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   师出示六幅不同游乐项目的图片,学生观察,说出游乐项目的名称.   播放课件.随着优美的旋律,吴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进入“游乐园参观,请孩子们跟随游乐活动的画面用自己的动作和声音把看到的表演出来.屏幕上先后出现出了激流勇进、波浪飞椅、勇敢者转盘、滑翔索道、弹射塔.一张张小脸露出了兴奋的表情,在老师的描述中,同学们时而发出“嗖--嗖“、“啊--啊“的声音,时而高举手臂上下翻飞,手舞足蹈,时而身体扭动、旋转,沉浸在游乐的喜悦中.课件一停,师生开始交流.   ……  相似文献   

2.
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平移与旋转:随着优美的旋律,吴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进人游乐园参观,并请孩子们跟随活动的画面用自己的动作和声音把看到的表演出来。屏幕上展现出各种游乐项目,有激流勇进、波浪飞椅、弹射塔、勇敢者转盘、滑翔索道。一张张小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同学们时而发出“嗖——嗖”的声音,时而高举手臂上下移动,尽情地表演着。  相似文献   

3.
老师有个好故事 "今天老师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看,故事的主人公是谁?"(课件出示图片)孩子们马上喊出了"小老鼠"."对,今天老师就是要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小老鼠的故事,大家都叫这只小老鼠--"看着画面上"鼠小弟"三个字蹦出来,孩子们激动地呼喊起来:"鼠--小--弟."我一边出示图片,一边讲述:"在鼠小弟家门前呀,有一棵又高又大的苹果树.秋天到了,树上结了好几个又红又大的苹果.让我们来数一数,1、2……"他们还只是一年级的孩子,一字一顿,大声地跟着数,稚气得让我高兴.  相似文献   

4.
一、课件内容 "平移、旋转"一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第二节. 二、课件设计意图 二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思维正处于直观向抽象过度的关键时期.对于一些生活中的火车、汽车和游乐项目比较熟悉,重现这些图像是帮助学生学习平移、旋转这两种运动方式,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和关键.另外,我根据学生爱玩、爱动的心理特点,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课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教学氛围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新知、发展思维,从而突出了怎样平移、旋转这一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5.
张红艳 《生活教育》2014,(18):106-107
正学校按语:张红艳老师外出学习。一周之后,当张老师重回班级时,孩子们激动得掉眼泪了。他们都涌过来,围住张老师,七嘴八舌地问:"张老师,你去哪儿了?我做梦都梦见你了,宿舍很多人都梦见你了……""做梦,都会想见您",多感人的一句话啊!多让人感到幸福的一句话啊!张老师是如何赢得孩子们的爱戴呢?读罢张老师的几则教育片断,你自然会找到答案。破涕为笑两个男孩发生矛盾,哭哭啼啼到办公室找我,其中一人手里还捧着一盘小植物。  相似文献   

6.
7月13日,我有幸听了特级教师吴正宪的《平移与旋转》一课。课堂上孩子们不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闪动着生命的灵光。一节普通的数学课何以被吴老师演绎得如此精彩?我久久地回味着课堂上的每个细节,试图找到其中的答案。一、从生活中引入活水,在情境中感悟师:我们一起到游乐园去看看,大家可以跟随画面用自己的动作和声音把看到的表演出来。(屏幕上展现“激流勇进”“波浪飞椅“”弹射塔“”勇敢者转盘“”滑翔索道”等游乐项目)师:刚才我们看到这么多游乐项目,你能按不同的运动方式将它们分分类吗?生1:我认为“观光缆车“”波浪飞椅“”勇敢者…  相似文献   

7.
心理老师走进教室,教室里立即安静下来.随着班长的一声"起立",同学们齐刷刷站起来.梁老师请同学们坐下.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你有"私人心理医生"吗? 梁老师转回身,看着同学们;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愣在那里. "老师,我们谁能请得起私人心理医生啊!"  相似文献   

8.
一节语文课上,在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中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句话时,我问孩子们在自己的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原以为这样的事例孩子会举不胜举,可回答的情况却令人很尴尬--孩子们面面相觑,竟说不出"人人为我"的事例,嘴里还一个劲地说:"好像没遇到过这种情况啊?好像没有啊."当我提问有没有"我为人人"这种事情发生过时,这一下,孩子们来劲了,举手的特别多,大家争着发言,有的说:"那天下雨了,我借过某某同学一把雨伞.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播放音响激趣导入 1.(课件播放:森林中的声音)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是"神耳朵",能告诉我,刚才你们都听到了什么声音?(生汇报)  相似文献   

10.
大自然的声音多么动听啊!听,这是谁在歌唱?哦!原来是歌唱家风婆婆在用她那精美的手风琴演奏出了美妙动听的声音啊!"呼一呼—"声音时而缓慢,时而急促;时而温柔,时而激昂;时而悲哀,时而欢乐……  相似文献   

