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中有一段“已而得舟避诸州,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这里的“四明”,历来的注释家,从他们选编的《历代文选》到“史书典籍”,不是把它注为“今浙江鄞县”就是注作“鄞县四明山”,而为数众多的古文选本竟干脆直注“今浙江宁波市”,这些均有违史实。古人所称的“四明”并非都确指今宁波市或鄞县四明山,它往往是泛指古代明州即今之宁波一带,根据朝代的不同,有时还包括今舟山、绍兴、台州的一部分。所谓泛指,究其原因有二: 据《雍正宁波府志》载:“……四明之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阿拉宁波话》一书中的一节。《阿拉宁波话》是一本学术性与通俗性相结合的方言著作,全书共分方言词、短语、谚语、歇后语、谜语、绕口令、歌谣以及附录等八个部分,即将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本文即选自“方言词”之“虚词”部分。宁波方言的虚词极为丰富,其中有些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功能是普通话无法替代的。然而迄今为止,对宁波方言虚词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享誉海内外的《鄞县通志》其“方言”部分所收列的虚词不过四、五十条,当今一些研究宁波方言的学者也很少涉及虚词的研究。《阿拉宁波话》则对宁波方言虚词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搜集、整理和描写,共收虚词二百三、四十条。限于篇  相似文献   

3.
清代鄞县籍书画家陈撰长期流寓扬州,是“扬州八怪”中艺术成就较为突出的一家,但迄今尚未引起研究者的注目。本文综罗有关史料,首次对陈撰的生平事迹作了较为详细的考证,纠正了学界的不少误传。  相似文献   

4.
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二载陈逖为贞明年间状元,但未指明具体年份,清·徐松《登科记考》卷二五也认为他是状元,将他置于贞明四年(918年)戊寅科,并注明:“附此俟考”,并无佐证,笔者认为放在本年是对的。有一条佐证:《潘湖俊儒》一书提到泉州另一状元黄仁颖明经及第于贞明四年,而这年恰好陈逖于进士考试中夺魁,《记考》卷二五转引《太平广记》所引《稽神录》也说:“贞明中”陈逖中状元,同年黄仁颖明经及第。不过,也有可能是循环论证,即《潘湖俊儒》在这个问题上依据的是《记考》。 关于陈逖的字号、生平、仕历等,《谈荟…  相似文献   

5.
《通鉴》问世已来,研究者颇多.但对其年代学方法,自洪迈以来多限于指摘其用后元的弊端,绝少论及其成就。本文拟从《通鉴目录》的作用及《通鉴》的历法划一这两个方面,对《通鉴》的年代学体例提出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曾在现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大宝山麓拜师,不仅记载在口碑文学中,《四明丛书》、《慈溪县志》等史料上也有所记载。他的《三国演义》、《忠义水浒》等著作有宁波人情风物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自从宋代元丰七年 (公元 1 0 84年 )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告成以来 ,九百多年间 ,以史事编年为特征的通鉴体著作不断问世。计两宋时期编撰的有 :刘恕的《通鉴外纪》,金履祥的《通鉴前编》,朱熹的《通鉴纲目》,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刘时举的《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元代有陈柽的《通鉴续编》;明代有薛应和王宗沐分别编写的《宋元资治通鉴》;清代则有徐乾学编成的《资治通鉴后编》,乾隆御批的《通鉴辑览》,毕沅主编的《续资治通鉴》(记载宋辽金元历史 ) ,夏燮的《明通鉴》等。这些通鉴体的著作 ,都是记述…  相似文献   

8.
《芋老人传》选自《春酒堂遗书》。作者周容(1619——1679)字茂三,明末清初鄞县(现浙江鄞县)人。明诸生(明、清两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明亡后,一度剃发为僧。后清廷开博学鸿词科,朝臣争欲荐他应试,他以死力辞不赴。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春酒堂文集序》说他“几于每饭不忘故国,黍离麦秀之音,读之令人魂断。”他还工书善画能诗。著有《春酒堂诗集》《春酒堂文集》等。  相似文献   

9.
说“牙签”     
袁逸 《教师博览》2012,(5):55-55
《鄞县志》有载:该地世家大族史氏,家藏“牙签最富”。史氏在南宋居相称雄,盛极一时,民间有传说。全国的中秋节都在八月十五过,而宁波的中秋节则一定是在八月十六过的。其所以有别于各地,乃是当年为了等候从京城临安赶回来过节的史相国,  相似文献   

10.
前 言鲁迅说:“中国有许多妖魔鬼怪,专喜欢杀害有出息的人,尤其是孩子。”《神童诗》就是儒家恶魔专为杀害孩子而编造的一本宣扬孔孟之道的启蒙坏书。关于《神童诗》的来历,明末朱国祯在《涌幢小品》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宋朝人汪洙,鄞县(浙江宁波)人,官至观文殿大学士。据说他在八、九岁时就善诗赋,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大辞典》第一版1200页:“姚燮字梅伯,一字复庄。”依据可能是清宝山人蒋敦复的《例授文林郎即选知县姚君墓志铭》。实误。依据有:一、姚氏故乡的《镇海县志》和清代鄞县人董沛的《姚梅伯题任渭长人物》《姚复庄先生墓表》均称姚氏号复庄。二、姚燮次子景夔字拊仲,号小复。三、姚燮此号是有其独特来历的:道光二十三年夏,姚氏病入膏肓,多方医疗无效,后经人劝说,入宁波北郊玉清道院养病,一日,“恍惚中若有人告之者:‘多作绮语,当入无间狱,不独疾之不愈也!’”又有人说;其病是他“昵于情,入邪曲”之故也。姚燮原曾受过鄞县大梅山道人梅福的思想严重薰染,至此猛然悔悟,认为自己曾作《退红衫》《梅心雪》和《十洲寄语》等艳情之  相似文献   

