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德与识的统一,人师与经师的合一师德建设必然要求德与识的统一,即人民教育家徐特立所概括的“人师与经师的合一”。人师,即为人之师,教人为人之道。就“人师”而言,师德建设应着重于以下两点:1以诚为首,坦诚为人是做教师的基石。教师惟有诚实,才能心正,心正方能人正...  相似文献   

2.
两种教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们的生命中,都有一段教育历程,因此或多或少总要接触一些教师,总是有些对教师的评价或区分。根据一般的说法,教师有匠师、经师、人师、儒师、哲师之别,也有驯狮型、娱乐型、浪漫型之分。不过在我看来,“高谈阔论”与“循循善诱”是两种十分典型而对立的教师类型。  相似文献   

3.
学海一勺     
人师·经师东汉时候,有个叫袁宏明的学者说:“经师易遇,人师难求。”这句话后来常常用来勉励教师要作人师,不要做经师。什么是人师?人师是指德行、才识卓越,可作学生表率的人。《荀子·儒效》:“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韩诗外传》:  相似文献   

4.
"立德树人"是教之本,必是师之范。教师只有德行高尚,才能道行天下。本文从立德树人的意义入手,探讨立德树人在高校工作中实现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深入理解“立德树人”基本任务中的三个关键要素——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教师角色,是理解课程思政“道”与“术”的基础。其中,思政课程是实施“立德树人”任务的核心课程;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该任务的关键步骤;教师是成功开展课程思政的主力军。这三个要素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各有重要性,并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共同完成“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任务。为了推动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在理论上理解这三个关键的关系和大思政课的实质,还需要教师追求育人之“道”,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学之“术”。课程思政的“道”与“术”不仅是建立新时代大思政课框架的必经之路,也是对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意识的必然要求。只有掌握了课程思政的“道”与“术”,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教书育人的“道”与“术”;只有“道术相济”才能系统培养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后继人才。  相似文献   

6.
特殊学生的教育需求,对特教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德行涵养提出特殊要求。基于“经师”的视角,新时代特教教师应具备良好的理论素养与教学能力,同步推进教育研究与课程建设,不断增加文化底蕴与人文情怀,成为特殊教育的专业引领者,育人成才;基于“人师”的视角,新时代特教教师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师德师风,做到与生共情,成为学生言行的示范者,正己达人。  相似文献   

7.
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被摆在首要位置,可见树立高尚的道德对于“树人”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人的问题,具体而言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正好给出了合理的答案:培养有着健全道德的人。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初步形成阶段,其是非观念较为模糊,缺乏明辨能力,易受周围环境和人物的影响,但又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因此只有抓好小学的德育工作,真正做到“立德树人”,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学校及德育工作者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有效开展“立德树人”,要把德育工作做得小一点、离学生近一点、实一点,让学生知行统一,真正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品格。  相似文献   

8.
刘霞 《江苏教育》2008,(7):50-51
“德”是个会意字,左边表示行动,右边意为心正、目不斜视,合起来即为行动要正。德本在于行,所谓德行、品行。那些关于道德的知识也应该更多的是在行动中获得的。是自己在行动中体验、体会、体悟、体认到的,由此才能悟出所谓的“道”,形成真正的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9.
概括地说,职业群体养成的“德性”就称为职业道德。对“德性”可作两个层面的考察。一是意识(心理)层面,它表现为“德知”,即对德的认知“至善”的理念定位;一是行为(操作)层面,它表现为“德行”,即对德的践行及其“至善”的行为指向。从“知”与“行”相统一出发,人们可作这样的判定:“德知”在什么层面展开,“德行”相应地也在该层面展开;从“德行”展现的层面可以观照“德知”所处的层面。群体既然是众个体按职业活动的内容以特有的社会组织方式的聚集,因而“漫染”于群体“德性”中的个体,虽说其“德性”呈现个性,但一…  相似文献   

10.
人民教育家徐特立则将教师概括为"人师与经师的合一"。作为长期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来说,不仅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只有坚持"人师"与"经师"的结合,才能达到"教书"与"育人"的  相似文献   

