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李白和苏轼都是月之精魂,但盈虚者如彼,万川之间又各有风情。"诗仙"李白和月共享孤独而成为一体,他就是月,月就是他;"坡仙"苏轼借月为避难场所,排遣孤独。二者都体现了对月之生命的爱异和一往深情,也赋予了人类生命深厚悠远的意蕴。  相似文献   

2.
<正>"酒"无疑是陶渊明、李白诗中不可或缺的意象——他们二人融入各自的生命体验,在各自的时代以各自独特的方式为后人酿造了中国古典诗歌中两坛滋味迥异的美酒。本文中,笔者将以陶渊明的《饮酒·十四》和李白的《月下独酌》为基础,解读"酒"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象,在陶渊明与李白两位大诗人的诗歌中表现出的异同。无论是陶渊明的"把酒话桑麻",还是李白的"莫使金樽空对月","酒"作为中国士人生活中一样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3.
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言短韵深,广泛流传。"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秉烛夜游",纵情欢乐,"及时行乐"连夜也不肯放过,今人每提及此总会冠之以"消极"二字。细细品来,其实不然。李白的"及时行乐"思想是一种物我交融所达到的精神的至高境界,是对注重生命过程而非结果的诠释。李白的"及时行乐"思想对我们的生活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上帝在给予史铁生苦难的同时,也给予了他独特的感觉与独特的体悟,面对人生三大困境——孤独、痛苦、恐惧,他以自己残缺的身体,在生命体验散文中展现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让我们感受到了来自心灵最深处的颤抖。他用笔实现了自我的超越,为自己闯开了一条生命永恒之路。  相似文献   

5.
苏轼和李白     
苏轼对唐代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许多诗人都有所学习、借鉴,其中以李、杜为最。苏诗的基本艺术风格,与汪洋恣肆、豪放雄奇的李白诗歌十分接近。苏轼对李白及其诗歌,作出过许多高度评价。在苏轼的诗词作品里,有不少地方受到李白的影响。苏轼还好以李白自喻。苏轼与李白的差异主要表现为:苏轼的写景诗多理性思考,白诗则多主观激情;苏轼诗歌在句式上比李白更散体化。就人物性格言,苏轼在身处逆境时比李白更为豁达、开朗。  相似文献   

6.
想让自己今天的生活像苏轼李白陶渊明那样,当然很难.其实李白他们真实的人生也远比你想的要艰难,充满了崎岖波折,充满了内心的焦灼和冲突.李白诗风飘逸,但他一生中从未放弃过到边塞建功立业的雄心;苏轼胸怀旷达,但他大量优美诗词都是在他经历现实的官场沉浮之际、在他处理繁冗的公务之暇写出来的;至于陶渊明,鲁迅先生早就说过,人们只看到他"悠然见南山"的一面,却往往忽略了他"猛志固常在,刑天舞干戚"的一面.他们哪一个人不是自强不息,充满了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李白《蜀道难》源与流研究,是当代李白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以地理学上的蜀道为基础,从交通发展史角度来看,《蜀道难》的诞生源于传统的"蜀"的地域观念的认同以及对蜀道交通发展史实的肯定。  相似文献   

8.
"以禅解陶"是苏轼重塑陶渊明形象的最大特色,也是禅宗影响宋代士大夫人生思想和审美趣味的典型反映。禅宗思想与慕陶情结的交融汇通基于其贬谪生涯的精神困境和生存忧患,具有探寻生命本体的意义;又随其生命实践的历程逐步熔铸在学陶归耕的现实生活与和陶诗文的艺术创作当中。禅宗还在审美领域对苏轼发掘陶诗"平淡美"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北宋大文豪苏轼是可与屈原、李白、杜甫比肩的超级文化名人,他始终以浩然正气积极入世,坦然面对挫折,乐观豁达,关心民生疾苦、国家命运,求真务实,政绩斐然。他一生的经历向我们展示的正是他高于天下、超然卓绝的"任圣"人格精神,这种精神使得苏轼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了无比强大的人格感召力和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陈善巧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11):107-108,130
与唐人对李白的高度评价相比,宋人对杜甫推崇备至。由于受时代思想的影响,苏轼苏辙兄弟对杜甫的评价亦高于李白,但是苏辙更多的是公然的贬斥与指责。苏轼在对杜甫的高度推崇外,从个人性情出发,对谪仙李白高扬个性、追求自由的精神进行讴歌。文章着重从苏轼兄弟对李白态度的异同出发,探究其原因。  相似文献   

