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2007年第1期(总第25期)春风化雨润神州/庆年(1)创新与合作:中日大学的新使命——中日大学校长论坛首届学术研讨会综述/李振声(5)亚太地区可持续发展以及“面临前沿问题的国家”——日本的角色/村泽义久著,长生拓磨译(8)中日重点大学交流与合作的现状及特征/宋志勇(11)通过国际合作网络建立世界一流大学——21世纪日中友好中的大学的使命与作用/山本进一早川操沈晶晶等(16)国家发展战略框架下我国留学生教育的课题——从美、澳、新(加坡)的视点/丁妍(19)通识教育的三个层面/庞海芍(24)中国有通识教育传统吗?/殷小平(30)论“七艺”之流变/沈文…  相似文献   

2.
台湾大学是台湾的一所顶尖大学,近年来,首创通识“深碗”课程,深化通识教育,在教学与研究方面引领先锋,不断创新。以黄俊杰教授的通识“深碗”课程为例,介绍黄教授的通识教育理念,即教育是人与人、心与心的互动并互相提升的过程,最优质的通识教育,必然是某种形式的心学教育。其“深碗”课程不仅带领学生认识自身在大学中的定位,也注入儒家的人文教育,引领学生思考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联结和碰撞,教导学生汲取儒家人文以为今用。本文以实际参与课程的亲自经历,分析其教学面向,呈现其教学特色。  相似文献   

3.
我国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出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汝伦近日在上海“世纪人文论谈”上从四个方面指出全面发展乃人文教育之本。我国古代四书中《大学》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阐明完美的光明的道德,在于使人民受到感化,成为新人,在于达到在道德上完美无缺的理想境界。)这说明我们的祖先是将个人的完善进而天下的完善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教育固然要教客观知识,但更要育人。人文教育从其性质上讲是以育人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一、大学通识教育的历史与现状“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有的学者也将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产物。它最早出现在十九世纪初的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大学教育与通识教育联系起来。此后,这一思想首先受到美国东北部八所名牌大学(长春藤盟校)的重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社会和教育实用主义盛行,对物质文明盲目崇拜,荒芜了理性原则,导致了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下降。与此同时,在大学教育理念上,许…  相似文献   

5.
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中国大学人文教育的问题涉及到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转型问题,亦即从以往那种只注重专业教育而缺乏通识教育的本科培养模式,转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专业发展”的本科教育模式。文章首先提出中国大学人文教育所面临的七个主要问题,然后比较详细地讨论和分析了美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近百年的历程及其不同阶段,并指出美国通识教育的核心特点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重、采取深度阅读经典阅读的方式以及小班制的讨论课。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了所谓哈佛模式的误导,认为我国通识教育的道路应该是在有限的学分时间限制下、精心设计少而精的几门“共同核心课程”作为第一步。文章最后强调: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中心任务是要把从民国以来断裂的文化传统重新作现代整理,走“中西并举”的道路,以此逐渐形成我们大学的“核心课程”传统,使中国大学成为中国文明的担纲者。  相似文献   

6.
美国艾伦.布鲁姆教授的《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与中国张汝伦教授的《大学之道和现代大学教育的缺失》两本著作,从不同的视角对各自国家的大学现状进行了透稳的分析。通过阅读分析,在借鉴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要解决目前中国大学教育的问题,首先要特别注重教育中的人本性,充分重视哲学这一智慧之学;其次要重视通才教育;其三要重视文化本位建设。  相似文献   

7.
大学"通识教育"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教育中由于学科与专业的细化导致了“造器型”教育的产生,而“通识教育”越来越远高大学教育,井出现了以哲学类课程与工具类课程替代“通识教育”的倾向从而使通识教育成了大学教育的育点,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使教育目的中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失衡。因此,重视和加强大学“通识教育”,对于新世纪大学教育的改革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点摘编     
《山东教育》2004,(18):64-64
我国通识教育的理论误区。陈媛在《复旦教育论坛》2003年第6期上撰文说,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日益为学者们所注目。但是,审视我国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状况,在理论上不同程度存在着误区:通识教育等同于人文教育;等同于通才教育;等同于泛泛的知识教育。针对这些误区,作者提出了我国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对策,即将通识教育提升为一种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9.
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精神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识教育是带有普遍性意义的人生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健康发展。它与专业教育相对而言。香港中文大学指出:“通识教育课程旨在推行均衡教育,以扩展学生之视野,培养其抽象与综合思考之能力,使其在瞬息变化之现代社会中,能内省外顾,高瞻远瞩。通识教育为大学整体教育之重要部分。”本文主要以香港推行的通识教育为基础,讨论通识教育对模塑大学教育精神的作用。一、通识教育的源起与大学教育的历史使命通识教育源于西方大学的博雅教育(Liberalartseducation),注重人文精神熏陶,强化人文社会科学在高等教育中…  相似文献   

