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二拍》的描写中,长期遭受压抑的商贾形象有了根本性的改观:商业地位与商贾人格获得提高与尊重,行商为贾的意义定位受到重视,社会价值观发生移位;经商做贾开始成为人们值得为之奋斗的人生目标,科举不再被视为唯一的进取之路,个体人生观亦出现嬗变。如此变易,显示出晚明文化语境中价值评判原则内新的历史趋尚。  相似文献   

2.
《散家财天赐老生儿》与《东堂老劝破家子弟》是元杂剧中较有代表性的反映商人生活的作品。从两剧主人公刘从善与东堂老形象对比分析及其产生背景的探讨中,可以透视元代商贾阶层的生存状况和特定心理状态。同时,这两个形象亦体现了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人们的价值观念从传统的社会规范中不断背离所发生的潜在且深刻的变革。  相似文献   

3.
从《郁离子》看元代末期对商人态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商贾形象直到明代才作为正面形象大量出现。而在刘基创作于元末的寓言散文集《郁离子》中,已经透露了对部分商人的肯定态度,并对商人经商期间的所承担的风险和旅途的困苦作了一定描绘,是文学史上商人形象系列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元末出现的对商人态度的变化与元代商品经济的发达及传统观念对商人的态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该文从唐代商业题材诗歌人手,分别从商贾之乐、商贾之苦、商贾之爱三个方面论述了唐诗中受批判的商贾形象、受同情的商贾形象以及重利轻离的商人形象。  相似文献   

5.
宋代家训诗文展示了文学家和理学家在教育子弟读书治学作文时对科举的妥协性和超越性。文学家一方面不得不指导子弟为科考写好时文,并做有针对性的训练。另一方面,也培养他们传统的文学创作能力,以绍承家学。理学家不仅批判,而且接受科举制度。虽然对科举的弊端甚为了解,对科举造成士子不学无术的困境深有体会,但他们亦不免参与科举。然而恪守道德心性之学的理学家,并没有为科举而止步,那些学术功底较为深厚、对理学较为看重者,亦能超出科举的窠穴,至少他们认为科举与治学是不矛盾的,并以此教育子弟。宋代科举视域下的家训诗文的双重特性,是宋代崇文抑武政策、家族制度转变等的重要产物。  相似文献   

6.
论唐代小说中商贾描写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贾形象在唐人小说多彩多姿的人物画廊中是相对暗淡的,人们很少去注意唐人小说中的这类形象。然而,商贾作为传统文化负面价值的体现者,所蕴涵的文化意蕴却是十分丰富的。本文从本末之辩与题材选择;富贵之分与身分认定;义利之别与道德评判几个方面对唐代小说中商贾描写的文化意蕴进行了开掘与提炼,期望本文的一孔之见能对当代小说中商业题材的创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一个诗学概念。本文分析了文学作品中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的"陌生化"。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的"陌生化"能使文学作品增添艺术魅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8.
文学教育在学生的人格建构和素质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引导学生准确地解读文学作品是实施文学教育的有效途径。形象解读是文学作品解读中最重要的一环。文学形象及其典范形态有三种基本类型,它们分别与人类知、情、意的精神需要相对应,因而各自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教师在指导学生解读文学形象时,必须引导他们识别、把握形象的类型归属和审美价值,这样才能实现文学教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王独清与艾青都曾在诗歌中描绘过罗马这一异域形象。前者一方面以罗马形象作为民族镜像,力求借此使中华文明取得西方价值评价体系的认同,从而加强民族的自我认同,并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寻求合法性;另一方面又以其作为自我镜像,折射出诗人作为没落贵族子弟的内在心理。后者以本民族当下时期的精神动力为衡量标准来对作为复杂的他者形象的罗马进行阐释,以此强化民族的自我认同,并增强中华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信心。  相似文献   

