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丰碑》是一则革命故事。“丰碑”的本义是高大的石碑,文中用来比喻一种伟大的精神品格。课文通过对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感人故事的记述,说明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是一座无形的、不朽的“丰碑”。课堂教学时,徐老师引导学  相似文献   

2.
加强“三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教材《丰碑》一课的教学设想□安徽程晖王先如《丰碑》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23课,是新增的讲读课文。课文讲的是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歌颂了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为国捐躯的英雄,告诉...  相似文献   

3.
《丰碑》一文讲的是一位军需处长在红军长征途中 ,因衣服穿得单薄破旧而被严寒冻死的故事 ,赞扬了军需处长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的崇高品质。为让学生从中受到崇高品质的熏陶 ,牢固把握和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我对本文进行反复琢磨和推敲 ,分三步讲解。第一步 初读课文 ,让学生了解几个方面的内容 :A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B .主要人物是推。C .课文为什么要以“丰碑”为题。第二步 默看课文 ,理清文章思路 ,以小标题的形式 ,进行板书 :艰难行进→困难重重→晶莹丰碑→受到鼓舞。第三步 运用“质疑—导读—反馈”等训练方法抓住重点内容在…  相似文献   

4.
《丰碑》记叙了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 ,赞扬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教学是要力戒琐碎的情节分析 ,抓住重点 ,加强内心的体验 ,使知识、智力、能力、情感得到和谐地发展。一、切入重点 ,题文联系 ,感知丰碑1.就题解题。怎样记住“碑”字呢 ?读准了“碑”,再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的规律分析字形 ,去掉“石”是个什么字 ?换成“月”、“片”、“口”等偏旁分别又组成了什么字 ?你见过碑吗 ?一般指什么 ?“丰碑”是指一块怎样的石碑呢 ?(高大的石碑 )2 .借文解题。课文讲的是一块高大的石碑吗 ?课文里的丰碑…  相似文献   

5.
《丰碑》一课的末尾以“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教学时 ,要紧紧抓住这一中心 ,逐步展开 ,把读贯穿阅读分析的始末 ,引导学生领悟教法 ,运用学法 ,紧扣语言文字理解内容。一、预习导评 ,感知课文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按先整体预习再部分预习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进行预习。整体预习即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思考“预习提示”及“思考·练习”的题目 ,提出疑难问题。部分预习即教师给予预习内容。如 :1分段 ,写段意 ;2说说“丰碑”的意思 ,理解“丰碑”在课文中指什么 ,为什么要以“丰碑”为题 ;3画出全文中心句 …  相似文献   

6.
《丰碑》是九年义务教材第十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神态描写细腻逼真,二是字里行间洋溢着浓烈的情感。根据课文特点,可设计如下教法:一、揭示课题,检查预习教师可提出两个问题引读:①“丰碑”是什么意思?②课文把谁比作一座丰碑?这样揭示课题后,检?..  相似文献   

7.
《丰碑》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组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教学这篇课文要突出本组读写训练重点“详写和略写”。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揭示课题。碑:上面刻有文字或图画,竖立起来做纪念或标志的石头。丰:高大。丰碑:高大的石碑,课文中指不朽的业绩、精神。2检查...  相似文献   

8.
《丰碑》是人教版第十册的一篇课文。本文的教学,我安排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感知大意,讲读课文第一部分(1~2自然段);第二课时讲读第二、三部分(3~14自然段);第三课时总结全文,背诵课文第7自然段和最后3个自然段(课后练习4的要求),完成有关书面作业。其中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情况是这样。师: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丰碑》。 (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复习1~2自然段。略) 师:“丰碑”即高大的石碑,常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上一堂课中同学们提出过这样  相似文献   

9.
[教例]《丰碑》“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师:课文中说军需处长“跟云中山化为一体”,请大家对照课文插图,联系课文内容好好想一想,然后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我不能忘掉祖国”》课文分析及教学建议安徽熊兆铣,刘浩宋庆龄的一生以其赤诚的爱国心,炽烈的爱国情,坚决地捍卫祖国的尊严,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赢得了亿万人民的无限敬仰和爱戴。《“我不能忘掉祖国”》一文,是宋庆龄留学美国生活的反映。课文记叙...  相似文献   