11.
文章首先阐述了“立德树人”理论的现实意义,然后提出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包括优化教学内容是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前提、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是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提升教学效果是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2.
漫谈教师要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高玉海,李向阳教书和育人,是教师义不容辞的天职。每个教师都应该做到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才能成为合格的教育人才。教育家徐特立同志认为教师的职责应是“人师”和“经师”的统一。他说,教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经师(因为过去教...  相似文献   

13.
韩愈的“师道论”震撼时局,其主要思想体现在《师说》中。“师”指传授古文、古道的“儒师”。“道”非完全的孔孟之道,亦非一成不变。“耻学于师”乃师道之不传之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4.
<正>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提出了教师的三大任务,具有能担任三大任务的能力的人,就具备了为人师的资格。他还指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就是说,做教师的必须闻道在先。凡是做教师的就应该以“师”为职,以传“道”为任,而传“道”是教师的首要职责。韩愈还用“德”来作为衡量教师的标准,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就是说,做教师的首先要加强自我修养,只有使自己具有高尚的  相似文献   

15.
“师范”这个词,并非外来,它最早见于汉代杨雄的《法言·学行》篇:“师者,人之模范也”。人们常说,“为人师表”,这个“表”是“表率”,也可谓“模范”之意。可见,自古以来对“为人师者”要求都是很严格的。古人袁宏在《后汉纪》云:“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因此,要真正成为“人之模范”,并非易事。卓越的无产阶级教育家徐特立同志在论述教师时也指出:教师是有两种人格的,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经师”只是教学问的;“人师”是教行为的,就  相似文献   

16.
<正>师者,人之楷模也。教师这一职业特性,决定了他们一定要是道德高尚之人,才能成为以德施教、以德立教的楷模,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那教师如何才能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知行合一。2017年6月17日,由敬德书院、中国教师报、《中国教师》杂志社、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主办,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协办的"中国教师·敬德会讲"之"知行合一与教师德性"隆重举行。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管理处调研员赵建军,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雷振海,海淀区政协主  相似文献   

17.
做集经师和人师于一身的“大先生”是思政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方向与新要求。思政课“大先生”呈现出“大成智慧”“大任担当”“大写人格”的价值定位,表现为大经师和大人师的统一、最好的小我和最好的大我的统一、优秀的传道者和坚定的行道者的统一的精神境界。为了成为思政课“大先生”,思政教师需要固牢初心使命,坚守角色自觉,遵循思政教师成长的质量互变规律,落小落细落实“六要”“八个相统一”,“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  相似文献   

18.
王晓 《成才之路》2023,(28):117-120
“经济学基础”课程是财经商贸类专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修课程。在“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外,还应根据目前各行业的人才需求标准,积极进行德育内容的渗透,以有效达成育人目标。文章阐述“立德树人”背景下“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的德育目标,并就立德树人视角下“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提出挖掘德育元素、优化教学策略、完善教学过程、改革评价机制等策略,以期给广大教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时代发展的新形势,赋予思政课建设新任务,对思政课教师提出新要求。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枢纽课程,担负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使命。高精尖思政课的全力打造,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思政教育事业的全面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全程培养,不能离开思政课教师这个关键抓手。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履行好“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责任,扮演好“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思政育人大先生角色,需要持续提升五个方面的职业素养,努力做到“政治站位有高度”、“知识视野有宽度”、“理论阐释有深度”、“课堂讲授有温度”、“科学研究有精度”。  相似文献   

20.
人们常说:经师易遇,人师难逢。所谓“人师”,指德行、才识卓越,可作人们表率的人;“经师”充其量是个“教书匠”。因此,古往今来的教育家莫不把“人之表率”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和人生准则。从孔子的“身体力行”、王夫之的“不言之教”,到“人世楷模”学界泰斗蔡元培,以及呕心沥血 70年如一日的无产阶级教育家徐特立,皆为一代师表。   教书育人历来是立德、立功、立言的事业。回顾过去,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在相当困难的环境下,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安于平凡、甘守寂寞,表现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即使在市场经济、人心躁动的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