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罗贯中在历代的传说基础上,把关羽塑造成一个忠义智勇兼备的英雄形象.中国文化向来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人们尊崇偶像也总是道德超过了宗教、美学等含义.关羽代表了一种道德精神,代表了忠义,自然也就成了最受大众欢迎的偶像.  相似文献   

2.
罗贯中在历代的传说基础上,把关羽塑造成一个忠义智勇兼备的英雄形象。在历代封建统治者眼中,关羽是忠臣义士的代表。封建统治者要维护自己的统治,需要一个忠于朝廷的典型,因此忠成为关羽被统治者尊崇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是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关羽的胡子装在锦囊之中,他的旧衣罩在新衣之外,他的"忠""义"都是装在套子里。关羽的美髯表现了他的自恋。关羽是一个中国式的装在套子里的人。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是一部不朽的小说大典,它的故事情节千变万化,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书中诸多人物已成典范,英雄事迹广为流传,已行成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其中以关羽人物形象为著。历史上关羽是一位"忠义"、"勇猛"却又骄傲自负的将领,罗贯中抓住这一人物特征,运用艺术的构造和渲染,通过虚构故事情节,突出关羽的"忠义"品质和"才华过人",达到一种渲染的效果。结合《三国志》著作,对比分析《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忠义观,并深入探索此等观念形成原因,将真实还原历史,艺术奉献文学。  相似文献   

5.
<三国志平话>中有以下描写:汉帝外孙刘渊把晋怀帝抓获,处死在刘禅庙前,并以此祭祖.不久,晋国灭亡,刘渊即汉帝之位,全书至此告终.这与<三国志演义>的结局有所不同. 刘渊是五胡十六国之汉的建国者,在北齐·魏收的<魏书·匈奴刘聪传>中有所记载(刘聪为刘渊的儿子).唐·房玄龄等的<晋书>中有传.通过比较研究可以看出,<三国志平话>的结尾是根据<晋书>编写的.<晋书>有两、三种建安坊刻的宋元刊本存世.但是,<三国志平话>的"编者"不仅仅是依据<晋书>,还依据以<晋书>等改编的<资治通鉴>乃至<通鉴记事本末>编写了<三国志平话>的结尾部分. <三国志平话>的"编者"还从<晋书·刘元海(刘渊)载记>中把龙神的因素加到关羽的形象中.起初,关羽和刘渊的形象是表里一体的关系.在<晋书>的刘渊形象中,以发现玉玺这一情节为关键,早已被注入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中的关羽形象.归根结底,刘渊的须及爱读<春秋左氏传>的因素从关羽形象中袭出,而关羽的龙神因素则从刘渊形象中获得.  相似文献   

6.
细看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代君主有不少是只能与臣民同享乐,却无法共患难。然而在三国时期,刘备作为君主,既能够礼贤下士、三顾茅庐与诸葛亮结成"鱼水之谊",又能放下身段与关羽、张飞结成异性兄弟,这种朋友而兄弟、兄弟而君臣的组合关系,与其人物意象的生成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水浒》与忠义王珏在《水浒》研究中,关于《水浒》与忠义的关系问题,分歧最大。有人说《水浒》是“有志图王”的罗贯中为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新政权而制造革命舆论的一本书,“忠义”二字是别人“盗加”的。有人则认为,《水浒》原名是《忠义传》,忠义是《水浒》的主题思...  相似文献   

8.
元明民间叙事文本叙写了一些特殊的关羽故事,在忠、义、勇、智之外,塑造了关羽形象的另一面头脑简单、无情无义、自私、无礼、残忍、势利、心胸狭窄。这一另类关羽形象的塑造,致使民间叙事中关羽的整体形象出现分裂和矛盾,凸显了民间叙事和文人叙事在关羽形象塑造上的差异。其差异的出现与创作主体、接受对象及关戏演出的文化功能相联系。  相似文献   

9.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全书围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情节,这部小说最闪光的思想就是宣扬忠义精神,也是《水浒传》中所传达出来的几种思想倾向中最突出的部分。施耐庵塑造了一个多重性格的人物——宋江,作品中用了相当多的笔墨塑造宋江的忠义。  相似文献   

