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塑造了一批身份特殊的"留洋者",他们代表了西方现代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决裂,以拯救者的姿势给女性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但由于多种合力因素的影响,他们同样沦为特定时代的牺牲品.动荡的社会现实和畸形的家庭环境是张爱玲塑造这批"留洋者"的原因,她企盼以西方现代文明来批判僵化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人类寻求解放的新途径.从这点而言.张爱玲无疑继承了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五四"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2.
王慧开 《绥化学院学报》2013,(12):93-95,134
张爱玲一生深受中西文化的影响,张爱玲作品中有许多表现中国和异族形象的叙述,在小说中叙述中国“自我”和异族“他者”,站在民主理性的西方文化立场批判中国,展现腐朽衰败的中国形象,站在伦理和道德的中国传统文化立场通过叙述“他者”,否定和排斥异族,展现丑陋虚伪的异族形象.通过小说中塑造的这些形象,可以看出张爱玲陷入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之后的迷茫与文化选择的尴尬,使小说呈现出苍凉的文化蕴味.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张爱玲的创作分析了其文化构成,从两个方面探讨了张爱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她的出身和家庭环境先天性的影响到传统文化对她的浸润,这种深厚的联系在她作品中随时流露出来,就象盐溶于水;同时,她后来接受的西方文化的教育背景又使她处处以西方文化的眼光来观照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是儒家伦理和男权文化压迫下的"他者"。对女性"他者"存在的批判显示了张爱玲的自主性意识,对日常生活中女性的欲求和疯狂施虐背后变态自主的描写,彰显了张爱玲的女性自主性话语权。她的小说追求婚姻道德中的两性平等,改写了传统文化中主从、尊卑、太阳与月亮式的男女关系,解构、颠覆了传统的两性关系,在性别认同中建构女性平等的话语权。女性个人意识逐步增强,开始争取自我权利,实现个人价值和自我尊严,成为工具性和目的性相统一的主体性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在中国文学转型时期,用笔塑造了一个封闭式、独立于主流之外的"孤岛"空间。一方面,"孤岛"空间是张爱玲日常生活题材的叙事空间,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人物关系和内心情感,展现出她对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照;另一方面,"孤岛"空间是张爱玲客观冷静的创作态度统领下的带有作者隐含话语的文学空间,体现她既都市又民间、既传统又现代的立场。这一立场奠定张爱玲在都市民间道路与传统和现代交融上的开拓意义,为她在海派文化和现代都市市民文学传统中寻找到其独特的定位。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现代女作家张爱玲不但是文学与文化界研究的重点对象,也是大众传媒、影视界热炒的作家。人们对张爱玲其人和作品的评价不同.看法各异,但把张爱玲看成是一个追求时尚、倾慕现代生活的作家,甚至给她贴上流行时尚标签的做法非常普遍。本文对张爱玲的创作思想和小说文本进行了分析,说对现代文明和金钱社会采取了彻底的否定态度,她的作品反映了她文化精神的中国传统内核,其创作主题不是在倾慕现代,而是在呼唤传统。  相似文献   

7.
母亲形象的塑造历来是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中国文学史上传统作家所描写的母亲大多具有伟大、无私、圣洁的形象。然而,现代著名女作家张爱玲以她对生活冷静的观察与体验,用"罪恶母亲"为主题改写了传统母亲形象。她建构的母亲文本内涵丰富,将解构的笔伸向母性深层,表达了具有现代意识的女作家对传统母亲形象的颠覆与超越,使母亲形象成为一个只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8.
教会学校让张爱玲领悟和懂得了基督与基督精神.对基督教义的吸收、批判、扬弃,是张爱玲人生成长及日后文学创作的重要方面.这种内在的西方文化精神的影响,铸成了她小说创作中西文化精神的有机融汇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文学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在寻找中西方文化、文学艺术相互融合、相互勾连的道路,这一过程到40年代海派作家那里,达到了一个高潮。张爱玲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张爱玲不仅从西方高雅文学和通俗文学中汲取营养,而且她创作的中国古典文学背景,也非常明显,在这种辽远的中西方文化、文学背景下,张爱玲将现代以来中国文学的两大基本传统连接起来。  相似文献   

