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动即变化,太极即变化。太极拳即变化之拳。太极拳运动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中演练出来。太极拳以拳为形式,其目的在于要达到“太极”状态。拳是小“道”,“太极”是大“道”,习拳明理,以小“道”通大“道”,是太极拳最重要的意义。变化即是太极、太极拳最根本的意义。误解了太极拳“变化”的真意,只会将太极拳引入歧途。  相似文献   

2.
李经梧  梅墨生 《武当》2011,(10):12-14
欲习练太极内功,首先要了解太极内功及其道理。明理才能练好功。太极内功是太极拳术的深化与补充,它既是太极拳经过套路学习、盘架子、揣摩架子,和不断修正身体意气形招式后的进一步的深化功法,同时也是一种补充功法和独立功法,具有健身、祛病、强功、技击的多重功效。  相似文献   

3.
吴宪民 《精武》2009,(9):4-8
李氏形意太极掌门人刘治良说:“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不怕学不会,就怕老师找不对。”  相似文献   

4.
我的老师──”陈为四杰”之一的来天才先生,在提到他的成功经验时说:“学练太极克吕用切困不可少,提高技艺的关键还在于务维嵩。”鉴赏,即鉴别优劣,欣赏品味之意。道理提街串,学音乐的人要条聆听王会中外的8曲,学书法的人要分测览8会8贤遗迹,学太极抓然,同样要...  相似文献   

5.
太极推手本采不是太极拳的打法,是训练拳人太极八法、折、按、采、拢、肘、靠的方法,以求踏上“听劲、化劲.发劲”高层次太极切夫之路。推手爱好者推手玩玩乐乐也是一件趣事,对健康有益。如果想从中学练太极切夫,没有名师指导,推来推去很难提高,关于推手的问题,我谈一些浅显的看法,以求得到拳友的共识。太极推手的“手”大约司分为六种:即拙力手、病手、招手、强手、高手.神明手。拙力手,《打手要言》中日:”关节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拙力手者并未练习过太极拳,太极理论知之甚少,初涉武术喜爱推手。不知关…  相似文献   

6.
龚建新:我们讲述了“无极态”和“太极”人们不禁就要问:这两种状态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无极状态是如何生出太极状态的呢?康伟: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让我们现代人很困惑的问题。我们经常说:“无扱生太极。”但在很多书上我们又会看到“无极即太极,太极即无极”的说法。  相似文献   

7.
李派太极拳四字密要(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子宇 《武当》2003,(4):10-12
张三丰祖师在《太极十要诀》中指出:“学太极拳为人道之基。”这就是说,太极修炼当以行拳练形起步,从练己练有开始,建立强固的命功基础。这样从动功而静功,从有为而无为尽修其性,方为动极归静、水到渠成、自然而然、活而不顽的真次序。欲得太极拳精髓,须明太极妙理。故三丰祖师又曰:“故传我太极  相似文献   

8.
中老年修炼养生太极最易犯的毛病是贪多求快,浅尝辄止,学的门类多,有拳、剑、扇,学的套路多,动作多,求师也多,内容与方法都很杂,一天数招式,几日一套路,一练好几年,还不能通太极之道的大有人在。其精神可取,但效果甚微,实为可叹。其原因是没有深研、细究、精练。  相似文献   

9.
太极拳杂谈     
墨明 《精武》2008,(7):8-10
……“太极心”是指人的心理状态。练拳是舒筋活血,体健神扬,模仿太极运行的自然规律。练“心”是掌握待人处事太极之理的方法,对养尊处优,延年益寿很有奇效。太极拳能化解各方面外来的力量。有“太极心”的人能接纳各个方面来的压力,找出最佳处理方法。对人类而言,“太极心”比“太极拳”更加难掌握,遇事坦然冷静,面容轻松自然,心静如水。  相似文献   

