐趋外移趋势。3)单核心模型的回归表明:主城区4个年份的人口密度分布模型不尽相同,1982年与2000年反函数模型模拟效果较好;而1990年和2010年三次函数模型模拟更优。多核心模型的回归表明:2010年主城区双中心结构初露端倪,主中心在影响人口分布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而次中心在集聚人口能力方面较弱。  相似文献   

20.
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促进社会公平,增加居民幸福感,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要求。基于OSM路网数据与Python程序构建居民点最近医疗点距离成本计算方法,将可达性测度方法扩展到更大的空间尺度,分析新疆医疗卫生资源空间配置的公平性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整体上医疗资源按人口分布配置公平性趋于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上,仅有38.5%居民点的最近医疗点加权距离成本在5km内,20.1%居民点的加权距离成本大于10km。地州与区县层面均存在显著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失衡。部分区域的基本医疗卫生资源空间配置需要进一步优化,尤其是沿边区县;部分行政交界区域的居民点在120km搜索范围内能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医疗点为0,基本医疗资源缺乏,而且全疆存在显著的城乡分化,基本医疗资源下沉不足;新疆居民点平均最近三甲医院加权距离成本为70.05km,三甲医疗卫生资源的获取机会存在显著的空间不平等,三甲医疗卫生资源获取机会的“贫富差距”悬殊。当前新疆区域间的医疗配置空间公平分异性主要受到医疗人才队伍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