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社会文化规训与性别角色期许是女性体育参与社会距离形成的本源所在,受此影响分别出现了项目选择和性别参与上的差异特征;经济收入与教育背景的影响使女性体育参与呈现明显的社会分层现象,影响着女性体育参与的行为选择;媒介传播过程中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进一步凸显了女性体育参与的弱势地位.已婚群体的女性体育参与程度显著比未婚群体降低,女性体育参与的社会距离产生的本质并不取决于男性本身设置的距离感,而是取决于社会发展过程中附加的社会文化、性别角色期许、媒介传播、经济收入以及文化背景的共同作用.正是上述因素的综合影响造成了女性在社会角色中的“弱势”地位,这种地位是导致女性体育参与社会距离形成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2.
对体育报道进行文本分析,从角色分析与对象化词汇层面理清媒体建构男性话语权力的策略,初步探究在足球运动领域男性话语权力的合法地位与女性话语缺失(女性"失语症")形成的必然性.在寻找女性"失语症"的根源的同时,提出女性体育报道应采用策划性报道和以软新闻报导为主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3.
性别问题是西方体育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女性体育研究为推动性别平等做出了重要贡献。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对西方体育社会学中有关女性体育研究的相关成果进行梳理与分析。结果认为:西方女性体育研究伴随着女性解放的进程而较早起步,并具有研究阶段划分明晰、理论基础丰实的特点,其女性文本研究主要集中于女性参与体育的历程、参与的平等机制、性别意识形态的建构、身体文化和性别权力、体育传媒对性别气质的塑造、体育与性倾向的关系以及对男性主导体育模式的抵抗等七个维度。西方女性体育丰富而全面的研究将为处于初级阶段的我国女性体育研究提供全新的视角与有益的分析框架,以期促进我国女性体育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思辨等研究方法对体育中的女性排斥、赋权不足和赋权异化现象进行研究。研究从女性体育参与禁忌、体育参与赋权不足、体育参与增权、增权异化以及女性参与体育权力变迁的实质为内容进行深层次解读。认为:女性在体育与权力、男权主义与女权运动、赋权不足与赋权异化的夹缝中拓展空间,她们时而被迫选择体育参与,时而顽强抗争打破禁忌;女性在推崇男性气概的体育运动争斗中出现了身份焦虑和女性话语的缺失;赋权不足和异化都有可能使女性参与体育沦为展演的工具;唯有女性通过体育参与的斗争实现自身赋权,在互构过程中真正掌握体育参与的话语,才能最终实现体育领域性别的真正平等。  相似文献   

5.
《体育与科学》2015,(6):86-90
近年来,在社会体育开展中出现许多权利纠纷事件,其中,以社区大妈为主体的广场舞扰民纠纷为此类权利纠纷的典型案例。以广场舞权利纠纷为切入点,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对女性体育权利保护困境的成因进行分析;尝试从认识论根源、文化根源、经济根源和法治根源剖析形成女性体育权利困境的社会学动因;认为"保护"与"规制"女性体育权利是实现我国女性体育权利常态发展的有效举措;对"保护"与"规制"女性体育权利的相关途径进行多维度考察,指出促进两性和谐发展是女性体育权利的必然选择,也是女性体育权利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徐奕宏 《体育学刊》2008,15(4):25-28
从历史上看,长期以来体育是男性主宰的领域,女性参与体育的历程是女性不断抗争与男性作出妥协的过程.女性的性别角色与性别意识受社会文化的影响,而社会文化也应对女性参与体育产生了强大影响作用,成为制约或推动女性参与体育的动因.通过对儿童游戏的分析发现,男女儿童游戏的差别已经奠定了男性和女性成年之后参与体育运动差异的基础,最后对女性参与体育的前景作出了预测.  相似文献   

