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着重讨论未来技术学院建设的首要目标任务——培养具有前瞻性和全球视野,能够引领未来技术发展的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未来技术领军人才培养与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本质区别既源于未来技术学科所具有的不同于工程学科的主要特征,也源于对未来技术领军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定位。为此,聚焦这些区别,本文重点讨论以下六方面:学科专业/方向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和教学改革、研学产协同育人、国际合作育人等,以期为相关院校开展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智慧海洋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落实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建设智慧海洋未来技术学院是参与未来世界科技竞争的重要手段。哈尔滨工程大学是我国唯一举全校之力服务船海领域的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支撑了中国船舶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向强。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与优势,哈尔滨工程大学以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需求为导向,通过确立人才培养新目标、实施专业交叉融合和人才培养模式新突破、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新优化、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建设智慧海洋未来技术学院,培养海洋未来科技领军人才。  相似文献   

3.
率先在全球范围内推动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对于中国跻身未来技术全球竞争、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具有关键意义.本文从理论、实践两个维度对未来技术学院的概念、方法、标准等展开了讨论,对比分析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未来技术学院建设路径.研究认为,未来技术竞争的核心是未来技术人才培养所依托的高等教育体系、政策、制度的比拼,...  相似文献   

4.
国科大未来技术学院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到来之际应时而生.对其近五年的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发现,学院以孕育未来技术、培养具备交叉学科背景人才为目标,通过组织制度创新建设跨学科组织和未来技术研发平台;通过人才培养体系重构,初步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教学组织、个性化培养、创新实践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探索;通过科教融...  相似文献   

5.
当前,高校正加大未来技术创新人才培育以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求。本文通过梳理目前高校培养面向未来技术创新人才有关现状,发现存在认识定位不清晰、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提出坚持学生中心理念、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并重、创新学业考核机制、建设研究型课程等培养面向未来技术的创新人才实施路径,为高校探索面向未来技术的创新人才培养、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建设海洋强国目标下的卓越智慧海洋技术专业未来技术人才的培养作为切入点,分析并探讨了目前海洋建设领域人才培养方向单一、培养方式落后、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等方面的弊病。总结了海洋建设领域对创新复合型人才、实际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依托哈尔滨工程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智慧海洋技术专业的教育改革创新实例,提出了一种“双创育人”和“项目制育人”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并通过目前取得的阶段性教改成效,证明了此模式的有效性及可推广性。  相似文献   

7.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东方学院是江苏省教育厅1999年批准成立的首批公有民办二级学院。目前学院设有23个本科专业(方向),涵盖工、文.经、管、艺等学科门类.现有在籍学生2500余人。东方学院坚持“学校有特色,专业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发展战略.始终坚持把教育教学质量放在第一位.依托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科.专业、师资和教学设备等方面的优势.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严格管理教学过程,充分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各专业由资深教授或博士任首席教师.开展卓有成效的“导学”工作,教学组织、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由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进行监控.以确保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达到优良水平。  相似文献   

8.
访谈从什么是未来技术、国科大为什么要率先成立未来技术学院开始,江雷院士根据自己的理念和理解,结合科学家成长的普遍规律和自身科研实践的经历,介绍了如何预判与前瞻性布局未来技术研究领域,未来技术人才需要什么核心能力和素质,并就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师资队伍遴选原则、培养平台建设等方面,用生动的语言和例子,分享了国科大未来技术学...  相似文献   

9.
通过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对测控专业的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在创新思维培养条件建设方面从学员创新潜能开发与挖掘、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软硬件建设等方面入手,充分利用该专业所在学院的学科优势,结合学科建设,集约师资与实验资源,为创新人才培养建立了良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10.
作为我国首批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7个单位之一,自1998年以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提出了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计算机学院的发展战略目标,并逐步形成了学院的精英教育人才培养理念,3个有特色的培养模式、4个有先进性的培养体系和1个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回顾和介绍,分析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定位及特征,结合重庆科技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和探索,从市场需求、教学改革、师资管理、实验室建设等多个方面提出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辽宁科技学院电信学院自动化教研室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契机,在实践教学模式上从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室建设、建立校内基地、完善考核制度、提升师资水平和创新培养体制等多方面提出了一些更具应用价值的新思路,在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工程人才的培养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辽宁科技学院电信学院自动化教研室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契机,在实践教学模式上从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室建设、建立校内基地、完善考核制度、提升师资水平和创新培养体制等多方面提出了一些更具应用价值的新思路,在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工程人才的培养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任师资队伍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吉林省中等职教专任师资在总量上尚能满足人才培养要求,但地区分布不均衡,专业结构、职称结构有待调整,教师业务素质、学历层次也有待提升.吉林省中职师资队伍建设应以结构调整和素质提升为重点,形成与省支柱产业结构对应的师资结构和素质体系;依托省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立师资培训与交流机制,建立职教教师科研和信息服务体系;以制度创新为重点,建立职教师资发展政策支持体系,解决师资建设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15.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时代召唤。作为首批江苏省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江苏省启东中学根据学校特色、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主旨,以学科拓展统整资源和科技创新涵育素养为两翼,以课程建模、资源开发、物化装备、项目学习、文化浸润和师资研修为基本实施策略,搭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体两翼六策略"平台架构,促使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脱颖而出,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方法,从学生认可、师资力量、教材质量与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对国内S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现状是:学生认可度低;专业师资薄弱;教材的质量不尽人意;实验室建设滞后。未来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是:采取措施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接受;强化与突出社会工作专业;大力发展非政府组织。  相似文献   

17.
<正>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的二级学院,是广西四个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之一。学院目前开设有汽车服务工程(职教师资、应用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教师资)、财务管理(职教师资)、物流管理(职教师资)4个本科专业,以及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2个专科专业,是一个集人才培养、技能培训、职业教育研究为一体的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综合性职业教育基地。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要求对侧重于土木工程理论知识的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提出了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了土木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工程实践、科技创新能力、师资建设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土木工程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9.
作为对政府制度安排的积极回应,当前我国高校兴起了一股人工智能学院“建设热”。文章通过调研发现,尽管我国高校人工智能学院在数量上得到迅速增加,但其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相应的建设标准。基于未来技术学院建设视角,文章认为高校建设人工智能学院应先做好顶层设计,既要有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又要遵循相应的建设原则。此外,立足于高校人工智能学院的建设实际,文章从凝练未来技术特色、教师队伍与人才培养、教学组织形式与管理体制、国际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等方面对其建设路径展开了探讨,以期能够为我国高校科学合理建设人工智能学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现代产业学院是新时代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方式、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一种模式。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应该从传统的“学科逻辑”转向“产业逻辑”,改变过去“断带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产业链的“链条式”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多方利益共同体、校企命运共同体和协同创新共同体,创新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