10.
宋江很复杂很矛盾,主要表现在他的忠义上,这与他的功名意识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1.
《水浒》的伟大处,在于写出了中国历史至宋朝末年,社会上层已失了过去曾有的那种豪侠正气,结果弄得无法无天,国不成国,而社会下层江湖英雄“忠义双全”、“替天行道”,结果也都化为悲剧。梁山英雄既有继承先前豪侠正气又有区别后来帮会特性之处,还不是明清以来人数越来越多的流氓无产者的代表。弄清这个问题对理解中国农民甚至我们整个民族的性格演变过程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忠义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的核心。忠义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两部小说的重要思想,但两部小说中的侧重点不同,《三国演义》侧重“义”,《水浒传》强调“忠”。“义”在《三国演义》和“忠”在《水浒传》中都具有复杂内涵,且两部小说中“忠”与“义”的思想倾向对形象塑造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忠义水浒传》征辽部分得失论汤国梁,周洪喜197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一百回本《水许传》、是根据容与堂刻本标点排印的,我们可以称之为《忠义水浒传》。这部书中的征辽部分,是从八十三回”宋公明奉诏破大辽”,到八十九回“宿太尉颁恩降诏”辽国归降纳市称...  相似文献   

14.
《七侠五义》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侠义之士,讴歌和赞美了其"侠之忠"与"侠之义",并且使这些侠士及其侠行、侠节,侠行成为贯穿小说始终的一个核心和主体。作为"侠士"的代表人物,展昭的形象历来争论不休,众说纷纭。初读《七侠五义》认为展昭只是"侠之忠"的刻骨追随者,但是在深入了解作品的的写作背景后再读这本书,则发现展昭身上所体现的是另一类"侠之义",展昭就是"忠义两全"的完美结合者。  相似文献   

15.
宋江是一个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被现实扭曲、对皇权抱有极大幻想的文学形象。“忠义观”是其外在表现,核心是儒家“三纲五常”演化出来的“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之谬论。  相似文献   

16.
《水浒传》历代被认为是反映一批农民起义军"忠义",忠君报国,打杀奸臣、贪官污吏英雄事例的作品。然而笔者认为,小说在很大程度上,也表现了起义队伍的落后、残暴,他们杀人越货,打家劫舍,在一定程度上给人民群众带来了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  相似文献   

17.
通过把明容与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中的点评与《李贽文集》尤其是《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进行思想内容和行文风格等方面的比较,认为容与堂刻本《水浒传》中的点评不是叶昼托名李赞所为,而是李贽自己的评点。他的《焚书》、《藏书》等著述与对《水浒传》的评点都有共同点,即都着眼于朝廷国家的理治,“与圣教有益无害”。“忠义”思想是李贽评点《水浒传》的思想维度。“童心”说是李贽对《水浒传》进行艺术性评点的指导思想。其中,“真”、“趣”是李贽评点《水浒传》两个重要的艺术维度。  相似文献   

18.
《水浒传》反映了汴京、大名府等都市经济的繁荣和风俗习尚,并展示了市民阶层包括梁山好汉的生活情趣、精神追求和精神风貌。而且水浒故事从流传到成书,一直受到市民与文人的道德意识、文化心理、审美趣味的规范,其忠义思想也是市民文化与文人文化碰撞、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李静 《职大学报》2011,(4):47-49
《水浒传》里各位英雄豪杰都是因"义"而聚,但他们身上所透露出来的"义"大有不同,它包括正义、侠义、情义、道义、忠义、孝义等多重意思,本文试着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来分析《水浒传》中义的不同内涵。  相似文献   

20.
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南宋史学家洪迈历史评论的重要内容.他凭借深刻的洞察力、独特的历史观、朴素辩证的方法来看待历史人物,通过纵横比较得出"可资于政道"的真知灼见,并抒发一个历史学家褒扬忠义的历史情怀,因而对后人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