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六年级(上册)《可能性》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等可能性,会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特级教师吴金根在执教该课时,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优化数学活动,让学生穿梭在思维的丛林中,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可能性"是新课标中新增的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旨在让学生经历在单个随机事件中出现的可能现象,学会通过简单的列举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理解其中的等可能性现象,并通过可能性分析判别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初步理解可能性大小不能确定某一次事件的结果,适时渗透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在执教该课时,特级教师吴金根创设有效学习情境,优化数学活动,让学生穿梭在思维的丛林中,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阶段设置简单的"概率"内容,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随机思想,让其学会用概率的眼光去观察大千世界,而不仅仅是以确定的、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事物.所以概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随机观念.那么什么是随机观念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体会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4.
<正>"可能性"属于数学课程内容中"统计与概率"这部分的内容,"统计与概率"提供的是一种不确定的思维方式,即随机思想。由于受生活经验和思维水平的限制,学生对随机现象中蕴含的规律,特别是对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定量刻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苏教版新版教材在进行编排时将老教材分布在四个年级教学的"可能性"内容整合在四年级上册一个单元中,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主要教学简单的随机现象,例2列出简单随机现象可能发生的所有结果,体  相似文献   

5.
"可能性"的学习足概率知识学习的基础,小学三、四年级学生在"认识可能性"方面,在"比较可能性大小"时,所有学生都使用还不涉及比例和简单模型的说理方法,判断某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设计可能性"的能力水平比较低,大部分小学生缺乏对"可能性"进行定性与定量描述的一种逆向思维;"寻找可能性"的能力水平比较高,但所举例子在独特性方面比较差.整体来看,两个年级的学生对"可能性"的理解水平都比较低,而三年级的水平明显好于四年级.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94~95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方法,会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2.使学生在学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统计概率的数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万华 《理科爱好者》2004,(15):64-68
复习目标 认识随机现象,区分随机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体验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了解游戏规则的公平性;理解概率是一个衡量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指标,对于一些简单的随机事件,应会用树状图和列表法计算其概率;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关系,会用频率估计概率,会用模拟实验的方法估计概率。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第94~96页例1、例2及"试一试"、"练一练"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方法,会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1 教材分析本章内容是在七年级(上)“可能性”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学生已经接触了不确定事件,初步体会了不确定事件的特点及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意义.在本章中,学生将在“猜测——实验并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不确定现象的特点,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通过具体情境体会概率的意义,体会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并能对两类事件(古典概型、几何概型)发生的概率进行简单的计算,设计出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模型,让学生在猜测、实验、收集与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第94、95页例1、例2及"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八第1、2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方法,会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正>设计意图: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的一部分,主要是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不确定现象。在现实世界中,严格确定性的现象十分有限,不确定现象则大量存在。三年级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方面的学习内容,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确定事件""不确定事件"时,只要让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来理解,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就可以了,不必要求学生使用有关术语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2.
"确定与不确定"是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三章"感受概率"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该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体会概率思维方式与确定性思维方式的差异,增强学生的随机意识,学会正确理解、区分事件的类型,从而发展学生随机观念.  相似文献   

13.
林大贤 《教师》2014,(10):115-115
《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体验"有的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发生则是不确定的"基础上的深化。教学中,要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感受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理解等可能性是游戏公平的先决条件,并能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94 ~96页例1、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方法,会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在小学阶段设置简单的"概率"内容,除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外,更重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随机思维,让学生学会用概率的眼光去观察大干世界,而不仅仅是用确定的、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事物.这一重要思想的渗透与培养必须通过一个个试验来感受和积累,通过学生亲自试验,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去不断体会、感悟.  相似文献   

16.
把概率知识作为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举措。为了让学生逐步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数学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的两个学段中,都安排了概率的初步知识。第一学段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体验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感受到这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第二学段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对一些简单的可能性事件的大小进行定量刻画。本人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及第二学段概率教学的具体目标,在五、六年级进行了概率教学的实践,现辑录其中六年级的一则概率教学课堂实录,以期抛砖引玉。教学目标1.让学生…  相似文献   

17.
周芳华 《广西教育》2013,(21):56-57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104页~105页《可能性》教学目标:1.在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2.初步渗透概率的思想,能根据具体情境进行简单的推理、分析、判断。3.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4.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王吉香 《广西教育》2013,(45):57-57,61
在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统计与可能性》单元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简单的可能性知识,知道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些都是学习本课教学的直接基础。本课的学习同时又是为后面进一步学习“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以及定量分析可能性的大小”奠定基础。本课重点是使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到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能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难点是解释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正确使用词语“差不多”来描述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理解任意摸一次球,摸到红球和黄球的机会是相等的。  相似文献   

19.
《可能性》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也是概率教学的起始课。教材通过设计摸球游戏,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结果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并学会用“一定”“可能”和“不可能”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本课后面有一道练习题(如下图),要求学生运用对“可能性”的理解进行举例,目的是帮助学生深化对概念的认识,同时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99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二十第1~3题. 教材分析:三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了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本课时的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语言(如"一定~不可能""可能""经常""偶尔"等)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还要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来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