11.
若问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意向是什么,那要首推"月"。从《诗经》到明清诗词,"月"贯穿始终。大诗人王维、李白、杜甫、苏轼都是写月的高手,尤以李白与月结缘最  相似文献   

12.
苏轼和李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对唐代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许多诗人都有所学习、借鉴,其中以李、杜为最。苏诗的风格,与汪洋恣肆、豪放雄奇的李白诗风十分接近。苏轼对李白及其诗歌,作出过许多高度评价。李白诗歌对苏轼诗词有不少影响。苏轼还好以李白自喻。苏诗与白诗的主要差异表现在:苏轼的写景诗多理性思考,白诗多主观激情;苏诗在句式上比白诗更散体化  相似文献   

13.
在有限的生命存在中,人何以超越其生命的有限性,中外古典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稍有不同。西方哲学家是通过否定人的有限存在来寻求对生命有限性超越的解决,而中国古代哲学家则是从承认人的有限存在,并在人的有限性存在中寻求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就儒家和道家而言,其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也存在一些差异。儒家走的是“有为”式的超越之路,而道家走的是“无为”式的超越之路。事实上,对生命有限性的超越最终是一种价值的超越。这种价值的超越既可以是一种个体的行为,也可以是一种群体的行为,在今天仍有思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李白和苏轼的作品里,"月亮"意象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本文就李白与苏轼诗词中运用月亮意象的相似点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揭示作家主体经历、性格与作品意象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5.
"和合"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生命因子,有着深邃的哲学意蕴与普适性的文化价值,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与社会发展。习近平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和合"思想为基础,建构了独特的外交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6.
在苏轼的思维空间和文化实践中,"心安"不仅仅是一种品德和心态,而且是融合着儒佛道三家思想的一种有序的文化境界,标志着苏轼以独善方式行兼济之志的人生哲学为根基,运用以变应变的处世之道,达到"心安"的人生目的的具有整体性思想结构的形成,是苏轼之所以成为一个典型的文化个体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盛唐诗坛上与"诗仙"李白并立的是杜甫。韩愈曾盛赞"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千余年来,李杜并称。但是,二人的创作风格却迥乎不同:李白是飘逸豪放,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杜甫深受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他以"穷年忧黎元,  相似文献   

18.
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容易"醉"的诗人,在李白诗歌中的具体表现是不断超越的酒神思想性、以自我为中心的酒神价值、非现实的酒神艺术性。李白深受道文化的影响,他的思想对后世文人产生了积极影响,鼓舞大夫们解除思想束缚,张扬自我个性,但这种借酒忘欲的行为也带来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苏轼与朱熹对于"思无邪"都有过独特的阐释。苏轼以《周易.系辞传》中的"《易》无思也,无为也"与"思无邪"互训,与其道家思想背景密切相关,是其儒道释思想汇通的标志之一。朱熹通过杨时对于苏轼的批评,间接表达了他对于苏轼"思无邪"论的不满,同时以使读者"无邪思"来阐释"思无邪",有着明显的儒家道德纯正的传统阐释痕迹。  相似文献   

20.
“以诗为词”的问题是苏轼词研究史上一个著名的“公案”,一直以来备受关注。“视域融合”视野下苏轼“以诗为词”的研究,是以关怀人类生命为基础的对人类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多元化判断。历史视域中褒扬与异议“以诗为词”的论辩,是对不同视域下的“以诗为词”的综合研究。我们要承认自身的有限性、传统的有效性,在不同的视域中进行对话,追求诠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