10.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聂仁发教授、浙江纺织服装学院王苹教授主编,宁波大学周志锋教授主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作为大学通识教育系列教材之一,该书不同于目前各种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教材,也不同于其他通论性汉语教材。该书没有  相似文献   

11.
"通识教育"在美国大学课程设置中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一、什么是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之后,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从通识课程改革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都是为了纠正现代大学教育中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不足。从当前大学课程改革的情况来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一方面是对通识教育的补充;另一方面,又促进  相似文献   

13.
论点选辑     
一流大学亟需重建现代学术制度庞学铨在《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期撰文指出,现代大学制度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大学的法律制度和治理结构,其核心内容首先是大学作为独立法人,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担独立的法律责任,在遵守宪法、法律的前提下具有充分的自主性。没有自主性的大学就不属于现代大学,更谈不上“走向一流”。同时,要建立合理高效的校内组织架构,以保证学校按照教育与学术规律  相似文献   

14.
论大学的素质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学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研究的两个热点问题。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后,作为大学管理者弄清大学“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内涵及其关系,对推进大学的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大学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一种新理念,应当体现在大学的各个方面。要处理好大学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不能把通识教育完全等同于素质教育。要处理好大学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不能用素质教育削弱或取代专业教育。  相似文献   

15.
台湾高等技职院校通识教育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毅 《职教论坛》2002,(21):53-54
在台湾高等技职院校课程体系构架中,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知识技能教育课程是两大重要支柱课程。通识即为“通才博识”之意,因此,通识教育就是通才博识教育,就是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健全的人格、思想的深度、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人文和社会关怀精神而实施的教育。早在50年代,台湾的一些大学就提出“通才教育”的办学理念并予以尝试,1984年台湾教育管理部门通令各个公私立大学及独立学院办理“大学通识教育选修科目”。这样,通识教育正式成为台湾各大学课程的一部分。高等技职院校因其教育的专业性、专门性强,更需要通识教育来实…  相似文献   

16.
当前,随着人文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我国大学的改革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各大学把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结合起来,积极推行旨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通识教育。加强大学生通识教育是我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7.
夏杉 《当代教育论坛》2006,(16):112-113
当前,随着人文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我国大学的改革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各大学把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结合起来,积极推行旨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通识教育。加强大学生通识教育是我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探索与实践。一、通识教育的概念与内涵所谓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起自西方,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以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熏陶,凸现人格完善与修养提高为主要特征。它与专业教育相对,是一种关于人生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在美国,通识教育亦称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  相似文献   

18.
自通识教育理念引入高等教育改革范畴以来,已成为现代大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大学英语教学也应该顺应现代教育理念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本文拟探讨通识教育改革基础上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与对策,旨在构建更加优良、便于大学英语教学开展跨学科交流的高效平台,使学生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拓展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广度,提高思考能力与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9.
大学教育从产生到发展是一个功能扩展的过程,现代大学已兼备各层面的社会教育功能。通识教育是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应当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探索全面推进中国通识教育的可能。通识教育表现为人文与自然通识的教学教育,其产生渊源根植于对西方知识界的真理思考,与美国独特的实用主义教育观相联系,同时受到大学发展学科分化的重要影响。在中国社会的转型中,大学通识教育应当成为承担公民教育的核心,成为中国大学改革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比中美两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状况,我们从中发现:中国高校通识教育更重视素质教育、课内教育,以及“公共必修”,人文通识课程以概论课为主;而美国高校通识教育更注重能力教育、课外教育,以及“分类必修”,人文通识课程以研读经典为主。中国大学要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借鉴美国等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采用适应时代脉搏的新策略:教学目的指向学识、能力、人格;课程设置兼顾民族与世界、传统与当代四元素;课程开展注重“三结合”;教育手段灵活、多样、现代。唯有如此,才能科学高效地实施通识教育,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