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体育与健康包括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不但要关注学生的身体生长发育,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身体机能水平,更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笔者经过多年的学习与研究,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总结心得如下:  相似文献   

2.
采用身体自尊量表(PSCC)及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查250名大学生的身体自我和心理健康状况,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大学生身体自我水平不同,心理健康组学生的身体自我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组;大学生的身体自我与心理健康呈较高的正相关,身体自我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其中身体吸引力因子对心理健康影响最大。这一结果为身体自我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只有借助于个体的活动才得以群体诸因素的体现。个体活动的内容按其性质可分为身体活动、心理活动。人的身体活动和心理活动贯穿、渗透在整个体育学活动过程的始终。人的心理活动是把身体活动转化为意识的活动,它对身体活动具有认识和  相似文献   

4.
1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从人的健康角度看,由于个体是一个身心同一的整体,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人的身体内部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协调一致,能使人情绪乐观愉快,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增强,思维敏捷,有利于身体健康;另外,生理上的缺陷往往会使人产生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而心理上长期  相似文献   

5.
试论体育活动调节自我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是一个与人们心理健康紧密联系的心理课题,包括自我概念和自尊。根据Shavelson等[1]学者提出的自我理论,自我分为学业自我和非学业自我,其中学业自我包括数学等具体学科的领域,而非学业自我包括社会、情绪及身体的自我。自我对于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心理前因和心理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研究的方法,讨论体育活动、自我和心理健康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①体育活动能增进大学生自我,自我的提高有助于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②大学生自我与心理健康关系十分密切;③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能增进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6.
陈雅琪 《灌篮》2021,(2):135-136
从本质上来讲,自信是一种心理活动,它是指人对自己的个性心理与社会角色之间的一种评价结果。大学生是一群处于过渡期的特殊群体,其中女大学生更为特殊,他们的情感更加细腻。女大学生无论是在生活学习上还是在情感方面对他们的情绪影响比较大,导致他们出现错误的判断和行为。女大学生的自信与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自信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心理健康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自信。所以,提升女大学生的自信能够促进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啦啦操是一种充满青春活力的运动,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对于提升女大学生的自信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1 前言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 ( WHO)统计 ,全球目前至少有5亿人存在各种心理问题 ,约占世界总人口的 10 %。从现在到 2 1世纪中叶 ,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痛苦和严重后果。人的心理活动离不开脑的正常活动 ,人的心理现实基础是人的社会实践 ,没有社会实践就不会有人的心理 ,不能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 ,心理就不会健康。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2个方面。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 ( WHO)对健康下的定义是 :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疾患 ,而且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随着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工…  相似文献   

8.
参与不同体育活动的肢残人与正常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主观身体健康、身体吸引力、身体价值感、一般自尊和一般生活满意感5个量表为研究工具,对42名肢残青年和51名健全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体育活动对身体健全大学生的身体自尊和整体自尊水平的影响效果显著,对生活满意感变量也能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体育活动对肢残人的身体自尊水平影响不显著,但对整体自尊和生活满意感变量的影响显著.肢残者参加体育活动能显著提升对整体自尊和生活满意感的积极评价.  相似文献   

9.
1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从人的健康角度看,由于个体是一个身心同一的整体,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人的身体内部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协调一致,能使人情绪乐观愉快,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增强,思维敏捷,有利于身体健康;另外,生理上的缺陷往往会使人产生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0.
《湖北体育科技》2018,(2):140-144
目的探讨体育锻炼、身体自尊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身体自尊量表(BES)和大学生心理症状量表(MSS-CS),对石家庄地区249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男女大学生达到大锻炼量水平的分别仅为18.42%和7.41%;体育锻炼量和身体自尊水平与大学生心理症状均呈显著的负相关,体育锻炼和身体自尊正相关显著;体育锻炼可以通过身体自尊间接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结论身体自尊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症状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心理品质水平是二传手成长的重要因素二传手是队的核心和灵魂,担负着组织各种进攻战术的重要职责,二传手的水平往往对全队水平的发挥产生极大影响。如何选拔和培养二传手历来是各国排球教练员们十分重视和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张然同志曾在体育报上呼吁全国排球界加强二传手的选材和训练。我国很多有经验的排球教练员也都认为应对二传手的选材和训练引起足够的重视,解决当前隐伏的“二传危机”。一名优秀运动员,他所进行的运动活动,既是身体的活动(生理活动),也有心理活动,而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是统一的。其中心理活动对运动员的运动活动起着调节、控制和主导的作用。随着运动水平的提高,身体形态、身  相似文献   