12.
秋风送爽,金桔散发出芳香,第六届全国《金瓶梅》学术讨论会,于1993年9月14日至19日在浙江省鄞县召开。自1985年6月首届全国《金瓶梅》学术讨论会在徐州召开以来。先后在徐州、扬州、临清、长春召开了五次国内会议,在徐州、枣庄召开了两次国际性会议。这次是由鄞县人民政府和宁波师范学院承办的第六届全国讨论会,在鄞县党政领导的关心和会议组委会的努力下,为代表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为“金学”的大繁荣、大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上海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客籍人大量流入上海,促进了上海的经济发展。上海开埠后浙江宁波人大量涌入,宁波帮逐渐崛起,至民国时期达到鼎盛,对近代上海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上海宁波帮概况 上海的宁波帮,是指旧宁波府所属鄞县、奉化、慈溪、镇海、定海、象山等县的工商业者为主体所结成的团体。它以乡谊为纽带,以经济为后盾,不断发展,颇具凝聚力与影响力。 1797年(嘉庆二年),在沪的“四明同乡之从宦服贾者”捐资置地,以浙东四明山为名,建立起上海四明公所。以此为标志,宁波帮作为客帮始在上海形成。发展至十九世纪初,宁波帮在沪的经营范围已经涉及沙船、钱庄、糖、银杏、绸布、药材、海产及南北货等行业了。由于宁波  相似文献   

14.
宁波为浙江重镇,地处东海之滨,交通便捷,在我国对外关系史上曾起过重要的作用。宁波北为杭州湾,与江苏省南部一水相隔,距上海仅一百四十浬;南为象山港、三门湾,与浙江南部重镇温州相峙;东濒舟山群岛,为宁波的天然屏障,扼东南沿海之咽喉,形势险要,海运发达。宁波西侧为四明山区,其余脉分两支向东北与东南绵展,遥抱整个宁波平原。奉化江北流,余姚江西来,皆汇于宁波之“三江口”,合为甬江,东流入海。远在四千年前,宁波为夏朝少康时代越国之一部分,尚属蛮荒之地或为荒凉之渔村。周朝置“鄞”及“句章”。秦时(公元前222年)建置“鄮县”。据《四蕃志》:“有海人(注一)持货,贸易于此,故以名山。”其地在今之鄞县五乡、宝幢一带。汉及两晋,皆为会稽郡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近现代史上,陈垣是一位饮誉海内外、深受人们尊敬的教育家、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继往开来、成就卓著的文献学家。其所著《国佛教史籍概论》、《二十史朔闰表》、《中西回史日历》、《史讳举例》、《校勘学释例》、《旧五代史辑本发覆》、《通鉴胡注表微》等,既是史学名著,又是文献学的杰作,极负盛名。从文献学的角度对陈垣的文献学思想及其建树展开研究,无论对加强  相似文献   

16.
<正>《女作家白薇》是陈第雄同志继电视连续剧《白薇》之后创作的反映郴籍著名女作家白薇生平事迹的又一长篇力作.全书近30万字.《郴州文学》近水楼台先得月,在书稿付梓之前,从1994年第一期起予以连载,1996年第四期续完.  相似文献   

17.
明清之际,研究《通鉴》的学者很多,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解放前后,又有不少学者致力于《通鉴》的研究,取得不少重要成就,但在研究中也存在一些偏向。例如偏重于《通鉴》一书本身的思想内容及史料价值方面的研究,而从中国史学发展史的角度作系统全面的研究就很不够。笔者在探索司马光史学思想中写成此义,旨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从历史编纂学方面粗略地探讨《通鉴》的编修过程。  相似文献   

18.
《通鉴》与新、旧《唐书》修成的时间各不相同,而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比较而言,《新唐书》是在《旧唐书》的基础上增删了不少史料写成的,这种增删又未必全好,所以它们各有优缺点。《通鉴》则是对两《唐书》的材料“择善而从”,又旁证博引,使材料更确切可靠,这就注定了《通鉴·唐纪》在研究唐史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通鉴》的故事性很强。它在每年中所记各事,既与前后相关联,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既反映一定的历史要义,又有故事情节。新近有《通鉴故事一百篇》一书行世,可以说抓住了《通鉴》故事性强的这个特点。司马光通过一个个互相连贯的故事来说明一些大道理,这就较那些干巴巴的说教更能吸引读者。  相似文献   

20.
唐代的宁波籍诗人,姚江虞世南雄视唐初,继之者胡幽贞,吴商浩、孙郃、林无隐诸家,单联双句,分有唐之一数,使寂寥的诗坛出现了几声响动。但最为嫣然秀出的,要推释宗亮,有诗三百余首,并碑、赞、颂,合集行世。然而,网罗大备的《全唐诗》及其外编,竟未收其只字。数百年来,宗亮之诗散佚几尽,其沙门诸友贯霜、栖梧、不吟遗诗亦荡然无存,殊为可惜。宗亮,亦称元亮、富亮、亮闍黎、家傍月山而居,因号月山、月庵、月僧。奉化冯氏子。能文,善谈论,工画山水。开成(836—840)中剃落纳法,方事毗尼,居鄞县开元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