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经常使用“智商”一词来描绘一个人的聪明程度,但恐怕很少有人能准确地说出这一个词的真正内涵.也正因为人的智力的复杂性,要准确客观地测量人的智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相似文献   

2.
情绪智力是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对当前情绪智力的测量工具研究进行了梳理,介绍了主要的情绪智力测量问卷及其在情绪智力研究发展中的局限,对新的测量范式——情境判断测验在情绪智力测量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孙淑云  张姝洁 《教育探索》2004,(12):103-103
要谈情商(EQ),还得先从智商(IQ)说起。智商是指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智力是人们对事物的观察和理解,并运用其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力表现在观察、记忆、联想、注意、创造、判断以及思考等方面。 情商(EQ)是情绪智商的简称。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情绪管理和准确分析他人情绪并与之建立和谐关系的一种综合能力。是来自一个人心灵的力量。在现实生活中"高  相似文献   

4.
多少年来,英语词汇教学在很多情况下忽视了词的特定的语言环境,往往是孤立地教词.结果,许多学生学习英语,尽管已经掌握了一些语法规则,并且"记住"了一定的词汇,却不能准确把握词的具体意义,有的学生甚至写不出正确的句子,更不用说得体地运用英语去表情达意地进行交际了.把"语境理论"引入英语课堂,采用"词汇语境教学法"是提高英语词汇教学效果的一个突破口,是改革英语词汇教学的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一、掌握猜词技巧   这是学习语言不可避免要过的一关.因为一个人不可能知道所有词的意思.有些词不影响对文章的理解可忽视不计.但有些词却是相当关键的,如:在please keep your book handy句子中这个词就非常重要,如你不知道,就很难准确地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   ……  相似文献   

6.
"溜须拍马"这个词是用来形容对他人阿谀逢迎,不切实际甚至虚妄地夸大、"赞扬",以博取对方好感.很明显,这是一个贬义词.其实,这个词原是由意思相同的两个词构成——"溜须"与"拍马". "溜须"一词原于宋朝名相寇准.寇准有一门生叫丁谓,一次二人共同进餐,寇准的胡须上不小心沾上一颗饭粒.丁谓瞧见,忙上前将其从寇准的胡须上小心顺下,并将老师的胡须梳理整齐,极尽奴媚之相.后来称丁谓这种行为是"溜须".  相似文献   

7.
智商是智力商数(Intelligence Quotient)的简称,用“IQ”表示.“智商=智力年龄÷实足年龄×100”.式中智力年龄简称智龄,也称心理年龄.它是指智力达到某一年龄水平,用来衡量一个人智力高低的尺度.智力年龄是以测验获得的分数作为依据.测验的题目按年龄分组,例如一个10岁儿童经测验通过了10岁这一组测验题目,他的智力年龄就是10岁;若测验通过了11岁这一组测验项目,则这个儿童的智力年龄就是11岁.这就是人的智力用年龄表示的方法.因此,智力测量是测量人的智力及其发展水平的工具.智力测验的方案设计、测验题目的标准化、施测环境的标准化、测验题目答案、计分的规范化等都会影响测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问卷研究是通过书面的方式,根据严格设计的题目或问题向研究对象收集资料和数据的一种方法.问卷是由questionnaire这个词翻译过来的,它的原意是指"一组问题"(a set of questions)或"问题的集合"(a collection of questions)[1].  相似文献   

9.
“情绪智力”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Salevey 和 Mayer 在1990年提出,并在《what is emotional in-telligence》中对情绪智力做了详尽的论述。此后,情绪智力的内容一直在丰富之中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并被定义为:“一种能准确地觉察自己及他人情绪、评价和表达、理解和感悟并有效地调控、利用情绪以助人智力发展的能力。”越来越多的研  相似文献   

10.
一、随机化区组设计的目的和性质在教育研究中,往往有一些非实验因子与实验因子一起对实验结果发生影响,并产生系统误差.我们将这种因子称为共变因子.例如,在第一讲中三种教法比较实验中的智力水平,就是一种共变因子.那么在这一教法的比较研究中,如何通过改进实验设计来消除(或控制)共变因子——智力水平的影响呢?诚然,增大样本含量,使智力水平真正成为随机因子是一种途径.本讲主要介绍另一种行之有效的实验设计——随机化区组设计,对共变因子加以控制.经过测量,我们可将智力水平相同或相近的三个学生组成一个区组(又叫层级),共组成8个区组.然后将同一区组的三名学生随机地安排到三个处理(指教法)内进行教学实验.这便是随机化区组设计,又称处理对层级设计.这样设置区组的目的无非是使同一区组内各实验单元(表2·2指学生)的共变因子尽可能地"均匀些".经此安排后,便只有区组内的变异会  相似文献   