12.
浅谈体育锻炼对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很多学生面临着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由于我国学校素质教育的起步较晚,大部分学生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导致对体育锻炼知识和能力的缺失。面对这样的现状,要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已经刻不容缓。而现在看来,注重学生体育锻炼的普及和培养才是首选。因为只有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才能保证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而只有有了身体健康的资本,才能保障他们有能力去为建设国家奉献力量。  相似文献   

13.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保证。大学生课余时间虽多,但他们学业的负担并不轻松,加上就业或考研的压力,很多大学生身体都处于亚健康状态,我们探索着各种途径来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大学中体育不但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心理状况。本文就大学体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问题简单的谈一下。  相似文献   

14.
《中国学校体育》2020,(2):36-37
<正>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而这里的健康目标不只是身体健康,还应该包含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如果说学与练是体现身体健康领域目标,那么,赛与评则更多地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领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体育与健康课堂中落实"学、练、赛、评"一体化的设计能有效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本次浙江省"四地九室"体育名师工作室教研联盟活动中,几位教师带来的展示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中国超重肥胖大学生24小时活动指南依从和心理健康问题(压力、焦虑和抑郁)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探究活动指南依从与压力、焦虑和抑郁之间的关联,以及特征自我控制是否在上述关联中起到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纵向前瞻性设计,对456名超重肥胖大学生完成两个时间点的数据收集,包含基线的自评24小时活动行为(身体活动、久坐及睡眠)和人口统计学变量,以及间隔2个月后的自评压力、焦虑和抑郁水平。结果:在24小时活动指南方面,男性、低年级以及父母教育水平较高的学生在活动指南方面的依从情况更好。女性以及高年级被试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压力、焦虑和抑郁水平更高。此外,活动指南依从反向显著预测超重肥胖大学生的压力、焦虑及抑郁水平。特质自我控制对24小时活动依从与心理健康问题之间的关系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结论:未来应制定相关健康政策,采取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以帮助中国超重肥胖大学生提高身体活动量、降低久坐、确保充足睡眠,进而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与体育锻炼进行相关研究,探索体育锻炼与大学生身体自尊各因素的相关关系;分析大学生整体自尊、身体自尊、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性别差异的各方面原因;对体育系大学生和非体育系大学生的身体自尊、整体自尊、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探究产生差异的原因,发现体育运动量与大学生身体自尊、整体自尊、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关系,探讨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以及影响体育锻炼持续性的原因,为大学生参加适当体育锻炼,提高身体自尊,进而促进心理健康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王玉秀  颜军  黄滨 《浙江体育科学》2010,32(5):109-114,127
研究以伤残大学生为实验对象,采用双因素混合实验设计,研究调适性体育教学与传统的保健体育教学在伤残大学生中应用的不同效果。通过现场教学及心理测量的方法对104名伤残大学生的身体自我概念、体育锻炼态度及心理健康进行研究,测试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表明:调适性体育教学对伤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身体自我概念及体育锻炼态度均产生了显著的改善作用,而传统的体育保健教学对以上各因子的促进作用未达到显著差异;教学方法和测量时间因子对伤残大学生心理健康、身体自我概念和体育锻炼态度的大部分因子效应均有显著影响,教学方法和测试时间因子之间有一定的交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调适性体育教学对伤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身体自我概念及体育锻炼态度的促进作用要明显优于传统的体育保健教学。  相似文献   

18.
体育教学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育教学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教学在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9.
谈谈心理卫生及心理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父母,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长大成材,,而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是身体的正常发育,体质的增强,还要十分注意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当然,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心理健康寓于身体健康之中,但又影响身体健康。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这就形象的说明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所谓心理卫生,就是如何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采取各种措施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提高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以预防身心疾病发生的综合学问和技术,也就是对人们心理健康进行预防性保护。当年轻的父母决定孕育孩子…  相似文献   

20.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 :“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彻实加强体育工作……” ,健康第一已成为学校体育贯彻素质教育 ,主导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健康教育将在学校体育中迅速推行。健康教育其实质是什么 ,高校体育教学应如何面对 ?这是高校体育工作者急待探讨的课题。本文依据文献资料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的调查总结 ,力求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证。1 健康概念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定义为 :“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 ,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这个定义对“健康”进行了较全面的科学概括和定位 ,标志着人们健康观念的更新。依此理解 ,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与社会保持一致的社会适应性三方面的内容。身体健康包括 :良好的生长发育、正常的生理机能、适宜的环境适应反应和对疾病的抵抗力 ,以及较好的身体基本活动机能和运动能力等。心理健康包括 :智力发展良好、情绪稳定、性格健全、情感热忱、意志品质良好、有自尊、自爱、自信心 ,有较好的自控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以及心理适应能力等。社会适应性是指在生理适应和心理适应的基础上 ,与社会保持一致的个体社会化。包括道德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