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素有华夏文明丰碑之称的隋唐长安城,以其高大雄伟的建筑,庄严肃穆的布局,屹立于古代关中平原,当时堪称为世界城市之最,给中华民族带来了荣耀和光彩。当我们回顾这座历史名城的时候,不能不缅怀我国隋代杰出的建筑学家字文馆,因为他是这座城市规划的设计师,也是建筑施工的总指挥。显赫的家族字文馆,双姓字文,名消,字安乐,原籍朔方夏州(今陕西省靖边县)人,后迁居长安。公元555年(西苑恭帝二年)出生于一个鲜卑贵族豪门世家。鲜卑族在西晋时期是游牧于我国北部的少数民族之一,以后逐渐内迁。西晋灭亡,北方十六国时期,鲜卑人…  相似文献   

2.
刘晓薇 《考试周刊》2011,(82):225-225
"今观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十二,拟十二月。设立则四象在,鼓之则则五音发,斯乃仁智之器也。"西晋著名思想家傅玄在《等赋.序》中描述了我国最古老的一种弹拨乐器之一——古筝的外形,同时还告诉人们古筝是集仁义道德和敏智聪慧之灵气的乐器。  相似文献   

3.
傅玄生活的时代 ,北地泥阳徙至关中 ;傅玄生于邺城 ,长于河内 ,一生主要是在京城洛阳度过 ;《傅子》写成于曹魏时期 ,应为杂家类著作 ,今本以叶德辉辑本最善 ;傅玄的思想跟西晋后期杨泉的思想并非“一家之学”。  相似文献   

4.
正始诗人阮籍、嵇康对抗司马氏统治,崇尚玄学,形成寄托"遥深"和"清峻"的诗歌风格。而西晋诗人傅玄投靠司马氏政权,尊儒反玄,诗歌崇尚拟古、讲究语言与形式的创新。通过分析三人人生选择、思想倾向与诗歌特点,可以看出西晋诸贤没有沿着阮籍、嵇康的创作道路发展,而是受到傅玄的影响,变正始玄思为流韵绮靡,从而开启了西晋追求文辞华美与技巧创新的诗风。  相似文献   

5.
魏晋时期 ,面临儒家人生哲学体系的整体性退潮 ,杜恕《体论》以“诚”为关乎天地大定的伦理至要 ,以义利之辨为伦理主题 ,重申君子、小人之分野和君臣对待之道 ,不杂刑名法术和阴阳谶纬 ,努力正本清源以回到原始儒学的立场 ,颇与经过董仲舒改造过的“儒术”异乎其趣 ;而傅玄《傅子》之论仁 ,则在董仲舒初步沟通义、利而仍将“利”与“道”、“义”分作两橛的基础上 ,进一步将“兴天下之利”直接同“仁”归合 ,也表现出在新形势下“存重儒教”的另一种努力方向。二书堪称这一时期儒学人生论的代表性作品 ,都在一定程度上见出曹魏西晋之交玄风甚炽 ,犹与国家意识形态相异 ,儒学就衰 ,仍是广大士林中人之思想底色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6.
一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中国历史》第一册《西晋的短期统一和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一节教材头绪较多,内容复杂,教材讲到的有:西晋的短期统一,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的内迁和西晋统治者对内迁各族的压迫、流民起义、西晋的结束、东晋的建立,十六国、前秦统一黄河流域、淝水之战和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等许多问题。由于课时的限制,这些问题不可能一一都向学生作详细的讲解。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各族人民的反晋斗争和淝水之战这两个问题上。本文着重谈淝水之战。因为淝水之战,在东晋南北朝史上是关系重大的一次战争。自永嘉以后,到北方统一于苻秦,一度出现过相对稳定局面,至淝  相似文献   

7.
借古讽今是一种经久弥新的写作手法,它产生的很早,兴盛于西晋,阮籍、嵇康、傅玄、陆机、潘岳、左思等人,把这种写作手法锤炼得非常成熟。  相似文献   

8.
<正>杂诗二首(晋)傅玄闲夜微风起,明月照高台。清响呼不应,玄景招不来。厨人进藿茹,有酒不盈杯。安贫福所与,富贵为祸媒。金玉虽高堂,于我贱蒿莱。鹊巢丘城侧,雀乳空井中。居不附龙凤,常畏蛇与虫。依贤义不恐,近暴自当穷。傅玄既是诗人,又是哲学家。他这两首杂诗属于当时盛行的"正始体"即所谓的玄言诗。西晋永嘉之后,玄风大畅,诗歌创作亦趋附时流,内容上企仙希隐,言皆玄远。其中的哲理,也有诗意。  相似文献   

