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编读往来     
读者来信我把培养孩子放第一位当我看到贵刊第8期上刊登的“读者是我们的‘上帝’”一文时,我激动得不得了,贵刊能做到读者是第一、读者是上帝,真是非常难得和可贵的。这也是我连续订阅了两年《家庭与家教》的原因。前几天,我又毫不犹豫地去邮局订阅了2006年全年的《家庭与家教  相似文献   

2.
我是“性家教”,是一位免费的网络“性家教”!更确切地说,是一位关注青少年性健康状况的志愿者,或者叫义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被身边的一些事情和媒体上的一些消息触动着。越来越多的关于未成年人性问题的报道见诸报端。“早恋”早已不是什么怪现象,而“少女妈妈“”学生人流”“中学生暑假堕胎”,等等,类似的报道我们也已经看得太多太多。看到这些,人们不仅要想:如今的孩子都怎么了?真的有报道得这么严重吗?现在,我要告诉大家,自从我做了网上“性家教”以后,我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实际情况要比我们想象的严重得多!“我要是男生,我…  相似文献   

3.
“唉,难道视力不好也是一种错吗?”听,我又在为一件苦恼的事头疼了。转到通师二附小上学的第三天,学校组织体检,检查视力的结果是我原来4.5的视力,现在变成4.1了。怎么办?如果妈妈知道我的近视程度又加深了,肯定要骂我一顿,还得唠叨个没完,我真害怕呀!一回到教室,我就把眼镜给摘了下来,心想:哼,我把眼镜拿下来也一样看得清楚。忽然,我惊奇地发现,墙上什么时候多了一张插座那么大的纸呀?戴上眼镜,我才看清楚,那哪是什么纸啊,是电灯开关!唉!我真的成为一个“四只眼”了。天凉了,妈妈把毛衣拿出来给我穿,我忘了现在自己已经戴上眼镜了,“刷”的…  相似文献   

4.
编读往来     
读者来信转眼间又快要过年了,我订阅《家庭与家教》杂志已经整整3年,可第一次与《家庭与家教》相识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那是2002年过年,我和丈夫带着儿子到一位教师朋友家串门,糖果和糕点旁放着一本《家庭与家教》杂志,我便拿起来翻看,谁知其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看入迷了,竟连朋友叫我吃饭都没听见。朋友走过来,拍拍我说:“怎么样?觉得这本杂志不错吧?”“嗯!真是蛮有用的。怪不得你孩子教育得那么好,再看我那问题儿子,都上初一了,可还不知道用功,整天跟我们顶牛,不晓得怎么办才好。”“其实,教育孩子关键在方法,只要家长肯下工夫,掌握科学,就一定能成功。我就是从这本杂志上学到了很多知识。”  相似文献   

5.
我上大学期间,前后做过四五个家教,到了大三,我决定再也不做了,因为我深深感到,有许多事情不是我一个小小的“家教”能改变的。我驾驭不了复杂的现实我做的第一份家教是教一个初二女生。这女孩的学习成绩很差,她的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工人,看到别的孩子请家教,他们也请,但他们同时也很明理,知道自己孩子的基础太差,而他们自身的文化水平有限。所以,没有对我提出诸如“期末考到XX名”的要求,只是让我每星期去两次,检查一下孩子的学习状况,帮她解答一些问题。去了几次我就发现,这个女孩的心思根本不在学习上。也许正值青春期…  相似文献   

6.
“黑盒子里面有什么?”是我在弗吉尼亚州公立学校上十年级的第一天被问及的一个问题。正是这个问题,激起了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当时,化学老师给我们每个学生一个放有不明物体的黑盒子,并要求我们想办法弄清楚里面是什么东西。我最初的反应是:“真是愚蠢,纯粹是浪费时间!”  相似文献   

