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 ”在古今众多字书中少有收录,在古今字书对其注解的基础上结合书证,对“ ”及与其相关的字词进行释义梳理,得出结论:“ ”是古代江东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对粗芦席的称谓,是一个在现代方言中还有残留的古方言词。在此基础上从古音通假和古代税收制度的角度分别对《文献通考》中“米”和“钱”的含义作初步考证得出结论:二者实为一物,是五代及宋时官府通过“折变(折纳)”的制度把征收的“ ”(粗芦席)转为征收谷物之税目的名称。最后从训诂学及制度的严密性来考察.认为采取折变说(制度说)较为恰当.  相似文献   

2.
基于大量语料,从认知隐喻的视角,对≯匕研究味觉词“fig(sour)”在英汉语中语义拓展的异同。研究表明:在隐喻的作用下,它们的语义均由原型义延伸变化,扩展到抽象的情感域,事物特性域,还有听觉域以及视觉域。英汉语言本身的差异和英汉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使“酸”和“sour”的语义呈现出不同。“酸”可指肢体酸和人物气质酸,“sour”没有这样的语义。“sour”更强调人的外在情绪,而非内在情感。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否定副词“不”、“没(有)”进行比较,指出“不”是表示句中主语的主动否定或说话者的主观否定;“没”是用于客观叙述,陈述动作没有完成和事件没有发生。同时,考察了“不”、“没”与时间词语的搭配情况,揭示了时间差异性是二者不同的否定意义在时间上的表现。并且还讨论了“不”、“没”与动词的搭配情况。  相似文献   

4.
本运用历史献和现代方言相接合的研究方法详细考释了元曲存疑词语“刮马儿”的含义,即“刮”是“騧”的借字。本义指一种骏马,引申义为“跑、奔”,元曲用为引申义,“刮马儿”的词义就是“奔马”。另外对“海马儿、耍马儿”作了筒明的辨析释义,从而使词形相似但词义根本不同且易引起人误解的三个元曲词语有了确诂,并为权威工具书的修订提供了确切资料。  相似文献   

5.
殷墟花东甲骨卜辞有一新字,为(限)形,从走从系两个偏旁.走的本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跑”,糸的字形为“(8)”,象束丝之形,本义是细丝,引申义有绳索、琴弦等义.(限)字字音为[xián],字义是急跑、狂奔之义,在花东甲骨卜辞中指驾车之右马因狂躁而急跑(狂奔)之行为.  相似文献   

6.
付中贵 《辅导员》2009,(24):35-36
成功的过程绝对是在克服种种困难和挫折后才能达到的:没有经历过苦难的过程叫幸运,不是成功。关于“苦”字,有人戏说,从直观的结构正常去看,它的结构是“口”嚼“草根”;而换一种角度倒过来看,却成了“口”品“花卉”。嚼了草根、百事不难;口品花卉,不正是幸福无边嘛!每个人都无法直抵成功。  相似文献   

7.
“占”本义为“占卜”,战国以后即有引申义“预测”、“征兆”、“验证”及“气数”。两汉时又间接引申出“窥视”和“思考或测算后口报”的意义,后者又引申出“计数口报”财物和“口授之词”及“口头吟作”。今之“占有”之意亦来源于“计数口报”财物,其他意义有的则消失。  相似文献   

8.
“昆明”一词是个南亚语词,其本义是“人(人们、人民)。”昆明族当初应是一个南亚语民族,后来在汉藏语人南下的浪潮中,有的部分南迁,有的部分被同化,昆明族中的南亚语民族的成分渐渐淡化,汉藏语民族的成分越来越浓,最终成了汉藏语民族,但其族称却仍然是南亚语的。“巂”是个汉藏语词,本义也是“人”。“巂”人当初就是个汉藏语民族,这点与昆明族不同。孟高棉语民族中孟族的族称“孟”、芒族的族称“芒”、莽人的族称“莽”等词,与“昆明”、“吉蔑”、“高棉”等词同源,而本义也是“人(人们、人民)”。  相似文献   

