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迅速侵占了我国东北,随即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我国东南沿海最富庶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在上海,它故伎重演,挑起新的战争,史称"一二八"事变.期间,日本对上海的烧杀抢掠使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受到严重震撼,人民遭受了沉重的战争创伤."一二八"侵沪战争结束后,日本并未善罢甘休,继续发出了战争的叫嚣.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从此拉开了全面侵华的序幕.而后将侵略的枪口直逼上海,不断地频繁挑衅,制造事端,淞沪之战由此爆发.  相似文献   

2.
上海信息咨询业的特点及发展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信息咨询业的特点及发展机制研究丁丁(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系)上海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国际大都市,信息中心是其主要功能之一。1987年,现代咨询业作为第150个产业率先在上海列人统计.并成立了上海市科技咨询协会.现发展有团体...  相似文献   

3.
上海自1843年开埠以后,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再加上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使上海很快成为远东闻名的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崛起,吸引了众多的外国侨民来此居住和工作,其中包括因各种缘由、通过各种途径来沪的朝鲜侨民,当然也包括一些从事革命斗争的朝鲜共产党人。一、十月革命的炮响唤醒了朝鲜无产阶级1905年11月17日,日本强迫朝鲜政府签订了《日韩保护协约》.在朝鲜设置“统监府”,从而确立了日本在朝鲜的宗主国地位。从此,朝鲜人民处在封建主义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下.日寇把朝鲜人民最起码的自由和…  相似文献   

4.
1937年7月7日,是中国人民没齿难忘的日子.就是在这一天。日本侵略者用刺刀挑开了全面侵华的序幕,给中国人民带来了长达8年之久的苦难。上海作为日本侵华战争的重灾区,曾经受过两次战争的蹂躏及长期的殖民血腥统治。为了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上海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教育后人毋忘历史,上海市档案馆在纪念中国人民神圣的抗日战争爆发60周年之际,编辑出版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上海罪行史料汇编》,以无可辩驳的凿凿事实.揭露了当年日本侵略者对上海人民欠下的累累血债。本书所选用的史料有约40%是来自旧日文档案.档案全宗形成单位有华…  相似文献   

5.
从1937年11月至1945年8月,几乎贯穿第二次中日战争始末,上海的华界均处于日本人占领之下。1941年12月以后,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也沦入日本人之手,从而结束了长达几近一个世纪的中西共同管理这一城市的历史。日本人在上海,如同所有被占领的中国地区一样,谋求中国“合作者”的帮助。然而在上海,日本人对这种帮助的依赖性,比在其他大多数地方都要大,因为要靠数量有限的日本军队来维持一个人口高达500多万的大都市的治安,是不可能的。①更重要的是,日本人占领上海的主要目在。本文原发表于(美)《中文历史论文选译》(ChineseStudiesi…  相似文献   

6.
抗战期间日本对中国文化财产的破坏和掠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到无条件投降的15年侵华战争中,诸如南京大屠杀、731细菌部队的活体试验等闻名于世的罪恶活动,国内外学者已有大量论著予以揭露和批判。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对中国文化财产的破坏的掠夺,也是极为惨重和惊人的,影响亦十分深远。然而,学术界对其揭露和批判的论文鲜有所见,屈指可数。因此,笔者就以图书馆、图书为例,并仅以上海为重点,对日本在侵华期间破坏和掠夺中国文化财产的罪行加以揭露和清算。图书馆、博物馆和珍贵文物都是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象征和体现。因此,它们必然成为日本侵略者在战争中进…  相似文献   

7.
在1931—1945年长达15年的侵华战争中,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化典籍的掠夺,与其武力侵略中国相伴随,始终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的罪恶目的之一。战争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对我国的献典籍进行大肆地掠夺,对我国化典籍的掠夺与摧残,是历史上所罕见的。  相似文献   

8.
引言上海“十五”计划纲要全面勾画了上海在新世纪发展的宏伟蓝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概念的明确提出,为上海各行各业提供了一个创造性思维和跨越式发展的巨大空间和绝佳机遇。在此大背景下,我  相似文献   

9.
上海作为一个日益发展的国际大都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上海现在有七八万居住在此的外国人以及每年几百万的外国游客。这些外国人可能并不是全部来自英语国家,但有一个基本的特征,就是多数人能用英语进行交流。他们渴望了解这个城市,由于语言的障碍,他们只能依赖于英文媒体,这样一个庞大群体就构成了上海英语媒体《上海日报》的基本目标受众。  相似文献   