11.
在一次主题教育活动中,我让孩子们每人带一张自己妈妈的照片来园.几天过去了,带照片来的孩子只有三分之二.这天,在孩子们晨间锻炼活动结束之后,我忍不住追问着他们:"谁还没有带妈妈的照片过来?"已带照片来的孩子纷纷举手嚷着:"老师,我带了.""老师,我带了……"剩下那些没带照片来园的孩子则在一旁沉默着……这时,许玮小朋友对我说:"老师,我没有妈妈的照片,真的.""啊,你连妈妈的一张照片也没有?哈哈哈……"一些活跃调皮的小朋友听了,马上在一旁笑话起她了,而许玮小朋友则一脸尴尬,涨红着小脸望着我.  相似文献   

12.
嗓子是上帝赐予我们每个人最美妙的乐器,每个人都可以自如地运用它,用时而悠扬、时而激情、时而忧伤、时而高亢的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唱歌--这一最普遍的音乐活动就成为了我们音乐教学中最为常见的形式,有些人甚至把音乐课称为唱歌课,把我们成为唱歌老师.唱歌简单吗?有人说唱歌还不容易,耳朵不聋,嗓子不哑我就会唱歌.  相似文献   

13.
一、激发学趣,初读古诗   课前五分钟,教室里已经开始了古诗背诵比赛.张老师分组选代表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小组代表刚起个头.全组同学立刻齐声响应.张老师请同学说喜欢这些古诗的理由,孩子们纷纷说:"我两三岁就会背了"、"这首古诗很美"、"背起来很顺口"、"这首诗写得有趣"等等.在轻松的课前热身活动中,孩子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被进一步激发.正式上课.张老师在表扬了孩子们后,出示并板书课题,然后请学生齐读课题.……  相似文献   

14.
美术课上     
"丁零零",上课铃响了,这节是美术课,也是同学们最喜爱的一节课.美术教师走了进来,说:"同学们,这节课主要画自己的同学--"美术老师的话立刻被一片哄闹声打断了,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发出"啊"的声音.  相似文献   

15.
我曾读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美国的一所幼儿园里,老师布置幼儿画画,孩子们可以根据需要向老师要画纸,画完一张可以再要一张.  相似文献   

16.
一次参加观摩活动,我看到孩子们在进行了有趣的游戏后,兴奋不已,总也平静不下来,尽管老师提醒了多次,但仍没有多大作用.这时,老师提高了嗓音严肃地说:"我已经说过多次了,你们还是不听,我很生气."刚说完她马上用手掩了一下嘴说:"对不起--我很难过."  相似文献   

17.
前两天在一本杂志上读到张丽钧的一篇文章,张老师讲了这样一则故事:雨后初晴,幼儿园的老师带一队天真烂漫的孩子走在马路上。路上有许多水洼,老师再三叮嘱孩子们要跟在她的身后,老师绕开水洼左拐右拐,孩子们也跟着老师绕,看着这一支走成了"S"型的队伍,行人为之瞩目,感受到老师浓浓的关爱。而这一现象,却引起了一位心理学教授深深的喟叹:老师啊,您带孩子们绕开了什么?  相似文献   

18.
2003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由于疫情仍紧张,我们不得不既要为孩子们创造节日的快乐氛围,还得严格按照防"非典"要求,认真做好防非工作,因此学校例行的集中庆祝表彰活动只能暂停.面对防非形势,怎样把孩子们的节日办得充满情趣,热热闹闹呢?我征求部分领导、老师和学生的意见.老师和学生的意见非常一致,就是化整为零--以班为单位,开展小型、多样、个性突出的庆祝活动.  相似文献   

19.
"童心课堂,童心做主"在课堂上求真、探索、有序、活泼、愉悦、和谐,把小组学习与单元整体教学彻底地融合在一起。课堂变得有趣多了,孩子也彻底地转变了角色,时而是老师,时而是学生;时而是主角,时而是旁观者;时而是主考官,时而是参赛者。集中小组的力量,在讨论研究中孩子们集众人之力,展集体的智慧。在求真中探索,在有序中进行,体现着愉悦与和谐,孩子们的活泼在课堂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20.
案例:"我把老师杀了!" 一堂语文课上,一位老师正在上小学语文第二册"复习六"中的一篇短文:古时候,一个人背着大包袱骑着毛驴赶路,路边一个人问他:"你怎么不把包袱放在驴背上呢?"那个人说:"我才不会那么傻呢!毛驴驮着我已经够累了,我怎么还能把包袱放在驴背上呢?"这时,上课的老师给孩子们提了一个问题:那人究竟傻不傻?我真没想到.问题刚一提出来,教室里面就像开了锅似的,有的学生大声说那人傻,有的学生更大声的说那人不傻,简直是在比声音大小.这时,这老师灵机一动,既然孩子们有了说话的欲望,何不顺水推舟,让他们来一场辩论赛,正好进行口语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