7.
黄燕 《班主任》2013,(11):16-17
一、案例回顾刚上小学二年级,班里已经有了好几个“小眼镜”,我不禁有些担忧,既为孩子们的身体,也为他们的安全。可我还没来得及采取什么措施,就出事了。一天下午,两个小朋友扶着小K急匆匆地来找我,说小K的眼镜被踩坏了。我拿来一看,镜架坏了,但镜片没有碎。我连忙找三名“肇事者”了解情况,他们承认是自己弄坏的。因为急着上课,我没有细问,只是告诉他们需要承担换眼镜框的费用,让他们回家后告诉父母。  相似文献   

8.
如今给孩子请家教已逐渐成为众多家庭的大事。然而,很多家长表现出浓重的盲目从众心理;在一些家长眼中,请家教还是一种时尚和地位的象征。如何看待火暴的家教市场?有没有必要给孩子请家教?如有需要,请家教有什么好处?如有可能,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兴利除弊?即使是专家,对家教现象及其影响性质也常常存有截然对立的观点——要么认可,要么极力反对。我们认为,不论人们赞成与否,家教市场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总是有它存在的“缘由”,我们不能简单地归结于家长。请家教于家长而言,不仅是情理之事,更是无奈选择。作为理论研究者应有更多实践情怀,而不是一味地在“请家教好不好”问题上争论不休。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探讨了火暴家教的主体诉求、具体动因、利弊影响和市场走向,出发点是如何帮助家长提高请家教的成效,把“好事办好”。  相似文献   

9.
儿时问过的许多“为什么”如今大都已经成了常识,其实现在所谓的“常识”有许多还是没有回答出来的“为什么”,尤其是那些关于我们自己神奇的身体的问题。什么时候我第一次意识到我的存在?什么时候我第一次做梦?什么时候我第一次听?什么时候我第一次看?割下的头还能存活吗?人体能预测地震吗?是否有一天我们可以用机器人来代  相似文献   

10.
记得我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孩子们就给我上了一堂课。那天自我介绍后,孩子们向我问长问短。“你从哪儿来?叫什么名字?你说你喜欢我们是真的吗?”有个小朋友问:“你说的团结友爱是什么?大人也要团结友爱吗?…当然啦!”我循声望去,在不远处有一个漂亮的小男孩,正用一双期待的眼光看着我。我向他招招手,“你叫什么名字?”“缪伟”。好熟  相似文献   

11.
我理解了它     
周益清 《新读写》2012,(1):15-15
架在鼻梁上的眼镜换了又换,似乎每一副都不适合我,总感觉是歪的,左边高右边低。 前几天刚买的新眼镜也是如此,拗来拗去就是不对,从镜中可以清晰地看出高低之差,令我十分苦恼。于是爸爸带我去茂昌眼镜店,看看这眼镜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接待我们的是个二十岁左右的男青年,戴着副圆圆的眼镜,耐心地听完我们的叙述,便开始矫正镜架,眼镜在他的手中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听起来就像在惨叫,我有点担心,怕他弄坏了眼镜。 “你看看,好了没?”青年边帮我戴上眼镜边露出笑容,亮出一口整齐的白牙。结果仍是丝毫不见好转,好像更歪了。我沮丧地摇摇头,心里狠狠数落起男青年的业务不精,还有这副该死的眼镜,真讨厌!  相似文献   

12.
关心孩子从小到大的每一个“第一次”,是十分有意义的事。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他要在这大千世界里经历多少个第一次啊!第一次啼哭、第一次迈步、第一次摔跤……对孩子的“第一次”绝不能掉以轻心。抓住了“第一次”,在家教上就少走些弯路。就拿我的儿子江洋来说吧,两年前,儿子不满5岁,矿上开办溜冰场,看见别的小朋友溜来滑去。儿子心痒了,闹着要去溜冰。一天,我和妻把儿子带到了溜冰场。冰鞋没穿好,性急的儿子就自个溜了出去,还没等我们反应过来,扑  相似文献   

