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中对“人文主义”内涵的认识为理论基础,建构出美国教师教育实践中人文主义教师教育的三种取向.它们分别是“博雅取向”、“人本主义取向”和“社会重建取向”.文章分别介绍了这三种取向教师教育思想及实践的历史渊源、其背后所持的教师观及具体教师教育主张.  相似文献   

2.
创建学习化社会的国际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正在迈向学习化社会,“学习与发展”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主旋律。建立和发展多样化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回归教育等覆盖全社会的终生学习体系,利用市场机制,建立以“产业大学”为龙头的社会化学习体系,创造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市场等,成为部分国家(地区)创建学习化社会的基本途径。创建学习化社会的先导,是确立一种崭新的“学习观”,学习是一种蕴藏的推动力,即学习力,学习力是生命力,学习力又是生产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我校在省教委倡导的“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人民满意,树文明校风”教育实践中,认真学习与领会“三让一树”的实质,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着力实践。通过一年来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我们认为“三让一树”有利于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是“大教育观”教育理念的具体拓展与表现。一、理清对“三让一树”认识的定位点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在教育界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里,围绕着高等师范教育如何办学、高等师范的所谓“师范性”与“学术性”等问题,一直争论不休,群说纷纭。大概可以归纳为两种互相对立的论点:一种认为高师要突出“师范性”,应为中等教育服务,要独立建制;另一种主张高师要加强“学术性”,应向综合大学看齐,并逐步由综合大学代替。当前,高等师范教育正在进行改革,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关系到改革的方向和途径,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讨。本文就“师范性”与“学术性”统一的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向同志们请教。  相似文献   

5.
教育环境的“控制”具有双重面具:一种“控制”主要是在一方对另一方的支配或占有的意义上使用的,是一种教育环境控制的剥夺观;另一种“控制”主要是在非奴役自由状态的意义上使用的,是一种教育环境控制的建构观,两种教育环境控制并存于合理性与不合理性之中,由此,如何在双向分布的教育环境控制中,把握其合理控制与不合理控制的张力,教会与学会选择,是教育环境研究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先觉者都以教育为培养民族主义最重要的途径,所提出的民族主义教师观呈现政治和文化两种取向。从梁启超与陶行知的政治取向,到余家菊的文化取向,再到梁漱溟兼具政治和文化两种取向,这一民族主义教师观价值取向的流变与融合过程是民族主义理论在近代中国产生发展及完善历程的具体体现。这些具有不同取向的近代民族主义教师观都强调教师应站在民族主义的立场,培养新国民,以图民族国家的独立与富强。  相似文献   

7.
“教育生活化”是美国教育实践价值取向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要求教师要突破惟教材的课程观,从现实生活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与学生已有或正在进行的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围绕学生周围的自然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为背景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获取知识,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体验知识的价值,认识科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一、转变教育观念 ,加强教育宣传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 ,推进成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先导。成人教育主要应转变两种教育观念。一种是“一次教育观”,即认为受过一次教育 ,尤其是高等教育 ,不用再学习新的知识技术就能很好适应社会需要的观念 ;另一种是“轻视农民观”,即认为农民是最简单的劳动力 ,不需要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观念。要转变“一次教育观”为终身教育观。知识经济促使知识技术更新速度急剧加快 ,职业的转换成为生存、发展的必须。因此 ,一个人必须终生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教育 ,才能不断拥有新知识、新技术、新能…  相似文献   

9.
从行为主义的“学习是反应的强化”学习理论,到认知心理学家以计算机为类比物提出的“学习是知识的获得”学习理论,再到建构主义的“知识的建构性、社会性、情境性、复杂性和默会性”学习理论,人们对于知识和学习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演变,也影响着现代教育的学习观和教学观.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有效性,其前提是准确地把握对象,增强针对性。认识对象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以对象为目标,通过“观所思、听所言、察所行”直接总结出其特点;二是以对象生存的环境为目标,通过解读环境的变化来间接认识对象。笔者试图从解析环境入手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以期对提高针对性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