7.
激进女性主义将运动中性别不平等的根源视为父权制的结果。激进女性主义在体育领域对父权制的批判,主要集中在父权制暗含的男性身体优越性、父权制下的体育权力机构以及女性体育的男性中心取向等3个方面。激进女性主义认为,性别气质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并且可以通过运动予以解构和重建;女性对男性传统体育项目的参与挑战了传统的性别理解,同时,男性参与女性传统项目对于其人格的完整发展也是有益的。从本质上讲,激进女性主义所运用的是一种文化分析的方法,其力图通过对运动意义和流行方式的重新界定来实现实质性的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8.
传统体育非竞技倾向探微--从中国古代球类运动兴衰谈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理性主义审美取向,是形成体育运动竞技倾向的动力之源。我国传统体育是根植于东方传统文化中的产物。由于中国古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模式,形成中国独特的审美文化,造成了压抑非理性主义审美倾向的中国传统文化格局,使得我国传统体育具有非竞技倾向特征。本文透过稍具竞技特色的中国古代球类运动的兴衰历史命运,探析中国传统体育非竞技倾向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以地域为研究视角,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消费总体水平等方面分析了长、株、潭经济圈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认为:女性与男性都喜欢参与体育运动,但在消费观念上,女性比男性节约,使女性整体体育消费水平低于男性;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高低并不与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成正比;体育消费是文化消费的一种,具有消费能力的层次性}体育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成正比;居民消费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0.
《体育与科学》2019,(1):63-67
基于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操演和酷儿理论,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传统二元性别关系的体育参与的历史流变和困境现象进行了梳理。认为:(1)二元性别属性下的体育参与历史流变经历了女性体育参与禁忌和男性体育霸权、女性体育参与的极化与异化以及跨性别体育参与者的身份合法性危机三个阶段;(2)二元性别固化分类、生理性别等同于社会性别的认知受限致使了性别与体育参与的困境;(3)多元性别的酷儿理论首先正视了参赛运动员的多元性别复杂性,解构了传统固化的男女二元性别模式,从理论上为消解该困境指明了一个方向;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揭示了通过易装和变性方式进行体育参与的本质特征——性别的表演建构属性,在实践层面有助于指导和解决性别混乱所引发的体育乱象和困境;性别的多样性和流动性决定了性别与体育问题理应借助于酷儿包容开放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当前青海省农牧区妇女参与体育活动的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农牧区妇女参与体育活动的场地有限,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单一,妇女闲暇时间参加体育活动的比例较低。影响农牧区妇女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主要有收入水平、体育设施、体育意识、环境影响等,文章据此提出了进一步促进农牧区妇女参与体育活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推理法,基于性别秩序的视角下分析女性参加休闲体育活动对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性。女性参加休闲体育活动,既是对传统性别秩序的挑战,又为新时代性别秩序的构建提供了思路,从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从纵向上来说,女性休闲体育活动的参与是在挑战传统性别秩序的基础上,实现性别角色的自我认同、性别自由的赋权与性别空间的扩大,以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方式促进女性个人的健康发展;从横向上来说,女性休闲体育活动的参与是在构建新性别秩序的基础上,通过性别角色的变迁建立群体关系,通过性别赋权的自由树立模范作用,通过性别空间的扩大增加人际交往,以惠及全人群的方式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政策变革所造成的农村社会文化变迁对农村妇女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我们认为:第一,农村社会进步、农村群众体育的蓬勃开展对农村妇女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第二,在促进农村妇女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党的方针政策起了巨大的催化作用。第三,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文化变迁对农村妇女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的影响。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妇女健身意识和健身需求提高的同时,社会休闲娱乐方式的增加,西方竞技体育的进入也丰富了农村妇女娱乐和健身的可选择性,从而影响其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行为。  相似文献   

14.
论当代社会体育参与中的性别平等与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平等、性别差异及其产生缘由的分析,认为妇女群体社会体育参与的弱势是显性存在的,而当代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两性拥有教育、经济资源的差异状况及传统性别文化是促使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差异产生与存在的主要社会因素,因此当代社会体育参与中的性别差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全以个性和生理差异为基础的性别差异,而是一种隐性的性别不平等。  相似文献   

15.
Since economic reform in the 1980s, Chinese sport has undergone an extraordinary transformation. The most distinguishing phenomenon is the rapid growth of mass sport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with increasing demands for physical activities in women's daily lives. The rapid growth of women's sports participation at the grassroots is deeply embedded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as a result of the urbanis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use the socialist, feminist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explore how Chinese women's different economic, educational, domestic and cultural situations shape their sports values and patterns of participation, marking social boundaries in Chinese urban communities.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s were conducted with 60 female physical exercisers in sports clubs, parks and neighbourhood playgrounds. Documentary research was also applied as a complement method to the interview.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within different classes (middle class, working class and a group who were unemployed), many different opportunities for and limitations on women to participate in sport are noticed. Chinese women have not fully and equally utilised sports opportunities created by urbanisation. Most Chinese women still live within patriarchal arrangements. Consequently, they do not completely fulfil their ambitions in sport.  相似文献   

16.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唐代女子参与的主要体育活动(球类、百戏、户外休闲、游戏娱乐等)进行梳理,分析唐代女子体育多元化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认为,唐代女子体育呈多元化兴起的局面,其所创造出的丰富体育文化硕果,是唐时期妇女长期从事体育实践智慧的结晶.对唐代女子体育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对于弘扬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振兴我国体育产业、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等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运用全国4大经济区16个城市调研的截面数据建立了ELES模型,对我国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结构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参与型边际消费倾向最高,实物型体育消费次之,会员年费和体育辅导等参与型消费项目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消费热点;男性居民偏好观赏性、彩票和传媒类消费,女性喜欢实物型体育消费,参与型消费受性别差异影响不显著;从年龄特征来看,19~55岁的居民是体育消费的主要群体;中部地区居民参与型消费的收入弹性最大,西部地区彩票消费收入弹性最高,东北地区实物型、观赏型和传媒型消费的收入弹性最高,东部地区居民各类型收入弹性相对均衡。建议优先发展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教育与培训等参与型体育消费市场,在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方面做到总体均衡、各有侧重,形成相互融合、优势互补的体育产业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8.
竞技武术散打竞赛发展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竞技武术散打竞赛自20世纪70年代末产生以来,逐步形成较为稳定的竞赛模式。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竞技武术散打竞赛的发展模式应为政府参与型,即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使竞赛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以达到提高散打竞技水平,创造经济效益的目的,逐步形成国家与社会有机结合的格局,走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竞赛产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城镇居民休闲体育运动现状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法对安徽省城镇居民的休闲体育运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从休闲体育运动参与人口、意识、项目、场所和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安徽省城镇休闲体育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张俊 《四川体育科学》2007,(1):17-18,30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临近,中国旅游业将迎来历史性的突破。黄山旅游业也将掀起新的高潮。北京奥运会提出“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皆在突出体育旅游的文化品位和自然风格。借助体育项目的开发,旅游景点可提高其对游客的吸引力。但是,结合体育项目的黄山旅游要突出文化品位,要与“徽文化”相结合,体育项目要有可观赏性和一定的可参与性,否则,体育旅游就会失去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