13.
“你们知道什么是悲剧吗?”眼镜叔叔问。他的眼睛有些红,可能是夜里没有睡好的缘故。“当然知道。”圆圆说,“上次我和妈妈看到一辆汽车把人撞了,我妈妈说这是一个悲剧。”“是呀,这当然是一个悲剧。你们上街一定要小心。”眼镜叔叔说,“不过,我说的悲剧和你们说的可不是一码事。我说的悲剧是一种艺术形式,表演给人们看的,而不是生活中的真事。”“有一次,”方方说,“我妈妈看电视,看着看着就哭了。她说电视上演的是悲剧。”眼镜叔叔笑了:“这有些接近了。我们一般把结局比较悲惨的电影电视也称作悲剧。。缘看悲一剧一中着一。…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的第一期“家教话题”,我请来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陆士桢教授。陆教授已是我刊读者熟悉的老朋友了,在去年的第一期“名人家教”栏中,我刊记者曾专门访问过她,她提出家庭教育要“给孩子一个真实的世界”,带给我们许多启示。在这里,她要和我们谈的是关于培养孩子与人相处的品质和能力。欢迎大家来信来稿,一起探讨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15.
缺点过滤镜     
第一节下课,王老师就跌跌撞撞地冲出校门,拐进眼镜店。店老板是懒蛋博士的表弟,他问:“王老师,你是不是发现了神童,吃惊得又把眼镜摔碎了?” 王老师揉着腰说:“什么呀,是李大奇那个捣蛋鬼在楼梯上撒了玻璃球,我踩上去摔了个大马趴,眼镜也报销了!快给我配一副新眼镜,下节课我要好好教训李大奇!”  相似文献   

16.
朱英 《家庭教育》2008,(2):18-19
“亲爱的宝贝,这是我们第一次谈话。去年12月28日,医生告诉我,你来了。你已经收起小天使的翅膀降落凡间,正向我们而来。你想象不出我有多么激动。你会在什么时候用你的手翻开它,翻阅从今天开始我对你的爱?或许,在你考上大学离开家的那一刻?或许,在你长大也做了母亲的那一天……我似乎看见了自己两鬓成霜的模样,我想那时候,我一定是个十分幸福的老妇人,因为有你。”  相似文献   

17.
说到叙事,“写具体”恐怕是老师们强调得最多的话题之一。然而“写具体”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写什么”。说到这里,有同学可能会说,“写什么”不是早就解决了吗?比如《小小“打工仔”》,写的就是“我”第一天收拾碗筷呀!可是同学们应该知道,“第一天收拾碗筷”只是一个具体材料,进一步的问题是,我们这篇文章的中心是什么,或者说,我们通过对这件事的描述,想要表达什么,这才是我们所说的“写什么”。总之,如果不解决好“写什么”的问题,“写具体”就很盲目,就无从下手。以下试作分析。如果我们希望通过对“第一天收拾碗筷”的描述,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如何收拾碗筷的技术问题,那么,在这篇  相似文献   

18.
紫藤花 《特区教育》2010,(12):44-45
爸爸老说我戴了一副“魔法眼镜”。我呢,老说他戴了一副“变色眼镜”! 举个例子吧,有许多问题,我看起来只不过是小事一桩,在他那儿,却好像是天翻地覆的大事。上个周末,我和我们一个小队的同学去“五月天”茶室做小队的活动策划。茶室大家都知道,  相似文献   

19.
这第一课当然就得让“眼镜”来讲了。他根本就没管大伙是什么眼神,而且今天的这个主讲官一点儿也没觉得有什么可笑的,一边打开电脑,一边大声说:“同学们好!”这一着谁也没有准备,在座的人三个人喊了“老师好”,“肥仔”却喊了一声“眼镜”好。“眼镜”出手不凡,给大家讲开了第一课。  相似文献   

20.
说起“纳米”,大家可能都不陌生。这是一个近些年来被炒得沸沸扬扬的词汇,什么“纳米冰箱”、“纳米眼镜”、“纳米化妆品”……仿佛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纳米时代”。但说到纳米艺术,可能绝大多数人还比较陌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