10.
张宝银 《武当》2007,(6):18-19
“太极者,无极而生。”此句似有语病。非“无极生太极”,乃“无极而太极”也。“有生于无,生生不已”,这是宇宙万物不易之理;“变之易之,变易无穷,”这也是宇宙万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名在部队工作的太极拳爱好者,1983年开始接触太极拳,真正认真学习是最近几年的事。紧张的军营生活几乎没有拜师学艺的机会,我的办法就是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跟随“电视”师傅学太极。经过5年多的学习,现在我已经较好地掌握了42式太极拳竞赛  相似文献   

12.
“代理架”是一代大师和兆元对太极拳的独到诠释,简单明了的三个字,道出了和式太极拳是以理说拳、以拳明理、理技相合、理养结合的理论内涵,一个“理”字表达了和式太极拳的哲学思维,理是什么,理就是太极拳的道理、原理,理就是太极、阴阳、动静,这是万物之理。文章通过对和式太极拳代理架的“理”的分析、探讨,以更深刻地了解代理架“理”之内涵,认识和式太极拳在太极拳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理论贡献,这也是一代大师和兆元对太极拳发展不可抹杀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太极拳的发展形式可说是越来越喜人,各种以太极拳为主题的大型交流、比赛的活动也越来越频繁,这让作为太极门人的笔者甚感欣慰。但随着我不断地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这些活动,我对于一种不良现象产生了担忧,那就是本应是专门体现太极拳精髓所在的推手比赛却越来越多地出现了“顶牛”“力量为上”等现象,毫无“引进落空”的技术和“灵活多变”的战术可言。据笔者的自身体会而言,太极推手是太极  相似文献   

14.
林国华 《精武》2008,(4):57-57
易筋经,相传是梁朝时期天竺国旅华僧人菩提达摩所创,后传于嵩山少林寺,寺内僧人。易筋经在历代传承中,各家均有所发展,张三丰真人学艺于少林,得易筋经修炼法,后隐修武当悟合太极之理,传有“太极浑圆内功术”,峨嵋白云禅师学易筋经后融佛门密教功法,形成“峨嵋内功十二庄”。清代有吴氏易筋经,近有熊氏易筋经,皆负盛名。  相似文献   

15.
因祸得福王凤梅是太极拳国家一级裁判员,又是中国武术的“六段”,她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太极之路。与其说最初的学拳是为了健身,还不如说是为了治病,甚至仅仅是一种无可奈  相似文献   

16.
龙力子 《武当》2009,(10):17-18
一、太极功法的文化境界 《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拳谱曰:“太极者,阴阳之母也。”以太极而名功法曰“太极功法”,全称应是“太极养生修道功法”。此功法起源于道学。三丰祖师曰:“太极拳乃人道之基。”  相似文献   

17.
黎大志 《武当》2003,(1):16-19
众所周知,武当内家拳以“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等为其主流,都与道家道教之阴阳太极五行八卦九宫之学密不可分。特别是内家太极拳,运用我国古代道家哲理阴阳学五行八卦演变之法,结合人体内外运行规律,形成  相似文献   

18.
杨群力 《武当》2009,(5):10-12
太极拳是武术的主要拳种。“太极”一词源出《周易&;#183;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无穷大之意。太极图是我国古人的一种最原始的世界观,拳术和太极说的结合,逐步形成了太极拳术。太极拳这个名称是因为拳法变幻无穷,遂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这一哲学理论解释拳理而命名的。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太极文化的视角,对黄梅岳家拳的拳理作了深入的理论透视,解析了黄梅岳家拳所蕴含的太极文化内涵,提出了“太极者,道也”是黄梅岳家拳的精武之道、“太极者,阴阳也”是黄梅岳家拳的构造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是黄梅岳家拳的化生之道的观点,为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弘扬黄梅岳家拳,作了太极文化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黄平 《武当》2010,(11):5-5
9月30日上午8时,武当道教功夫进社区“太极之星耀滨江”展演活动在南园滨江亲水平台举行。60名五里桥街道太极功夫爱好者,与武当道教功夫团联合演出了“武当太极道”功夫秀。至此,为期2个月的武当道教功夫走进卢湾区五里桥社区,教授社区居民武当太极拳的“太极之旅”圆满结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