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金瓶梅》中的西门庆由一个破落户财主一跃而成为一个拥有万贯家财的富商决不是偶然的。,这是由他的商人本质所决定的。虽然西门庆通常被看作是集地主、官僚、商人于一身的人物,但是从本质上说,他主要还是一个商人。西门庆经商的场所不仅在商场,甚至在官场和情场,他都能把他的“商业”经营得有声有色。西门庆作为中国本土的封建商人,还具有他一定的代表性。他代表了中国早期的封建商人,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封建商人的一切恶习。可以说,西门庆是中国商人的集大成者,他代表着中国封建商人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2.
魔力之手     
当代最杰出的日本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是蜚声乐坛世界级的指挥大师。只要他站在指挥台上,面对乐队,他就精力充沛,充满激情,一点也不像一个七十岁的老人。听众说“他有一双魔力的手”,这双手可以轻而易举把听众带人音乐世界。他对中国情有独钟,他有着浓浓的中国情结。1935年小泽征尔在中国沈阳出生,他在北京度过了童年。  相似文献   

3.
石菊 《天津教育》2007,(1):31-31
从教数十载,读过教育名著若干,但我感到最亲切、最爱读的还是陶行知先生的著作。陶先生是令人景仰的中国教育家。他早年留洋,学贯中西,融中西文化精华于一身:他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了中国本土的教育理论,符合中国国情;他通俗为文,贴近生活,学了他的理论就能指导教育实践。他的著作是教育理论的宝库、教育改革的指南,堪称中国教育经典。  相似文献   

4.
胡适是一个十分矛盾的人物,他带着中国的问题与其宋学的家学渊源而理解美国,同时又以西学观念为前见理解中国。他观念中的美国与中国其实都是作为具有主观色彩的幻像而存在的。在美国,他代表的是东方文化;在中国,他又代表着西方文化。这种双重的身份带来的是他与两个世界的双重的疏离。胡适在中西文化上遭遇的解释学困境具有普遍的原型意义,他是中国现代性的化身。  相似文献   

5.
流浪姊妹星     
2008年,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曾三次访问中国,特别喜欢老舍先生的小说,但是对于中国读者而言,他仍然是一个比较小众化的作家。《流浪的星星》创作于1992年,是他回归古典叙事之作。这一年.他来中国的时候,把此书送给了中国的翻译家,并在扉页上特意画了一颗小星星。  相似文献   

6.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倡议和实践。他创立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使中国军队开始走上近代化;他创立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矿企业,刺激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他建立了中国首例的轮船公司、铁路和电报事业,开创了中国交通、电讯事业的近代化;他派遣了留学生,设立翻译局和各种技术专科学校,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科技人才。李鸿章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弗德先生是法国人,1968年出生在巴黎附近的一个城市,在巴黎读的大学?他很喜欢中国的武术,在巴黎工作时,他跟着一位北京体育学院武术系毕业的女老师学了,4年武术,从她那里知道了少林寺。他对中国的武术和文化都非常向往,1997年来到中国,他曾在电视台主持过50集的英语节目,并任一部大型教育记录片的英语主持人。现在他是加拿大一个国际教育机构在中国的负责人。  相似文献   

8.
成中英是当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多年来,他在海外为传播中国文化,推进中国文化的世界化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对中国文化所持的态度是“推陈出新”,他的关于中国文化现代化和世界化的理论见解以及他的“新‘新儒学’”理论体系的构想,正是这一精神的体现。从他的思想中可以反映出当代新儒家新的心态和新的走向。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在抒情持的艺术上作出了多方面的探索,为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其他人无法代替的贡献:他的抒情诗是中国新诗由自由散漫到严谨含蕴的桥梁,他是中国新诗体式的开拓,他是中国新诗技巧的集大成。他的诗歌艺术探索对今天的中国诗歌理论与创作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赵树理是“山药蛋派”的代表性作家。这一称号无疑包含着这样的理解:土气,没有文化底蕴。那么赵树理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便可以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本文认为赵树理接受的启蒙文化便是中国古代文化,他有着深厚的中国古代文化功底。后来虽然为新文化服务,但中国古代文化仍对他发生着很大的影响。这表现在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偏爱上,对于曲艺这种传统形式的利用和理解上,表现在他小说创造上的各个方面。可以说赵树理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继续是全面的,没有中国古代文化,他的作品就会是另一个面貌。  相似文献   

11.
毛姆的小说在我国拥有大批读者,其作品有着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技巧。毛姆本人对小说叙事理论也多有认识。本文从文本出发,结合小说叙事学理论,对作家作品中的第一人称叙述、逆转与呼应等手法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南方谈话对人的全面发展虽没有直接表述,但从他精辟的见解的底蕴中可以寻得指导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律与范式。  相似文献   

13.
贝祖诒与《1948年援华法》关系密切。从当时的客观情况以及贝祖诒具有的条件而言,他是主持求援工作的最佳人选。贝祖诒一方面抓住美国的政治要求,表明国民党"改革"的决心,另一方面利用国会内外的亲国民党势力向国务院施加压力,推动美国采取积极的援华政策。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通过《1948年援华法》间接介入中国内战。贝祖诒虽为国民党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的稻草,却依旧没能改变国民政府失败的宿命。  相似文献   

14.
粱启超是中国较早接触到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的人。他对社会主义以及在当时中国的实践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基于宪政改革的政治立场,他没有真正懂得科学社会主义,也坚决反对在当时的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但对于促动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与深入探索,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沈家本是运用西方法律来改造中国的第一人,研究中国的近代法律思想大多从其开始。沈家本的法律观念可以从其著作中表现出来,本文通过以沈氏的代表著作为出发点,对他的法律思想进行评析,为现代法制研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本人通过对中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的作品《道德经》的认真研读,认为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坚守者,一个辩证法思想的体现者,一个养生之道的实践者,一个无神论的宣扬者……总之,《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相似文献   

17.
沈家本是中国法制近代化的第一人,他毕生从事法律实践和法学研究工作。他的法制思想中一定程度体现出人权观念,如平等思想、人身自由权和人的生命健康权等。虽然与现代的人权思想相比,沈家本对人权的理解显得很不成熟,但是对当时的中国来说,他的思想具有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七月诗派中坚力量的艾青,其诗歌创作的真正开始和成熟是在1940年代。他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风格和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诗歌创作技巧融汇在一起,以自己的诗歌创作建构起了一个宏大的“现代中国”形象,同时也体现了现实主义诗歌在1940年代所能达致的成就。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七月诗派中坚力量的艾青,其诗歌创作的真正开始和成熟是在1940年代。他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风格和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诗歌创作技巧融汇在一起,以自己的诗歌创作建构起了一个宏大的“现代中国”形象,同时也体现了现实主义诗歌在1940年代所能达致的成就。  相似文献   

20.
近现代中国在接受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促进本国社会变革方面,走着艰难曲折的道路。邓小平所倡导的由经济体制到政治体制的改革,以及他所追求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倡导“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供了历史前提。中共“十六大”以后,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建立能源节约型社会,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科学发展观,更是为科学技术促进中国社会变革,找到了实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