10.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之后,崛起的中国奉献给世界的又一国际盛会,是人类城市文明发展前景的集中展示,给上海的国际大都市建设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为上海出版业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1.
档案动态     
<正>美国解密10万页日本在二战期间的战争罪行档案文件上海档案信息网:美国“纳粹战争罪行和日本帝国政府档案机构工作间小组”日前宣布,作为该小组的研究成果,他们解密了10万页涉及日本在二战期间战争罪行的文件。  相似文献   

12.
“ICS洋春晚”:综艺外宣新呈现
  作为一个经济发达(有着最多的常住外籍居民)地区的省级英语电视频道, ICS(International Channel Shanghai,上海外语频道)着力体现出上海作为一个国际性大都市所应有的开放意识和服务意识,不仅承担了宣传和解释上海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城市精神气质的任务,更为上海的国际居民和国际化人群提供了精神文化产品和资讯服务。  相似文献   

13.
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沙俄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地区的权益,以我国东北为战场进行了一场战争。战争持续了近一年半之久,最后日胜俄败。1905年双方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从而日本取得了在我国东北南部地区的支配地位。馆藏外务部档案中,保存有清政府驻日本大使杨枢致外务部密函数十通,反映了有关这次战争爆发前的形势、双方战备情况、双方海陆作战情形以及最后两国议和等方面的情况。现予公布,供研究日俄战争及当时国际历史形势参考。因函件较多,拟分三次发完。  相似文献   

14.
上海曾是中国最大的米粮消费市场与最主要的米粮集散市场,但“八一三”事变爆发,日军进攻上海,对上海米粮市场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昔日繁荣平稳的米粮转口贸易市场,沦为日军大肆劫掠搜刮国产米粮等战略物资的基地,致使百业凋敝,民不聊生。可以说,上海米粮市场在日本八年全面侵华战争中的遭遇和变迁,是整个中国社会经济遭受日本侵华战争破坏和摧残的一个缩影。因此,研究抗战时期的米粮市场,对于了解、认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及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巨大灾难是很有意义的。纵观这一时期上海米粮市场的变化,以1941年12月8…  相似文献   

15.
曹巍 《现代出版》2001,(3):9-11
2001年9月5日,第五届中日韩三国大学出版社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来自全国五十余所大学出版社的代表与远道而来的日本、韩国大学出版界同仁汇聚在上海,共同研讨三国大学出版社共同面临的问题。选择上海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国际大都市作为本次研讨会的地点、讨论“因特网与大学出版”这个前瞻性的话题,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教育部社政司副司长阚延河到会并发表讲话,中国大学版协理事长彭松建、日本大学出版协会理事长渡边熏、韩国大学出版协会会长安相炯分别代表三国代表团致辞,作为东道主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庄智象致欢迎辞…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信息化的目标定位、发展模式和建设内容等多个方面介绍、分析了国际大都市的信息化发展道路及走向,同时结合我国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提出了借鉴国际大都市成功经验、提升我国城市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一个娱乐传媒的时代已经到来。上海,作为一座海纳百川的国际性大都市,上海电视娱乐节目曾一度在全国市场上未掌握发言权,而《加油!好男儿》与全国版《舞林大会》的重磅推出,让业界和观众重新审视上海电视娱乐节目的地位与影响。  相似文献   

18.
周国成 《群文论苑》2003,(1):11-12,10
因为拥有70多万人口的闸北,由于历史原因,区域文化的总体水平相对上海这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标准而言,有些滞后。但在社区文化的普及、提高、发展上却一枝独秀,早在八十年代中期就成为区级文化建设的一道风景线。  相似文献   

19.
200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这场战争完全是日本帝国主义挑起的。1937年夏,日军入侵上海,野蛮地进行惨绝人寰的屠杀,震惊中外,举世谴责!时至今日,日本右翼势力仍否认侵略中国的事实。前不久,上海收藏家王毅向笔者展示了当年日本战地记者木村毅旧著精装本《上海通信》,给予侵略者当头一击!此书真实而客观地记录了1937年日军入侵中国、挑起"八一三"淞沪战争,疯狂屠杀中国人民的材料和情景!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城市精神?上海的城市精神是什么?怎样塑造城市精神?这是上海目前正在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我认为,首先要从理论上弄清城市精神的概念,才能对上海城市精神做出准确的归纳和概括,找出我们的城市精神基础与国际大都市比较中的差距,从而进一步明确如何从加强社会文化的建设方面对上海城市精神的培育,树立起上海城市文明的神韵与品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