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通过历史反思,在历史中总结经验,培育中学生的民族精神,以促进我们中华民族在新时期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
中学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传播一种于己、于人、于社会、于世界的正能量,这一点与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可谓契合完美。  相似文献   

3.
李琴 《时代教育》2009,(9):169-169
为了解决目前历史教学和学生学习历史的具体困难,在教学中摸索出一套点、线、面结合的三步教学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4.
人通过习得必要的行为选择准则而社会化为现实的人 ,以其社会行为呈现自己作为人的独特存在。人行为准则的形成标志着人的形成 ,其条件最初是生物基础和生存环境 ,后来还包括社会基础。人、社会及其历史是同源的。社会是人们行为的整体 ,社会历史则是人行为在时空中的客观展开和延续 ,它是独一无二的、异质连续的和部分的。  相似文献   

5.
从中美历史课堂教学的简单对比中,我们可以得出要改变历史课被学生视为"休息课"、"聊天课"、"自习课"的尴尬处境,必须建立一种比较开放的学习环境,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让学生充分"体验历史、感悟历史",从而回归历史教育的本义.  相似文献   

6.
从中美历史课堂教学的简单对比中,我们可以得出:要改变历史课被学生视为“休息课”、“聊天课”、“自习课”的尴尬处境,必须建立一种比较开放的学习环境,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让学生充分“体验历史、感悟历史”,从而回归历史教育的本义。  相似文献   

7.
历史是对现实的总结和反映,现实是不断演变的历史,通过学习历史,我们找到了昨天,我们更能发现今天和明天。历史课堂的意义在于让学生"怀古通今",打破地理和空间的界限,寻找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使学生明白历史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找到现实中的历史,而这一切都源于历史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现实  相似文献   

8.
历史有什么用?怎样的历史学习对学生发展是有意义的?这是世界各国的历史教育所面临的共同话题。这方面,英国"新历史科"的改革实践有助于我们对历史学科、历史教学本质的理解,深化我们对历史教育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历史学作为人类社会中众多学问的一种,有其自身的本质特征与功用。历史教学在客观上与学理上皆应与历史学的内在要求相一致。而社会变迁的影响和与时俱进的呼声,把诸多因素带入课堂,作为传统学科的历史学也不能因其"传统"之名而免受影响,历史教学在教学方法、技术、手段等方面都在全面进行改革,但同时也出现了过分强调现实要求,而偏离历史学的本质、违背史学精神的倾向。教学改革表面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一些需要反思的问题,由此需要对历史教学究竟应该是何种进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任何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生发展,总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理环境,也离不开具体人物的活动.因此,时间、空间和人物便成为组成历史知识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1.
笔者近日读赵恒烈先生的《历史教育选集》,发现其中有一段对中学历史教师语言表达技能三境界的论述,很是精辟妥当。笔者觉得这三境界与我国清末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译事三难:信、达、雅"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诚然,历史教学不同于文言文翻译,但笔者认为中学历史教师课堂语言表达亦可借鉴"译事三难"的要求,做到"信、达、雅",即讲究科学味、文学味和历史味。这样,就可以在课堂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的思辨能力,从而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2.
论人与自然、社会、历史的统一林剑关键词人;自然;社会;历史;辩证统一“人与自然是统一的”,对这一命题的正确性恐怕没有人会提出异议。但“人与自然”何以是统一的?人们对此的回答未必一致。在传统的哲学教科书中,人们常常顺着这样的思路来论证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任何一门学科,如果注重把握其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规律,学习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历史学科更是如此。因为许多历史年代和事件,如果孤立地去学习它,不但枯燥乏味,而且生涩难记。为此,笔者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非常重视历史年代和事件相互关联因素的探索,并总结出了一些记忆规律,使无意义联系的枯燥数字和事件变成了生动有趣的相互联系的内容,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语出自《礼记·中庸》,这一两千多年前教育名言,至今仍有巨大现实意义,对当前的中学历史教育改革和历史课程的建设不无指导作用。“博学之”,原来的意思是学习的知识内容要广博。学习历史当然要知识广博,结合当前的课改,不仅要学习基本的历史知识、线索、基本规律……还要掌握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学会做事做人的道理。“审问之”。“学问”是由“学”和“问”两字构成,“问”的缺席也意味着学生进入了“死读书,读死书,书读死”的死胡同。本人也曾对高中学生进行过“提问现状”的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当今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正经历着极其重要的变革 ,这一变革的原因主要源于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对历史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以及源于与历史教育紧密相关的几个学科迅猛发展的学术背景之中。第一 ,随着中共“十五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成 ,如何构建以国家主体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新世纪历史教育目标 ,并制定达成这一目标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这两个问题成为培养新世纪青少年政治认同感、民族认同感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关键所在 ,我们应当以创新与求实的态度 ,在实践中探讨新世纪历史教育改革的途径。第二 ,世界史…  相似文献   

16.
文章提出,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应营造民主的教育教学环境、活泼的教育教学气氛、开放的教育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7.
物质与精神、科学与人文的不平衡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反常却不鲜见的现象。一个时期以来历史教育的弱化或边缘化,则是这一现象的主要表现。如何使人文主义本质的历史教育取得应有地位并实现价值最大化?加强学科建设、学科宣传和培育学科影响力是题中之义,而纠正轻视历史教育的做法,面向全社会普及历史知识,提升全民族的历史感、历史智慧更是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8.
回顾二千多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术发展史 ,发现这门学科的发展明显经历了以沿革地理学为主体的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地理化”逐步加强的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的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这三个主要阶段。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在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历史经济地理研究、历史政区地理和历史人口地理研究、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历史地图编制、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历史地理学理论和通论历史地理研究等诸多方面取得了较大学术成就。近二十年 ,尤其是进入 90年代以来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普遍关注 ,综合研究和区域研究逐渐得到重视 ,分支学科的不断出现将导致历史地理学科理论体系的重大变  相似文献   

19.
石玉中 《新高考》2009,(9):43-43
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的对联。挽联的写作讲求对仗和平仄,言简意赅,一语千韵,使人过目难忘。挽联的立意一般比较积极,与时代精神相合拍,对人民起着正面作用。适当地利用挽联创设新情境、拓展新思路、提出新问题,考查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对于历史材料的解读能力,  相似文献   

20.
历史事件总是发生在一定的时间里,历史人物总是活动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一句以蔽之:时间是历史的必备要素,没有脱离时间的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