11.
“琥珀包昆虫千年难遇”“、龙骨变化石凤毛麟角”“,军需处长化丰碑浩气长存”“、炸药之父设奖项万古长青”,这是山东省临沭一小课堂上师生在学习完课文《黄河象》《、丰碑》后,用对联的形式总结课文的一个缩影。近来,该县中小学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充分了解对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特别强调“点”的教学,因为一篇课文涵盖的信息量多,首先得抓住一个能统领整篇课文内容、起到“牵一发而动其全身”效果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就是我们立足课文进行教学的基本点。纵观以往多数教师对《丰碑》这篇课文的设计和分析,往往是由解题入手,再抓文中点题的句子——“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然后在文中感受军需处长的形象,最后回扣这句话,  相似文献   

13.
思维是一个人智力和能力发展的核心。在语文教学中 ,要发展学生的智能 ,首先必须加强他们思维品质的培养 ,把它作为发展学生智能的突破口。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从以下五个方面培养学生思维。一、从课文题目入手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复杂的课文内容作概括、归纳训练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集中体现了思维的概括性的特点。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 ,注意从课文题目入手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如教《丰碑》一课时 ,我先在黑板上写出“丰碑”一词问学生 :“你们知道什么是丰碑吗 ?”学生回答之后 ,我又在“丰碑”前面加上“晶莹的”…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特别强调“点”的教学,因为一篇课文涵盖的信息量多,首先得抓住一个能统领整篇课文内容、起到“牵一发而动其全身”效果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就是我们立足课文进行教学的基本点。纵观以往多数教师对《丰碑》这篇课文的设计和分析,往往是由解题入手,再抓文中点题的句子——“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然后在文中感受军需处长的形象,最后回扣这句话,深入理解“晶莹的丰碑”的含义。文中对将军神态、心理的描写由于能侧面烘托军需处长的形象,因此在课堂上对这方面的体会也就服务于感受军需处长的形象的…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很强调“点”的教学,因为一篇课文涵盖的信息量众多,因此首先得抓住一个能统领整篇课文内容,起到“牵一发而动其全身”效果的切入之处,这个切入之处就是我们立足于课文进行教学的基本点。纵观以往对《丰碑》这篇课文的设计和分析,往往是由解题入手,再抓文中点题的句子——“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  相似文献   

16.
五年制第8册《丰碑》是第7组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采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写得极有凝聚力.它编在“详写和略写”的训练组中,属于侧重训练写的课例,教学重点是理解文章中心,分清详略,学习表达中心思想的方法,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根据教材特点,教学可作如下设计.  相似文献   

17.
突出训练重点,实现教学目标———《丰碑》教学思路○中卫县城镇二小李秀玲《丰碑》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新增的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位红军军长在云中山行军途中,发现了一位未穿御寒衣服被冻死的战士,而这位战士竟是负责发放给养被...  相似文献   

18.
课后的“思考·练习”,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针对本年段、本组课文的教学要求,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教学重点、难点而精心设计的。笔者认真地剖析了《丰碑》一课的“思考·练习”题,认为它起着点明教学重点、难点、提示教学思路和指导学法的作用。故以此为凭借,设计这课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9.
朗读感悟中心落实训练重点《丰碑》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山西省教研室李莉莉《丰碑》是新选入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丰碑》讲述了一位红军将军在云中山行军过程中,发现了一位因未穿御寒衣服被冻死的战士,而这位战士竟是负责发...  相似文献   

20.
盘锦市的陈冬平老师来信问 :第10册最后一组课文训练重点是写文章时要做到有详有略。《读写例话》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例讲了怎样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确定重点材料 ,把重点材料详写。本组教材中的《丰碑》也是讲读课文 ,它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文章哪些材料是详写的?我们在备课中觉得教师教学用书中讲得不合适 ,可又说不准 ,因此向贵刊发问 ,请求给予解答。陈冬平老师能看出教师教学用书中分析的结论不合适 ,说明她是认真、独立地思考了 ,这种不迷信本本的精神非常可贵。《丰碑》是“详写和略写”训练的又一例文。教师教学用书中教学要求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