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4 毫秒
1.
南通特殊的地域环境和悠久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具有南通品味的民间音乐,其中南通原生态民歌极其丰富,南通号子、海门山歌、吕四渔号是南通民歌的代表。在民间歌舞音乐方面,海安花鼓音乐较为突出;戏曲方面南通僮子戏是南通广大农民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近几年来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民间祭祀活动是展示信仰风俗的主要载体。商洛民间祭祀活动十分普遍,大致可以分为祭祖和祭神两种类型。考察商洛民间祭祀活动可以发现,商洛民众的信仰表现出三个特点,即泛神性和实用性、威严性和消遣性、畏惧心理和依赖心理的复杂纠合,这也是建设商洛经济和商洛文化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3.
民间祭祀活动是展示信仰风俗的主要栽体。商洛民间祭祀活动十分普遍,大致可以分为祭祖和祭神两种类型。考察商洛民间祭祀活动可以发现,商洛民众的信仰表现出三个特点,即泛神性和实用性、威严性和消遣性、畏惧心理和依赖心理的复杂纠合,这也是建设商洛经济和商洛文化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4.
商洛花鼓戏的生存现状与保护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前,商洛花鼓戏传统戏种在商洛民间的活动非常活跃。建国以后,随着“戏曲地方化”向“戏曲都市化”的转变,商洛花鼓戏的传统和生存状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民间戏剧活动进一步减弱,剧团国家化虽然促进了花鼓戏的发展并积累了新的艺术传统,但由于花鼓戏民间观众群的萎缩,导致此种艺术生存空间不断缩小,陷入停滞不前的状况。与建国以前的生存状况相比较。商洛花鼓戏传统剧目及运用、表演形式、表演场所与动机、艺术形态变化已经发生显著变化,因此,保护花鼓戏传统、重建花鼓戏生存空间、有效发挥剧团的作用应当成为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押贾平凹的故乡商洛山地,既有中原文化的儒性平和,还有楚文化的神秘浪漫,影响到贾平凹的文艺气质,就非单纯"慷慨悲壮"之北方气质,也非单纯"柔美宛转"之南方风格,有多元文化的影响。地域文化影响文学创作,具体到贾平凹与商洛文化的关系方面,商洛自然地理环境影响贾平凹的艺术气质,使其禀赋中自有一种风流俊秀的飘逸之美;贾氏小说世界充满魔幻和神秘意味,这又与广布商洛民间的巫术崇拜有关;贾氏在小说中大量运用民间方言和古语,不仅仅是为了抵制语言的流俗和粗鄙,而是借助方言的运用,彰显着民族语言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商洛学院学报》2017,(2):46-49
以商洛水源地为研究区,从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三个方面构建了商洛水源地生态经济区划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商洛水源地进行了以县域为单元的生态经济区划研究。结果表明:商洛水源地生态经济发展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山阳县(15.76)、洛南县(14.97)、镇安县(13.86)、商州区(6.36)、商南县(-8.87)、丹凤县(-19.17)和柞水县(-22.91)。商洛水源地可划分为5种生态经济综合区,有各自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商洛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孕育了极其优秀的人文文化。本文对商洛有形的优秀人文文化资源和无形的优秀人文文化资源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探讨了这些优秀人文文化对商洛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商洛旧有的志书中收录了不少古代诗人吟咏商洛的诗,其中有些属不实之诗,对宣传商洛起不到好的作用。唐太宗、崔融、岑参没有写过商洛;贾岛咏商洛的诗都不能落实;四皓、李白、白居易、温庭筠等人咏商洛的诗中有些不可靠。应将这些诗剔除出来。  相似文献   

9.
商洛文化具有其明晰的含义和稳定的形态.商洛文化是自古以来由先民创造的,在商洛及泛商洛地区形成的地域性文化成果.它包括历史、民俗、物态文化和精神文化,具有多元、和谐、乡土等特色,并且形成了戏剧、诗歌、休闲养生等特色文化.  相似文献   

