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民俗学是研究各民族劳动人民生活与文化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科学。而民间艺术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文学艺术,它包括民间文学中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谜语、说唱、戏剧、民间音乐、美术、舞蹈、游艺、工艺等。英国博尔诺认为民间艺术属于民俗学的组成部分,欧洲许多学者则把“民俗学”和“民间文艺”作为同义语来看待和使用。以我们的看法,风俗和艺术都是文化的物化现象,它们都有各自不同的内涵。不少的民间艺术,并不成其为风俗,也有不少风俗,丝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风俗观的历史研究与当代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俗”是中国传统社会大众生活文化特性的词语概括 ,在传统风俗观下 ,“风俗”是风与俗的合成词。“风”强调风土等自然地理条件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俗”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社会生活模式。风俗具有自然与人文兼备的二重性。古代学者的风俗观关注风俗发生的地域性与政治性 ,对风俗的教化功能有着特别的强调。近代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 ,人们对风俗进行了重新的思考 ,认为风俗可以救世 ,虽然对待传统风俗的态度明显不同。传统风俗观认为风俗具有三种特性 :一、风俗具有较强的伦理品性。二、风俗具有流动贯注的传习性与扩散性 ,又有着难于变化移易的凝固性。三、风俗习惯虽然难于改变 ,但它还是能够移易的。当代社会是一个文化转型的时代 ,传统风俗观有关风俗的理解与评述对于当代社会的民俗文化建设以及民俗学研究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我们的民俗学应该关注现实社会风气时尚的研究 ,从自己的学术立场出发 ,阐释自己对民俗文化价值的看法 ,区分民俗的美善与丑陋 ,注意与国家政府合作培育、提倡“良风美俗” ,为社会的良性运行提供学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现存清代湖南的土家族竹枝词在数量上有百余首,在内容和艺术手法上,丰富多样,它们记述民族历史与传说,吟咏山川美景和物产,描绘生产劳动图景,展现真实的社会风俗,咏唱男女间的爱情,反映特定的社会历史与背景。虽是文人创作,却用"竹枝词"这种由民歌改造的诗体形式,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土家儿女的各种生活情态,内容真实,感情真挚,体现出鲜明浓郁的民族、地域风情,具有史学、民俗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多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刘海峰 《天中学刊》2012,27(6):110-114
应劭《风俗通义》是中国第一部风俗民俗学专著,是中国第一部"民史",是中国志怪小说的先导,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迄今关于应劭与《风俗通义》的研究成果颇丰,但也存在诸多缺陷,应加强《风俗通义》的社会学、文献学、文学、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5.
鲁迅早期辑录乡贤著作、乡邦文献的活动,使得自己感性地接触了地方性文献,感受到了越地风俗传说的内蕴,对越地文化的自我书写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将浙东史学由宋代向前推进到了汉晋时代,从而形成了地方性的方法和视野。地方性方法和视野的形成,是鲁迅能够对野史和民俗学加以重视的一个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6.
殷商民族之东来史籍颇有载,其早期所居之地概在古充州之地,去海不远,与东夷杂居,其文化当与东夷为近,关系亦甚密切,这从武庚叛乱东夷诸国从之可知。而东夷与鲜卑尊鸟他们又与地处东北方之鲜卑、乌丸、扶余、女真、契丹诸族皆有尚白、崇日之风俗,祖先同以神话卵生。他们共同的传统风俗及祖先出生传说更明殷人应起源于东北方。  相似文献   

7.
哈尼族的传说是哈尼祖先对于自己的历史与风俗的艺术摄录,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学价值。它们涉及哈尼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的还和一定的历史事件、地方风物和社会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哈尼族的传说主要包括氏族祖先传说、生活习俗传说、人物传说等五种。这些传说减弱了主观臆想的幻想性,是按生活的本来面貌进行艺术加工的,因此具有客观现实性、传奇自娱性和解释推原性特点。  相似文献   