10.
原始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是以尚古的文化现象和思潮来质疑现代文明的现状,要求返璞归真。沈从文以"乡下人"的独特视角来排拒城市文明的侵扰,把湘西文化作为审视现代都市理性文化的反观之镜。他在文字世界中构筑了一个"中国梦",其书写行为正暗合了西方社会重新寻找文化"他者"、把"他者"文化作为反观之镜来实现自我批判和自我更新,两者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是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一个奇特的存在。她小说中的“月亮”意象丰富、新颖、别致,可分为不带杀机与带有或充满杀机的“月亮”。这意象的创造是张爱玲对传统文化及西方现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郑丽丽 《德州学院学报》2006,22(1):38-39,45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普通的与传奇的、熟悉的与陌生的、现代的与传统的巧妙地调合在了一起, 形成了一种崭新的叙事方式。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就在她的叙事中表现了出来。她不但在男性形象塑造中表达了她的女性观,而且在女性形象塑造中进一步剖析了她对于中国男权(父权)社会的认识。父亲的缺席与母亲的在场,成了张爱玲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的小说以一种异于常人的情感体验,书写了一群非常态的母亲形象,颠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母亲的伟大形象,她所塑造的母亲,自私、病态为其标签,对母亲与儿女关系的刻画更是从另一个角度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索。  相似文献   

14.
在"追求现代性"的历史趋势和时代潮流的影响下,在沪港洋场社会长大并接受现代教育的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对现代性的追求是显性的。但作为"最后的贵族",张爱玲的小说中还隐含着反现代性叙事。从她对人的非理性的认同、对现代文明的厌倦、对历史文明发展的悲观认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迷恋等隐性叙事中可以窥见她的反现代性倾向。  相似文献   

15.
《百年孤独》的作者立足于拉美的文化传统,对西方近代理性精神进行了结构式的批判清理.但他又不囿于民族主义的樊篱,把过去、现在和未来并置在一起,将西方文化和拉美的传统文化并置在一起进行审视、考察,在时间循环之中对拉美传统文化也给予了结构式的批判.这表现了马尔克斯在寻找现代文明与文化传统之间新的连接点时的顿悟.  相似文献   

16.
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社会所遭遇的"现代性"困境,垮掉派对支配西方主流社会的工具理性以及逻格斯传统展开深刻反思和严厉批判,常常显露出叛离传统的一面。但就哲学资源来说,垮掉派所借鉴的佛禅道学和超验主义均来自东西方传统文化体系之内。这些哲学资源所内蕴的生命本真和心性因子在被激活、改造之后,与存在主义哲学在"后现代主义"结点上实现了深层化合,成为纠偏现代文明畸态的利器。以反传统姿态出现的垮掉派,究其实质仍是借镜东方、借力传统而推进现代性批判和先锋创造的。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小说中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不可忽视的是她小说中又糅合了西方文化,所以她的小说有对传统文化的超越和发展,形成了其独树一帜的小说风格。  相似文献   

18.
东方主义是一门学科,东方总是作为一个与西方对立的“他者”形象出现。《金锁记》的英译本是张爱玲想打入英语主流世界的一个努力,表现了明显的东方主义色彩,译本中出现了异化、增译和意义明晰化等特点。但是张爱玲并没有成功,因为美国读者对她所创造的“他者”不感兴趣,她所确立的旧中国保守的女性形象激不起他们的窥视欲望。  相似文献   

19.
西方的启蒙文学、感伤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等代表性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蕴含着自然与文明对立的主题。西方文学的自然与文明对立主题,是具有现代性的主题。现代性是处在现代条件下的人对现代文明的感觉和态度。18世纪以来的西方众多作家赞美大自然和自然人性,批判现代文明,使其作品具有了现代性特质;作品所表现的以自然对抗文明的主题,具有了现代性批判的深度。西方作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现代性批判主题,并不意味着他们故意要与现代文明唱反调,而是为了呵护本真自然的人性、守护人类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0.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考察张爱玲对自译文本的选择,揭示其自译文本再现西方对中国神秘、落后、堕落和暴力的刻板印象以及西方人对中国政治体制和中国共产党持有的批判和鄙夷态度,其理由在于只有表现中国的东方"他者"形象的文本才能够引起西方读者的窥视和阅读欲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