9.
北魏末年,宇文泰割据关陇,魏孝武帝因与高欢矛盾激化而率众西就宇文泰,追随魏帝或忠于魏室之山东人士也由此陆续入关.宇文泰尊立魏帝,与高欢所控制之东魏形成东、西对峙之局面.宇文泰虽以六镇鲜卑为创业基础,但人数寡少,既不足与高欢抗衡,又不能对关陇豪强形成压倒性优势,故其政策,必以调和胡汉,融冶六镇、关陇与山东人为一体为指归,形成陈寅恪先生所谓之关陇集团.西魏大统十六年,府兵组织系统正式成立,标志着关陇集团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10.
借古讽今是一种经久弥新的写作手法,它产生的很早,兴盛于西晋,阮籍、嵇康、傅玄、陆机、潘岳、左思等人,把这种写作手法锤炼得非常成熟。高中语文教材中选收了许多成功运用借古讽今写法的名篇。贾谊的《过秦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当今的人们普遍关注.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但具体情形十分驳杂,非一言可以尽之,需要细致地予以梳理.正确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最根本的分析工具是唯物史观.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古代"节用"、"爱物"的观念,"用天之利,立人之纪"的思路,是可以得到充分借鉴的.  相似文献   

12.
从西晋灭亡至南北朝始建这段历史,南方为东晋,北方则称为五胡十六国。但事实上当时的政权不只十六个,活跃在中国北方的也并非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北方古老的民族——丁零在汉魏西晋时期不断内迁,十六国时期活跃在中原地区的历史舞台上,建立了翟魏政权,北朝前期为反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传统的个性特征主要可以概括为“重感情、尚人伦、崇道德、尊祖宗”。它对我们现在既有正面影响 ,也有负面影响。我们研究中国文化传统 ,要兴文化传统中的精华之利以除市场经济之弊 ;兴市场经济之利以除文化传统中的糟粕之弊 ,从而 ,更进一步兴市场经济之利  相似文献   

14.
鲜卑,是我国北方古代的一个民族,属于东胡族的一支,西汉时期,东胡被匈奴击败,一支退居鲜卑山,称鲜卑。鲜卑族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分裂为许多部,《魏书·序纪》称拓跋鲜卑的祖先:“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州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多年以来,学术界认为,鲜卑族拓跋部原住大鲜卑山,地在今嫩江流域兴安岭附近。拓跋诘汾时南迁,“始居匈奴故地”,其子拓跋力微时发展到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一带。西晋末年,拓跋部在酋长猗卢的率领下,进居平城  相似文献   

15.
乌桓、鲜卑部族最初属于东胡联盟,东胡破灭后,余部逃往乌桓山和鲜卑山,开始以乌桓、鲜卑之名出现于中国史籍。西汉武帝反击匈奴后,一直被匈奴奴役的乌桓、鲜卑族逐渐南徙,靠近汉边。考乌桓、鲜卑南迁的原因,与汉匈力量的转变密切相关。此外,他们长期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汉化较深,又因生存环境的改变,迫使其不得不南下寻找适宜的牧场。乌桓、鲜卑南下附汉,对汉匈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于去年10月24日至30日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内蒙、青海、宁夏等二十多个省市的一百二十名史学工作者参加了会议。翁独健会长因健康关系未能亲莅大会,委托别人宣读了书面发言。大会就以下两个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关于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主要讨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宋辽金元时期、清代的民族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情况复杂,从汉代到西晋时期少数民族纷纷进入汉区,有些是自愿的,有些是被迫的,由于语言和心理素质不同,因而产生了矛盾;加之西晋统治者重视门阀,歧视和限制少数民族,引起了他们的不满,“八王之乱”严重削弱了西晋统治者的力量,刘渊乘机起兵残杀汉人,煽动民族仇恨,汉人被迫自卫。西晋瓦解后,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为争夺中原的统治权而互相厮杀,矛盾开始转化。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少数  相似文献   

17.
汉魏之际,鲜卑部落联盟中的秃发部转徒到甘、宁境内。后来,他们主要活动在河西地区,史称“河西鲜卑”。从公元二六五年西晋建立时起,“河西鲜卑”便作为内迁民族中最先反晋的斗争力量,成了西晋王朝深感棘手的“胡患”。到四世纪后半叶,当中原土地被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先后分裂割据之时,它又“擅命”河西,与后凉、北凉、西秦、西凉以及大夏政权相并峙,跻于十六国之列。(一) 秃发鲜卑部落联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陈忠泉 《新高考》2010,(1):9-10
【作文题】(湖南省浏阳市2009年10月联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毫不示弱"来形容一个勇敢的人,时时处处不示弱的人能得一时之利,有  相似文献   

19.
自东汉末黄巾农民大起义爆发后,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分崩离析,延绵近百年。西晋于280年使支离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起来,然而,仅仅十余年光景,291年出现的一场长达十六年之久的皇族内部相互残杀的战争——八王之乱,西晋政权又陷入更大的混乱和分裂之中。“八王之乱”与西晋短祚有着密切的关系,成为史家关注的重点。笔者从皇族政治角度,重新透视西晋初期这段历史,发现一些在中国封建政治史上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魏晋之际的傅玄并不是一位非常杰出的作家,但在魏晋之际诗风变革的特殊时期,他确是一位取得重要成就、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乐府诗人。与汉乐府相比,傅玄乐府在模拟中表现出结构完整,形象丰满;注重炼字,辞采华美;善用典故,巧与构思;喜用修辞,求丽求巧的艺术特色。这些新的艺术特色为诗歌在表现技巧方面的提高做了有益的尝试,这种尝试成为从汉乐府到西晋文人乐府创作中不可或缺的承接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