8.
《荆楚岁时记》成书前,关于岁时风俗的记录,存在于子学文献、地记文献与志异类文献中.展示的是其与政教、地理、风俗传说间的学术关系。汉魏时期,在政教风俗观、地理风俗观、民间风俗传说这三类体系下,形成了古代文献关于岁时风俗知识的不同记录传统及其多重记述形态。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陇东地区有着丰富、独特和生动的乡土风俗,以仁大乡为代表,如正月初五"赶五穷"、耍社火时拔狮子毛、正月十六"寻蚰蜒"、二月二吃豆子、五月五吃饼子、喜鹊叫来客人而乌鸦叫要倒运、笤帚立起来将有喜事、老回回割耳朵等等。包括陇东在内的全国各地,也都有各自浓厚乡土气息的风俗,这是中国民俗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异常珍贵的民俗文化遗产,对其进行以田野作业为基础的切实传承与保护,是摆在民俗学相关机构和学者面前一项迫切但又长期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由于风俗的稳定性特征,有些风俗可能要落后于时代。这种落后于新颖、审美的方向转变;另一方面,与旧思想紧密相连的弊习陋俗在某些时间里时代的社会风俗被视为陋俗。它有碍于社会进步与发展,有碍于人的身心健康的社会风俗也可称为陋俗。我国历史文化悠久,生活习俗丰富,其中有些需要提倡,有些需要改造。《中国陋俗批判》一书所述及的陋俗,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很多早已不复存在或已近于消亡,这是中国社会不断向文明健康方向发展的必然。然而我们还应看到,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一方面出现了向健康、娱乐、也有抬头之势,批判与克服之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1.
由于风俗的稳定性特征,有些风俗可能要落后于时代.这种落后于新颖、审美的方向转变;另一方面,与旧思想紧密相连的弊习陋俗在某些时间里时代的社会风俗被视为陋俗.它有碍于社会进步与发展,有碍于人的身心健康的社会风俗也可称为陋俗.我国历史文化悠久,生活习俗丰富,其中有些需要提倡,有些需要改造.《中国陋俗批判》一书所述及的陋俗,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很多早已不复存在或已近于消亡,这是中国社会不断向文明健康方向发展的必然.然而我们还应看到,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一方面出现了向健康、娱乐、也有抬头之势,批判与克服之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的漳州风俗基本沿袭清代的旧俗,具有比较鲜明的地方特色。但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受到社会政治变革的影响,仍产生不少的变化。缠足、盘辫子等基本消失了,但奇装异服、停柩、裸浴、嚼槟榔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也消失了。而诸如民间崇拜、迎神赛会、红白喜事铺张浪费等比较没地方特色的风俗仍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3.
中国风俗与传统文化关系密切,它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他传统文化在民间传播的重要渠道。社会风俗及其反映的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进程和中国人国民性的形成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改造,与对古老风俗的弘扬与改造密不可分。反过来,移风易俗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挑战。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当传统文化从横向受到西方文明的碰撞,从纵向受到发展中时代的冲击的时候,社会风俗首当其冲。它所受  相似文献   

14.
月饼     
周祥 《老年教育》2009,(11):38-38
国人自古就有中秋之夜赏月、吃月饼的风俗。我刚记事时,就听老人们讲述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幼小的我便常常趴在窗台上,痴痴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出神。  相似文献   

15.
民间文艺丛话(中大民俗学会丛书) 中大语言历史学研究所,1928。 楚辞中的神话和传说(民俗学会丛书) 中大语言历史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从民俗学的角度审视,对于"城市民俗学"的概念,可以有多种解释。本专栏这组文章以"城市民俗学"为主题,以北京市传统社会的民间信仰和传统工艺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探讨相关民俗与城市社会的关系,力图以此拓展城市民俗学的研究领域,丰富城市社会史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学术参考。传统民俗学侧重研究现在与过去的关系,现代民俗学也要研究现在与未来的关系,而在研究未来文化方  相似文献   

17.
论湘西苗族民间传说的教育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西苗族民间传说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湘西苗族民间传说主要有氏族祖先传说、地方风俗传说、节日传说和人物传说等。透过这些传说,我们可以看到湘西苗族民间传说背后多方面的教育意蕴: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伦理"教育;尊老爱幼、勤劳勇敢、惩恶扬善的品德教育;满足人们心灵和精神需要的审美教育和生产劳动、民族历史的知识教育。  相似文献   

18.
民间文艺学,它的学科名称订立日久,但它的学科性质却有争议。在西方民俗学史上,民间文艺学是被纳入民俗学的范畴的,有时也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些瓜葛。钟先生本人所熟悉的日本民俗学和欧美民俗学皆然。这是一种西方主流分类框架,在这个框架内,民间文艺学者被统称为"民俗学者"。但是,本文要讨论的是,钟先生所创立的民间文艺学是不能完全用西方民俗学主流框架所套用的。中国的民间文艺学是一门独立学科,由于中国的文化史、社会环境、现代条件和教育制度等原因,  相似文献   

19.
蔡金成 《文教资料》2011,(36):28-30
通过民俗学这个角度对宋代的民间歌谣进行归纳分析,从婚姻嫁娶、地域民俗、物产饮食、市井风情等四个方面切入并结合宋代民间歌谣实例.来展现多彩的宋代社会生活中的风俗情态。  相似文献   

20.
风俗志作为地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存了大量地方风土人情的第一手资料。明清临汾地区地方志大都著录了风俗志,且在志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内容丰富详实,繁简不一,良俗陋习俱有体现。风俗志是反映社会风尚习俗的地方文献,在文献学、民俗学等方面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