9.
郑婵婵 《文教资料》2013,(31):157-159
“年”与“岁”是在古代汉语中是两个意义相近的词,虽然起始义不同,但有许多相同的引申义,用法也有相似之处,尤其是在计时和纪龄用作时间单位时,更是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本文将论述“年”与“岁”的异同,理清二者在历史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回想近两年来的初中生活,我感到真像一个调料瓶:酸、甜、苦、辣,味味俱全!酸 进入初中后的第一感觉是“酸”味。最直觉的当然是下课之后的浑身酸痛,若遇上头天晚上开过夜车,早晨真不想起床哩,多希望天永远不要亮,因为这时还有腰酸背痛之感。不过这种酸味还是不打紧的。只要一想到长辈们的“学而优则仕”的教诲,谁都会又有了干劲。  相似文献   

11.
《中学文科》2004,(9):6-11
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本义指词的最初的最常用的一种意义;引申义是在基本义的基础上引申,发展而来的意义;比喻义则是借一个词的基本义来比喻一种事物,且这种新的意义逐步固定下来。例如“深”的本义是“从水面到水底的距离大”,而“情深似海”“道理很深”则是对本义的引申。再如“铁”的基本义是一种坚硬的金属,“铁拳”“铁的意志”则用了它的比喻义,有“像铁一样坚硬”的意思在里面了。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梳理的“属”字,在初高中语文文言文篇目中,出现频率极高,而在课文注释也出现了读音不明确,注释用语存疑,注释内容因不明晰或者在部分文章中没有注释而引起学生混乱等问题。此文将会从“属”字的本义和引申义出发将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关梳理。  相似文献   

13.
类似《选》这种“彼此失照”的“问题”,普遍地存在于古今出一己之手而又非仓促所成的书中。故据此以考察其是否出众人之手或是否仓促成书,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这一“问题”在编撰眼里本不成为问题,只是在研究那里有时才凸显成准问题或问题。骆鸿凯《选学》既充分地注意到《选》这方面之“失”,同时又出现类似而且更为严重的“问题”,便极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表“来、到达(处所)”义“各(格)”、“至”、“到”的考察,认为商周口语中,“至”已占绝对优势,至于金文“各”用例较多,显然是由于金文典雅庄重的风格所致。“到”是“至”的分化字,《诗经》中虽已出现,但用例罕见。传世文献中,“到”和“至”的竞争历时很长,但在秦汉口语性很强的出土文献中,“到”的优势已然显现。  相似文献   

15.
《论语》中,关联词“虽”共出现31次,均表示转折关系,如果再进一步分析的话,其语法功能又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表示已然事实,是一种“事实-转折”的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连词“虽然”,共有22处;一类表示未然的状态,是一种“让步假设-转折”的关系,可译为“即使”,共有9处。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进一步对《论语》中的“虽”的特点进行了发掘与探讨。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这不仅成了一些病人甘于忍“苦”服药的精神支柱,而且不少人把它推而广之,成为一种生活哲理。尤其是将它推到教育工作中,于是得出一个结论:要教育好学生,使用的“药”以“苦”为良,似乎“药”越“苦”疗效越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兴”的本义是有所托、寄,“赋比兴”之“兴”和“兴观群怨”之“兴”用的都是引申义。前者的意思是“托事于物”,后者的意思是“托事于《诗》”。“兴观群怨”的具体意思是依托《诗经》发表意见,借此观察彼此的心志,互相交流思想情感,并对他人进行怨刺。春秋“称诗”分赋《诗》、引《诗》两种形式,“兴观群怨”对二者都是适用的。前人或认为“兴观群怨”乃指作诗或读《诗》而言,这种看法是颇需斟酌的。  相似文献   

18.
一As long as的用法As long as有两个意思,一是用于本义,意为“与……一样长(久)”,在否定句中,也可说成(not)so long as;二是用于引申义,表示“只要”,用于此义时还可用so long as,不管是肯定句、否定句还是疑问句。  相似文献   

19.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是出现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并流行至今的一句教育口号.“再穷不能穷教育”体现了我国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思想;“再苦不能苦孩子”表达了要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的愿望,但也隐含着对孩子的溺爱之意.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适度地吃点“苦”,有利于磨砺其意志,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在古代汉语学习中,遇到词汇方面的困难主要有两点:一是古今意义不同,二是古汉语的一个词往往有多种意义,显得头绪纷繁,不容易掌握。根据以往对古代汉语的学习,试图以"间"的本义及其词义演变为例来梳理本义、引申义及其引申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