10.
陆栋梁 《广西教育》2014,(35):37-41
我国西部地区原生态民间音乐的生态系统是原生态功能生态系统,因其子生态系统众多,形成功能生态系统群。生产力的发展导致民间音乐功能丧失或变异,因而生态系统产生变异,出现变生态功利生态系统。为了做到西部地区民间音乐文化与旅游文化产业的双重可持续发展,须构建以文化价值为内核、保留原生态民间音乐本质特色和精髓的再生态文化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1.
王胜选 《安康学院学报》2012,24(1):15-16,32
商洛民间剪纸是陕南民俗文化的一种形象的载体,它题材广泛,表现形式多样,造型质朴生动,是当地民间艺术中最能体现民俗性、传统性、地域性、时代性的美术形态之一。商洛民间剪纸将我国北方剪纸的粗壮浑厚和南方剪纸的纤巧秀丽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刚柔相济、节奏和谐、风韵自然,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二人台是流传在晋西北、陕北、内蒙古西部和张家口一带的一种极富乡土气息的民间演唱艺术,它的形成发展深受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生活习惯和方言土语的影响。河曲二人台产生于交通闭塞、偏僻落后的自然环境中,其内容多取材于民间,植根于当地的地域文化土壤中,演唱的是劳动人民中间的事,听起来亲切动人,极易引起群众的共鸣。从文艺生态学的角度对河曲二人台这一民间演唱艺术以及蕴藏其中的民众情感,进行研究分析,有助于揭示二人台产生、发展、传承流变的根源及其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讲述了满族民间音乐的悠久历史,介绍了满族民间歌舞,音乐在中华民族音乐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施甸县布朗族的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有两种,无论是仪式化的土风乐舞的蛮筒鼓舞,还是日常化的娱乐欢歌的踏歌都是源自民间,服务于生活的少数民族舞蹈艺术。蛮筒鼓舞与踏歌均较具民族民间艺术的原生态特色,并体现出了施句布朗族“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念,以及对于生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地灯是信阳地区一种独特的民间歌舞小戏,其唱腔部分叫灯歌。灯歌由运用加衬句、加锣鼓、人声帮腔、跺句到抢句子等各种艺术手段,发展成既有抒情性、舞蹈性,又兼备叙事性的具有戏曲特点的复杂灯歌形式。从简单的民歌形式演变为一种复杂的具有戏曲特征的歌舞小戏,展示了灯歌向花鼓灯、花鼓戏音乐演变的轨迹。灯歌在豫南花鼓灯音乐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由于原生态民歌自身的原因与自然环境的恶化、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展示机会的欠缺,原生态民歌的生存环境堪忧;对原生态民歌进行有效的保护,不仅是因为原生态民歌本身具有超凡的艺术表现力,还是我们进行民族传统教育的需要,更是我们进行专业民歌创作的源泉;保护原生态民歌,要加强自然环境的保护、为原生态民歌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加强原生态民歌的教育力度,采取措施开发原生态民歌,提高其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傈僳族是一个善于乐舞的民族。傈僳人民不论男女老少都能讲、能唱、能弹、能舞,凡举行婚礼、丧葬、打猎、建房以及收获时节都要尽情地歌舞。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大量富于民族特色和感染力的民间歌曲、民间舞蹈,成为我国民族艺术的瑰宝。  相似文献   

18.
商洛的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应对其进行深度开发,促进商洛旅游业的长远发展。通过对商洛旅游资源优势与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国家对商洛市建成秦岭南麓旅游城市的发展定位,在"一体两翼"大城市发展战略带动下,商洛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拓展旅游市场;传播品牌,联动营销,提升"秦岭最美是商洛"城市品牌影响力;加快旅游业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9.
秧歌灯是皖东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项民间艺术,它是集民俗、音乐、舞蹈为一体的民间歌舞。秧歌灯有独特的原生态道具、服饰造型、色彩和舞韵,有朴素的审美格调和象征意义,这些民间元素对现代设计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八月桂花遍地开》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于鄂豫皖根据地的一首革命歌曲。该歌曲采用当地民歌《八段锦》曲调谱写而成,是为庆祝苏维埃成立所作。这首革命历史歌曲伴随红军的足迹传唱大江南北。新时期以来,《八月桂花遍地开》被改编为电影、小说、歌舞剧、民族歌剧等多种体裁,得到更加广泛地传承与创新,其政治意识形态功能、历史文化功能和审美价值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彰显。《八月桂花遍地开》的经典化是由其文本自身艺术趣味、审美价值等内生因素与意识形态话语、文化运作方式等外生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