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和有创意性的阅读。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我们本着“用教材教”的理念,充分利用文本,以读促写,可以延展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同时也能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关注生活,表达真情。  相似文献   

2.
《滕王阁序》为传统课文,文体是骈体文。对其教学,以往我们习惯于把它作为一篇普通文言文对待,有的突出字词句的解析落实,有的注重文中典故的疏通,往往都忽视了文本整体的阅读理解。在新课程标准下,《滕王阁序》,该教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文章以《秋天的怀念》教学为例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关键词句,挖掘文本独抒机杼的写作手法,把握作者独特的情感表达。  相似文献   

4.
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承载的是"借助关键词句"来提高阅读速度的教学任务。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复习已经学习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要求学生抓住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借助关键词句,读懂课文,习得提高阅读速度的策略;同时,通过迁移阅读,让学生学会运用策略。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逐渐提高阅读速度。  相似文献   

5.
方彬 《江苏教育》2013,(21):24-26
经典名著与学科文本之间,是相辅相成、辩证联系的关系。只要达到融合的境界,学生就能以"文本"为本延展更多的阅读实践,丰富自己阅读经典的体验。《西游记》走进教材,走近学生。实践中,根据学生的阅读需求,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挖掘出经典的魅力、文本的潜力,开展了丰富的阅读活动,进行"小西游"多元主体视域下的经典阅读实践,最终彰显"西游"的活力。  相似文献   

6.
杨绛散文《老王》有三处阅读难点,其中对第一处的理解最为关键——杨绛对老王临终前送香油鸡蛋时的外貌描写.散文“写实性”和“自述性”的特征决定了其阅读更须要读者“知其人”(了解作者),“论其世”(研究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我们把老王和杨绛的关系放在文革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并细读文本时,就会发现杨绛对老王临终前的外貌描写真实地反映了文革中杨绛被扭曲的心理和人性.当我们实现了知人论世与文本理解的关联时,对《老王》一文中的阅读难点就有了合理的解读,对《老王》一文的理解也会更深入.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想象不仅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而且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标准》在“关于阅读”中就强调提出.“要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我平时努力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培养.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阅读与鉴赏”方面的要求除“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及“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之外,特别强调了“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鉴于此,我在《荷花淀》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荷花淀》的情节设置进行质疑、分析,尝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对阅读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的习惯和能力。  相似文献   

9.
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艺术应当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化将会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接受语文的熏陶和感染。笔者现就小学语文阅读鉴赏谈几点导入艺术层面的肤浅认识和做法。一、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导入是学生进入文本的桥梁 小学语文教学无非是让学生去用好文本这个例子,学生能否真正走进文本是个关键。而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内容的良好过程一般意义上源自于教者的导入艺术。导入的艺术性强,能够一下子就扣住学生的心,学生就能真正走进文本,进入角色。这就像通过一座桥迈入理想的彼岸一样,可供通过的桥梁有很多,而教师要看河道的情形来架设适合学生通过的桥梁,应当说,越是经济且越是实惠的桥梁越好。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笔者经常为学生架设的“桥梁”是:1.概述梗概形“桥梁”。如《最后的姿势》的导入:“2008年的地震,有一位老师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他是怎样诠释的呢?现在我们就和这位老师去零距离地接触吧。”2.交代方法式“桥梁”。《负荆请罪》是一个小话剧,与其他文本略有区别,学生阅读时稍感困难。这时,教师提示一定的阅读方法就比较重要。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理清故事情节,阅读好人物语言,注意人物语言表达时的情态是正确感悟人物形象的通道,这样学生就可以把剧本的全部内容联系起来,进行阅读鉴赏和感悟。  相似文献   

10.
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并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是提高  相似文献   

11.
发展学生的语文学力,应立足于开放的教材文本,采用立体的教学方式。 一、立体读:回归文本阅读 读是立足于文本的学习方式。一些语文课堂里缺少文本阅读,充斥着词句的碎片、理性的辩答。回归文本阅读,就是更多地渎文章本身,不读或少读参考书。“立体地读”,就是在不同的层面、用不同的方式去阅读文本、亲近文本,让文本还原到真实的立体状态。引导学生运用各种读书方法回到阅读文章本身,以《天鹅的故事》一课教学为例。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教育专家不断研究和深化现代教学方法,新课标再次强调了"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做到以整本书为阅读内容,以文本的章节为研究重点,促进学生对书籍的整体理解,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的意义与价值,剖析作品的中心思想和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内涵。本文即以《匹克威克外传》为例,谈一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整本书阅读的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刘贞惠 《考试周刊》2010,(15):57-5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在这里,我结合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谈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课文是情感信息的载体,每一篇好的文章,都充盈着作者的情感,奔涌着作者的思潮。《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真正让学生学懂、学好一篇文章,就必须牢牢抓住文中的情感因素,通过对字词句的品读,与作者、与文本中的各种人物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引发学生的内在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心灵和完美的个性。要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既具有文学性又具有工具性,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地认识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建立一条师生情感的纽带。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巾强调: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只是学生阅读的条件.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他们对阅读内容的反应也有不同,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或自己认为相当重要的部分.就会表达出不同于其他同学的看法,在具体教学中。如何强调学生阅读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如何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了换位探究法。所谓换位探究就是将原来文本中的部分内容换成新设计的内容,通过比较、讨论.对原文本有了更新更深刻的认识。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6.
《葡萄月令》一文教学,从语言沉潜,引导学生走近经典,深度阅读,努力让学生在学习选修文本后提升阅读兴趣,愿意主动去阅读相关作品,并在阅读中提升鉴赏能力,进而对自己的写作有所启发,如此,高效度地读出经典文本的选修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所谓关键词句,是指能够概括文章主旨,或能充分表达作者情感的词句。抓住关键词句进行阅读教学,就是为解读文本寻找到一把钥匙,牵一发而动全身,能有效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效率,使高效阅读成为可能。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找到文章的关键词句呢?我们不妨采用问题引领的方式进行。在教学时,教师如果能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给学生一些阅读提示,让学生  相似文献   

18.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短板。小学生受到思维模式、认知范围、生活环境、思考方式等因素的制约,在阅读文本时缺乏有效的方法,因此,对文章的理解通常要么浅显、片面,要么偏离方向。因此,加强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指导他们挖掘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该如何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呢?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阅读是一个心理过程,也是一种思维活动。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说就是对思维能力与思维习惯的培养。优秀的思维品质,应该是严密又灵活的,能促进多维能力的协调发展。阅读对人一生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屈原的《天问》中,我们能领悟上下求索的精神;从《登幽州台歌》中,我们能品尝到永恒的孤独感;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我们能感受到古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通过阅读,学生方能超越时…  相似文献   

20.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词和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只有理解了文中的词句,才能感受和体验文章所蕴含的情感,才能带动学生对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学习和训练。那么教师如何对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