11.
彩虹项目(The Rainbow Proiect)测验以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为基础,将智力理论及其测量技术与美国大学入学考试相结合,旨在更加准确地测量成功的大学学习所需要的能力水平,以改进美国传统的SAT、ACT等大学入学考试.彩虹测验努力在两方面做出改进:一是增加大学入学考试的预测效度,提高它们对大学平均成绩(GPA)的解释率;二是尽可能减少大学入学考试在不同种族上的分数分布差异,使考试更具公平性.彩虹测验是美国大学招考中的一种新动向,斯腾伯格等人正在对其测验效度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12.
在智力测试中常听到“门萨(Mensa)这个词.什么意思呢? 原来,“门萨”这个词具有“智力奥林匹克”、“智慧出类拔萃”之意,极富挑战性.智力难题对许多人来说,具有无穷的魅力.在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成立了一个新的文化群体——“门萨”(Mensa)协会,很快这个协会就发展成为国际社团.全世界有几十万人通过考试并参加了这个社团.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说"文风三性",即要求准确、鲜明、生动.其实,自然语言中的许多词,如果用严格的逻辑和精密的教学去衡量,是很不严密的.比如说人,单个的人,一部分人,所有的人——其外延在逻辑中是迥然不同的."来人了"中的"人"的外延可能是指某一个人."人是哺乳动物","人皆有一死"中的"人",其外延却包括全部人.但"人剥削人"中的两个"人"的外延比第二个"人"的外延要小得多,因为在任何一个剥削社会里,剥削  相似文献   

14.
在表达空位的补位机制作用下,"草根"、"山寨"两词适合人的认知规律,以中性而又形象的附加义为补位要素,进入现代汉语"平民"、"模仿"两类词族"中性化而又形象"这一表达空位,从而在中国当前的社会语境中很快成为一个流行词,两词也成为记录时代文化的文化词.这种共同语吸收流行词汇填补其表达空位的机制有力地证明了语言是一个动态开放的记载文化的系统.  相似文献   

15.
在张香永身上,人们会清晰地明辨出"职业"与"事业"两词的区别:职业是人们用以谋生的一项工作,而事业则是一个人的精神寄托,是一个人一生执着地为之献身的目标和追求目标的活动.张香永则是一个将职业实实在在当作事业来追求的人.因此,他的一生便与他为之奋斗的北京商贸学校分不开了.  相似文献   

16.
深入、准确地细读文本,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需要,更是一个人享受阅读,品味文学之美的过程,下面以<将相和>为例谈谈我是怎样细读文本的. 一、"跳出庐山看庐山"--把握结构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谈道:文本细读,要求我们不能像以往那样,自以为是地抓住一句话,两个词,片言只语,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造成对文本的曲解或误读.文本细读,"结构"是一个不容小觑的"点",而这恰恰是我们以前忽略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目的:编制7-9岁儿童多元智力评定问卷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方法:496名7-9岁儿童接受测验,使用SPSS13.5和LISREL8.5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该问卷所有项目的 Pearson相关系数在0.4602-0.8047之间;问卷同质信度中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在0.7933-0.9130之间;各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7095-0.9200之间;各分问卷与总问卷的相关系数在0.9204-0.9425之间;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测量数据与问卷结构拟合良好.结论:7-9岁儿童多元智力评定问卷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指标,能作为研究儿童多元智力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8.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学习,引起教师角色、教与学方面的变革,在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试图在其理论基础上设计和探讨几种小学英语教学活动设计。一、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理论加德纳认为智力并不是一个容易“被测量”的东西。目前能测量的东西仅仅是语言和数学逻辑。如果一定要去测量智力,应侧重于该智力所要解决的问题或在运用该智力时表现出来的创造力。这样,在加德纳看来,智力是一种或一组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或制造出在一种或多种文化背景中被认为是…  相似文献   

19.
“宅”词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宅"是最近较为流行的一个新词语.它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宅",是一个地道的外来词,源于日本."宅"词新义在中国本土化后,出现了一批宅族词.从"宅"到"宅文化"再到"宅经济",这些词深刻地反映了当今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并对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理念作了很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20.
<正>"三张问卷"既是江苏职教的时代命题,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需要面对的永恒主题。窃以为,要破解当前人们无奈选择职业教育的困境,需要紧扣以下三个关键点。一、改革招生考试制度,让学生有真正的自主选择权现有的招生考试制度,无论是在考试内容要求上,还是在招生制度设计上,都不利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从考试内容来看,不管是中考还是高考,重点考查的是应试者的智力,更为准确地说是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