10.
元杂剧<散家财天赐老生儿>、<庞居士误放来生债>、<东堂老劝破家子弟>都叙述了商贾通过"散家财"事件实现伦理道德层面忏悔的故事.刘从善、庞蕴、扬州奴等商贾或子弟的行为反映了富商忏悔的复杂心态--一定的忏悔意识,其背后折射出当时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社会现实.剧中所创作的这些商贾形象,不仅反映出剧作者的社会责任心和良知,同时也体现了元代读书人在创作中的补偿心理和道德期冀.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徽州科举极为兴盛,其辉煌成就与宗族对子弟科举仕进的重视密切相关,这在作为宗族群体记忆文化表征的徽州族谱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徽州族谱对科举进行了多角度的书写与想象,包括:家训祠规对科举仕进的强调、楹联像赞对科举及第的想象、科名录对科举荣耀的展现以及诗文对科举生活的描述等。在科举仕宦的时代氛围和聚族而居的宗族场域中,宗族与科举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比喻形象的保留与转换,是成功翻译一部文学作品的关键.基于此,以翻译的“目的论”为基础,以在英语译文中保留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为翻译目的,以《三国演义》的英译为例,分别采用了直译、隐喻/明喻加喻义、意译保留形象和舍弃形象的方法,详尽讨论了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比喻形象如何穿过文化差异,得以保留和转换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在文化流日趋频繁的潮流下,翻译文学作品时,应多以传播中国特色文化为目的,尽量保留比喻形象的主张.  相似文献   

13.
东晋才女谢道韫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和意象典故,可以说几乎在历朝历代的诗词文赋等文学作品中皆能寻觅到她的身影。结合《世说新语》《晋书》等典籍中的一些记载,分析谢道韫其人和其作品,并通过后世文学作品中对其形象的阐发,进而丰富谢道韫的个人风采。  相似文献   

14.
东晋南朝时期,陈郡谢氏家族有着崇佛的门风,这对他们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山水题材大量进入谢氏子弟的文学作品,与佛教注重静观山水密切相关。佛教还影响到了谢氏文学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最为直观的表现是在作品中直接引用佛教用语。谢氏子弟文风之“清”的形成也与佛教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5.
商籍设立于明末,清承明制,并普及到全国各大盐场。明清商籍设立之初衷为方便远在他乡的盐商子弟参加科举应试,确保他们的科举权利。但因商籍设立与盐业资本之间的密切关系,商籍管理事实上赋予了盐商子弟一种科举特权。这样,商籍制度从设立伊始便具有二重属性:一为科举公平,一为政治交易。商籍管理的特权性质造成清代不断有人假冒商籍参加科举考试。为此,清政府逐步完善了商籍管理的各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科举考试的正常秩序。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作品的形象是文学家用语言来塑造的,它不具备强烈的直观性,这就为形象的再"塑造"提供了可能。文学作品教学应引导学生在与生活的比照中、在合理的想象中、在问题的探究中和在语言的品味中"塑造"形象。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迟子建《热鸟》和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少年主人公形象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他们性格特征中共有的叛逆性的特点。这一少年叛逆形象对于了解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成长历程以及文学作品中青少年形象的塑造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具有导示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陆人龙的拟话本小说集<型世言>选材集中于明代社会,"对明中叶以来的商品货币经济进行了真实而独特的描写与反映",透露出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其中刻画了许多商贾形象.这些商贾所遭受的艰辛,对金钱的强烈欲望,以及他们被金钱所扭曲的人格,正是社会变革时期人们追求思想解放与社会强烈压制这一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由于我国与英美国家本身存在文化传统、风土习俗、文化背景和思维行为习惯等多方面的不同,促使中国与英美国家的文学作品也存在差异,尤其是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也存在很大的不同,那么本文就关于中国和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存在的差异进行探讨,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徐正荣 《江西教育》2011,(24):54-55
文学作品的形象是文学家用语言来塑造的,它不具备强烈的直观性,这就为形象的再“塑造”提供了可能.文学作品教学应引导学生在与生活的比照中、在合理的想象中、在问题的探究中和在语言的品味中“塑造”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